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

2010-09-07 02:24吕延防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封闭性泥质涂抹

吕延防,王 帅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318)

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

吕延防,王 帅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318)

在国内外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述各时期各代表性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断层封闭性机理和影响因素,归纳断层封闭类型和断层封闭性定量研究的代表性方法并指出各方法的优缺点,找出断层封闭性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断层封闭性定量研究的发展方向.

断层封闭性;断裂;断层岩;泥岩涂抹;排替压力

0 引言

在油气成藏理论研究与勘探实践中,断层封闭性研究一直是困扰油气地质家们的一道难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尝试对断层封闭性进行评价,Smith D A(1966年)首先提出了断层封闭性判别的砂泥对接模型[1],继Engelder J T(1974年)研究了碎裂作用与断层泥生成关系之后[2],Weber K J(1978年)等利用环形剪切试验证实了断层泥存在与分布[3],Smith D A(1980年)通过野外地质观察与样品测试,证明了泥岩涂抹层具有较强的封闭能力[4].以此为基础,Bouvier J A(1989年)等提出了泥岩涂抹势(CSP)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5],Lindsay A G(1993年)等提出了泥岩涂抹因子(SSF)概念及其计算方法[6],在此期间,Allan U S(1989年)以砂泥对接封闭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利用断面剖面图解法研究断层两盘砂泥对接状态的概念模型[7].

自1966年Smith D A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断层封闭性研究论文,到1996年笔者在《石油学报》上发表的《断层封闭性定量研究》一文的30a时间里[8],人们的主要研究成就:(1)明确断层封闭的本质因素是差异排替压力(Smith D A,1966年;陈发景等,1989年)[1,9];(2)指出断层封闭性具有侧向和垂向的双向性(Dewney M W,1984年)[10];(3)确认砂泥对接和泥岩涂抹可以使断层形成侧向封闭;(4)提出影响砂泥对接和泥岩涂抹层分布的地质因素,并以此作为定性判断断层封闭性的方法[11-15].然而,上述对断层封闭性的评价方法均是定性的,用“封闭”、“不封闭”描述断层的封闭能力,评价方法的本身也不具有“直接性”,而是通过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分析间接推测断层封闭性.

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方法的提出并应用于具体实际是1996年开始的[8],Yielding G等于1997年提出了用定量计算SGR评价断层封闭性方法[16],此后,关于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及与其相关参数的精细描述文章也逐渐多起来.Knipe R J(1997年)根据对接封闭原理提出了Knipe图解法定量分析断层封闭性[17];童亨茂(1998年)通过断面正压力和断移地层流体压力的关系模型的建立,提出了断层封闭系数概念及利用其定量评价断层封闭性方法[18];吕延防(2001年)等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泥岩涂抹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9];Kim J(2003年)等通过对德克萨斯州一个过断层钻孔岩心的研究,了解断层代的微观构造及断层岩的物理性质[20];Doughty P T(2003年)证明了泥岩涂抹的有效性[21];Koledoye A K(2003年)等利用地震切片技术研究了泥岩涂抹的分布[22];Bretan J(2003年)等在整理世界范围的大量断层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SGR估算断层可支持最大烃柱高度的方法[23];至此之后,国外学者大多致力于研究断层本身特征,很少见定量评价断层封闭性方法的文章,Doughty P T(2003年)通过对新墨西哥RioGrande断陷断层泥涂抹情况的研究,阐述了断层泥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21];Koledoye A K(2003年)等利用三维地震和测井解释数据预测了正断层的泥岩涂抹现象[22];Lyon D B(2005年)等通过对澳特唯盆地震旦远景区断层研究,论证了泥岩涂抹形成的封闭和后期断层活动对封闭造成的破坏[24];Roald B F(2006年)研究了沿着大断层分布的泥岩涂抹的连续性和断层的封闭能力[25];Childs C(2009年)等通过对烃类的运移来模拟断层的封闭性[26];Childs C(2009年)等根据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断层断距与断裂带宽度和断层岩厚度模型[27];吕延防(2005年)等通过物理模拟试验,论证了油气沿断层运移速度与断层倾角和断裂充填物粒度的定量关系,并得出断裂形成封闭所需不同粒级充填物的泥质含量下限值[28];付晓飞(2005年)等通过野外地质考查,描述了脆性断层和塑性断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的差异[29];付广(2006年)等利用SiO2和CaCO3沉淀胶结环境研究,提出了断层裂缝垂向封闭性评价方法[30];吕延防(2007年)等根据油气沿断层运移特点,提出储层段内应研究断层侧向封闭性,盖层段内应研究断层垂向封闭性,并提出了断层垂向封闭性的定量研究方法[31];张立宽(2007年)等提出利用连同概率法定量评价断层封闭性的方法[32];吕延防(2009年)等提出了利用断储排替压力差定量计算断层侧向封闭性方法[33].

1 断层封闭机理

断层封闭性是指断层对油气运移的阻滞能力,其大小具有定量属性,只有定量描述才能科学表征这一自然属性.断层封闭性分为垂向封闭性和侧向封闭性,分别表示断层在垂向上和侧向上阻滞油气运移的能力.根据断层带内部结构研究,可归纳为3种情况:一是断裂内部无充填物质;二是断裂内部有断层岩充填;三是断层裂缝不愈合.无论是哪种情况,断层封闭与否或封闭能力如何,其本质因素在于差异排替压力[1,9].断裂内部无充填物时,断层的侧向封闭能力取决于目的盘储层与对置盘地层排替压力差,如果对置盘排替压力大于目的盘储层排替压力,断层侧向封闭,其封闭能力取决于二者排替压力差,因此,当目的盘储层与对盘非渗透层对置时,断层具有强封闭性;断层的垂向封闭能力取决于断层裂缝的愈合程度,如果裂缝的排替压力大于储层排替压力,断层垂向封闭,其封闭能力取决于二者排替压力差.当断裂内有充填物时,断层的垂、侧向封闭能力取决于断裂充填物与目的盘储层的排替压力差.无论有否断裂充填,只要有裂缝存在,裂缝是沟通上部储层或侧向储层的重要通道,除非裂缝紧闭或被矿物充填,使其排替压力大于目的储层排替压力,断层才具有封闭能力;否则,断层开启[11].

2 断层封闭类型

2.1 对接封闭

在断裂内无充填物的情况下,目的盘储层与对置盘非渗透层或高排替压力地层对置,其封闭能力取决于两盘地层的排替压力差[1].

2.2 断层岩封闭

2.2.1 泥岩涂抹封闭

由于巨大的构造应力和上覆岩层质量的作用,在断层两盘削截砂岩层上形成一个薄薄的泥岩层,由于泥质颗粒侵入到砂质颗粒中,并且发生了动力变质和重结晶作用,使其成分均一化,物性明显降低,具有非常高的排替压力,对被涂抹砂层的油气起到侧向封堵作用[3,6].

2.2.2 碎裂岩封闭

在黏土含量很低的砂岩中,由于断层的活动使岩石发生破裂并充填于断层裂缝中,伴随两盘岩层的错动,碎屑颗粒被研磨形成小粒径的碎屑充填物质,其成岩后形成碎裂岩,碎裂岩具有比储层更高的排替压力,由此形成对目的盘储层油气的封堵.此类封闭一般能力较差,可对稠油形成一定的封堵,一般对天然气不起封闭作用[34].

2.2.3 高泥质含量的断层岩封闭

当断层岩的泥质含量很高时,断层岩的排替压力也随之增高,使之与储层之间产生排替压力差,形成对储层内油气的封闭,其封闭能力取决于二者排替压力差.断层岩中的泥质有2个来源:一是从泥岩层中由断层切削下来的泥岩碎屑充填于断层裂缝中;二是非纯净砂岩层中泥质成分随砂岩碎屑进入断层裂缝中,断层岩往往是由泥岩碎屑和不同泥质含量的砂岩碎屑混合而成,Knipe定义此类断层岩为层状硅酸岩/框架断层岩.

2.3 胶结封闭

断层带的封闭性受到新矿物的沉淀所控制,这些封闭可被限定在变形造成局部溶解和溶解物质再沉淀的近似地层单元中,或者与沿断层或接近断层胶结扩张侵入有关.常见的胶结封闭有热液胶结封闭及变形造成局部溶解和再沉淀胶结封闭.

3 影响因素

3.1 断层岩的泥质含量

在相同成岩程度的情况下,泥质含量越高,断层岩的孔隙越小,排替压力越大.断层岩的泥质含量与所错断地层的泥质含量有关,如果所错断的地层为大套泥岩层段,断裂充填物以泥质成分为主,形成的断层岩为泥质岩;如果所错断的地层为大套的砂质岩层段,断裂充填物以砂质成分为主,形成的断层岩为砂质岩;如果所错断的地层为砂泥岩薄互层段,断裂充填物中既有砂岩碎屑,也有泥岩碎屑,二者的成分比例取决于被错断地层中的砂泥岩层的厚度比例.

3.2 断层岩的成岩程度

在泥质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断层岩的成岩程度越高,其渗透能力越差,断层封闭性越好.断层岩的成岩程度取决于断层岩处断面所受到的正岩压力,在区域应力为张性应力的环境下,该正压力即为静岩压力在断面上的垂直分力,这个力取决于断面的埋深和断层倾角,即断层埋深越大,断层倾角越小,断点处断层岩承受的压力越大,断层岩的成岩程度越强.因此,断层岩的成岩程度主要取决于断层岩的埋深和断层倾角[35].

3.3 应力状态

应力状态主要影响断面正压力,断面正压力决定断层岩的成岩程度,断层岩的成岩程度影响断层封闭性.处于张应力状态的断层,断面承受的正压力主要来自于上覆地层的静岩压力;处于挤压应力状态的断层,断面正压力除静岩压力以外,还受水平方向挤压应力的影响.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于挤压应力状态的断层封闭性更好[16].

3.4 断层的后期活动性

早期活动的断层后期再活动时,对早期形成的断层岩有改造和破坏的作用,主要有2方面:一是早期形成的泥岩涂抹,使后期活动断距增大,从而将泥岩涂抹拉断[19];二是早期形成的断层岩在晚期活动时产生裂缝,成为油气的运移通道.因此,早期形成的断层岩在晚期活动时容易被破坏,断层封闭性变差.

3.5 胶结作用

胶结作用有利于断层封闭,特别是对断裂带伴生的次级破裂网络的封闭是极其重要的[11].

4 研究方法

4.1 砂泥岩对接概率法

在砂泥岩地层剖面中,视砂岩为渗透性地层,泥岩为非渗透层.砂泥对接概率是指占断层目的盘研究层段内,砂岩层总厚度的某一百分数的砂岩层被对置盘泥岩层封堵的可能性大小.如果目的层段内大部分砂岩被对置盘泥岩封堵的概率高,则说明该段内断层侧向封闭性好;若仅少部分或没有砂岩被对盘泥岩封堵的概率高,则说明断层在该段内封闭性差[8].

首先,对研究区已钻井资料进行剖面沉积相划分,统计每一种相的泥地比值,计算小层厚度分布,得到一系列不同泥地比值的小层厚度分布模型.然后,利用地震资料作断面剖面图,并划分目的盘与对置盘沉积相,计算各相泥地比值,选择该相该泥地比值下的小层厚度分布模型,建立断层两盘地层柱状图,计算砂泥对接概率,可得到目的盘砂岩层被对置盘泥岩层封堵的总厚度.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勘探早期阶段可以快速定量评价断层的侧向封闭性.其不足是只适用于对接封闭型断层,没考虑断裂充填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

4.2 SGR法

SGR法是一种断层岩封闭型断层侧向封闭性定量评价方法[16,23].断层岩是由泥岩碎屑和不同泥质含量砂岩碎屑混杂堆积而成的,其封闭能力主要取决于断层岩的泥质含量,其SGR公式:

式中:∑Ho为研究层段中泥岩层总厚度,Traptester5.4软件中包括了砂岩层中的泥质成分;L为断层的垂直断距.

Bretan J(2003年)等建立了SGR与断层岩所能封闭的烃柱高度H统计关系式[23]: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抓住了断层岩中泥质含量这一重要因素,并在对其定量计算的基础上,与所能封闭的油柱高度建立了定量关系.其不足一是没考虑断层岩的成岩程度,二是假设断层岩中的各种成分是均匀分布的.

4.3 断储排替压力差

根据断层封闭性形成机理分析,评价砂泥岩薄互层段内断层封闭性的实质是计算断层岩的排替压力,断层岩的排替压力取决于断层岩的碎屑物质组成或泥质含量及断层岩的成岩程度[31,33].断层岩的成岩程度取决于断点所承受的断面压力,断面压力受控于断点埋深和断层倾角.如果能计算出断层岩的泥质含量和所承受的断面压力,可将该泥质含量和该断面压力下的断层岩看成是具有该泥质含量并承受着与该断面压力相同的静岩压力的沉积地层,如果获取了该泥质含量地层并承受该静岩压力沉积地层的排替压力,此排替压力即可看成是该断层岩的排替压力.该排替压力减去储层的排替压力,如果为负值,断层开启;如果为正值,断层封闭,其封闭能力为二者排替压力差.

断层岩的泥质含量可用SGR法计算得到.根据计算点断层上覆地层密度、断层倾角、断点埋深可以计算断层岩承受的断面正压力.将该断面压力看成为沉积地层的静岩压力,通过静岩压力与地层埋深关系可计算承受该静岩压力的沉积地层的埋深(该埋深被定义为断层岩的视埋深),该埋深且有与断层岩相等泥质含量的沉积岩石的排替压力即为该断层岩的排替压力.

通过钻井取样测试,可以得到研究区不同埋深、不同泥质含量岩石的排替压力,利用图版的形式或数学拟合的方式建立岩石的泥质含量、埋深和排替压力之间关系.目的盘储层的泥质含量可通过测井资料求得,根据其埋深利用此关系便可求储层的排替压力.在断层岩的泥质含量和视埋深已知的前提下,利用此关系求得断层岩的排替压力再减去储层排替压力便可确定断层的侧向封闭性.

依据上述方法可以精确地计算盖层段内断层的垂向封闭能力.如果断层错动的是大套泥质岩层,且断距小于泥岩层的厚度,即断层没有将泥岩层错开,断层裂缝中的充填物质主要是泥质成分,所形成的断层岩为成分较单一的泥质岩类,该断层岩的排替压力与其视埋深的泥岩盖层基本相同.按上述方法,可准确地求得泥质断层岩的排替压力.如果被评价的盖层段存在孔隙流体超压,该超压必然传递到断裂充填物中,并与断裂充填物排替压力方向一致,二者形成合力共同阻止油气通过断裂穿盖层向上运移,因此,当盖层段存在孔隙流体超压时,断层的垂向封闭能力应为断裂充填物的排替压力与盖层段孔隙流体超压之和.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抓住了断层侧向封闭性的根本因素,即断层岩的泥质含量和成岩程度及与储层的排替压力差.其不足一是没有考虑时间因素在断层岩成岩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假设断层岩中的各种成分是均匀分布的,其实,除盖层段内断层岩中的碎屑和泥质成分的分布是不均一的.

4.4 断层连通概率法

张立宽等[34]认为,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是泥岩地层中的流体压力、断面正应力及断层岩中的泥质含量,其提出了启闭因数C的概念并给出计算公式:

式中:p为断移泥岩层中的流体压力;δ为断面正应力.

6.2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降低越冬虫口基数,铲除田头地边杂草,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②药剂防治:在点片发生时及时喷洒药剂:1.0%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5%卡死克乳油1200倍液。重点喷洒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嫩茎、花器、生长点及幼果等部位,并注意交替用药。

一般来说,C越大,断层开启的可能性越高.断层启闭因数只能表明断层上某一点在断层活动期间开启而形成流体连通条件的趋势.相对于研究地区的地质情况,这种趋势及其变化过程需要通过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断层启闭因数与实际流体连通性间的关系.选取横切断层的典型油气藏剖面,计算断面不同位置处的启闭因数,根据其上、下盘储层内是否含油来确定其“开启”或“封闭”性质.通过概率统计分析建立的断层启闭因数与断层连通概率间的相关关系表明,当断层启闭因数小于1.0时,断层连通概率为0;启闭因数为1.0~3.5时,二者关系可表达为一个二次多项式;当启闭因数大于3.5时,断层连通概率为100%.由此在拓扑展开的断层面上勾绘出连通概率等值线,展现出断层面不同位置处的启闭性特征.

该方法的优点是用3个主要参数表达断层封闭性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并通过实际资料把其他因素的影响蕴含其中,用概率方法表述断层封闭性,既了解断层的封闭能力,又给出结论的风险.其不足是在新研究区建立模型时需要有较多的已知封闭能力的断层油气藏.

4.5 断面正压力与流体压力的耦合关系法

童亨茂[18]认为,断层开启与封闭主要取决于断层面上的正压力和孔隙压力的关系.当超过一定的深度时,张应力就不可能存在,即使张性盆地也是如此.在张应力不存在的情况下,断层保持开启必须有流体压力(p=fρwgh,其中p为流体压力,h为深度,ρwgh为静水压力)的作用.当流体压力大于或等于断层面上的正压应力时,断层就可以张开而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否则,就成为油气的遮挡边界.在盆地内垂向主应力为重力应力,水平方向的主应力为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的代数和.根据计算,断层倾角为θ、断层走向与构造主压应力夹角为φ的断层在断面上的正压力σn为

式中:σta,σti分别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构造应力;ρs为上覆岩石的平均密度;n为与非线性压缩有关的常数,一般岩石n取0.67;μ为泊松比;f为异常压力因数.

当流体压力大于断面上的正压力,即p>σn时,断面就可以张开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可以根据流体压力p和断面上正压力σn的关系确定断层的张开与封闭,为此提出断层封闭因数If的概念:

当If>1.0时,断层封闭,值越大,封闭程度越高;当If<1.0时,断层开启,值越小,开启程度越大.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考虑的地质因素较多.其不足一是某些地质因素的定量计算误差过大,二是没考虑断层岩的作用.

5 发展方向

5.1 深入刻画断裂带内部的地质结构

这是断层封闭性定量研究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但对此研究极其薄弱.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证实和计算SGR上,这对于精确研究断层封闭性的要求还差之甚远,尽管国内外众多学者承认Yeilding G(1997年)提出的SGR法能较好地刻画断层岩中泥质含量,但断层岩的内部结构明显与沉积岩不同,砂岩的碎屑颗粒和泥岩碎屑及泥岩涂抹在断层岩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相同泥质含量的沉积岩对油气可能起封闭作用,但断层岩不一定,因为只要有一块砂岩碎块同时与两盘储层接触,就可能造成整条断层的渗漏;相反,同样泥质含量的沉积岩层可能对油气不形成封闭,但如果断裂带中存在泥岩涂抹,则可能形成断层的侧向封闭.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决定了断层封闭机理与类型,只有正确认识断裂带的裂缝发育特征,断层岩类型、成岩程度、厚度与分布及其与围岩的关系,才能有的放矢地确认断层封闭机理与类型,研究选择相应的方法定量评价其封闭能力.

5.2 断层形成的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

以往断层形成的物理模拟的目的主要是研究断层的构造样式、形成机理、构造关系等,均属于宏观尺度的内容.由于受试验条件和试验材料的限制,除个别学者对泥岩涂抹做过模拟试验以外[3,19],还没有人针对不同地质条件断层形成的内部结构做物理模拟.物理模拟至少可以起到2方面的作用:一是对野外地质观察结果作验证并更科学地总结地质规律;二是在此基础上提取重要的地质参数并定量描述,为数值模拟提供依据与素材.

5.3 断层岩的破坏程度研究

断层岩由2部分断裂充填物组成:一是断层滑动过程中由对泥岩层的拖拽形成的泥岩涂抹;二是从砂泥岩层中刮削下来的岩石碎屑在断层裂缝中的杂乱堆积.其中泥岩涂抹对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较大,当泥岩涂抹的厚度和连续分布长度较大时,无论断裂充填的碎屑物泥质含量和成岩程度如何,断层涂抹本身就能起到非常好的侧向封闭作用.然而,物理模拟试验和野外地质观察表明,当断层初期活动时,对泥岩涂抹的形成起建设性作用;当断层再次活动时,断层的泥岩涂抹遭到破坏,由此也破坏了泥岩涂抹对断层起到的侧向封闭作用[19,24].在断层岩中如果岩屑堆积部分泥质含量很高,当岩屑成岩以后也可起到侧向封闭作用,但如果断层后期再次活动,该部分断层岩也同样遭到破坏,尤其在其内部所产生的高角度裂缝,由于在地静压力下难以使其愈合,断层岩就难以恢复已形成的封闭能力.可见,在油气运移后期,断层活动得越频繁,断层岩遭到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大,断层封闭能力的保存就越差,对断圈油气的聚集就越不利.因此,研究断层封闭性时应该注意断裂后期活动的影响.

5.4 运用多学科、多手段研究

断层封闭性是石油地质领域研究的难点,随着油气勘探难度的加大,该研究也成为必须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在直接观察描述困难甚至不可能的情况下,发展多学科研究手段是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因此,在该研究方面不能墨守陈规,应该鼓励其他学科或具备某一专业特长的研究者,充分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录井、地球化学等手段和信息,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思路对断层封闭性做定量研究.

[1] Smith D A.Theoratical consideration of sealing and non-sealing faults[J].AAPG,1966,50:363-371.

[2] Engelde J T.Cataclasis and the generation of faultgouge[J].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1974,85(3):1515-1522.

[3] Weber K J,Mandl G,Pilaar W F,etal.The role of faults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trapping in nigerian growth faultstructures[C].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10th Annual 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 Proceedings,1978:2643-2653.

[4] Smith D A.Sealing and nonsealing faults in louisiana gulf coastsaltbasin[J].AAPG Bullitin,1980,64:145-172.

[5] Bouvier J D,Kaars-sijpesteijn C H,Vanderpal R C.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faultsealing investigations,nun river field,nigeria[J].AAPG Bulletin,1989,73(11):1394-1414.

[6] Lindsay N G,Murphy F C,Walsh J J,etal.Outcrop studies of shale smears on faultsurfaces.In:The Geological Modelling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nd Outcrop Analogues[C]∥FlintS,BryantI D.Spe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dimentologists 15,1993:113-123.

[7] Allan U S.Model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entrapmentwith in faulted structures[J].AAPG Bulletin,1989,73(4):803-811.

[8] 吕延防,李国会,王跃文,等.断层封闭性的定量研究方法[J].石油学报,1996,17(3):39-45.

[9] 陈发景,田世澄.压实与油气运移[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136-163.

[10] Downey M W.Evaluating seal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J].AAPG Bullitin,1984,68:1752-1763.

[11] Harding tP,Tuminas A C.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of hydrocarbon traps sealed by basementnormal blocks and atstable flank of foredeep basin and atriftbasin[J].AAPG Bulletin,1989,73(7):812-840.

[12] 曹瑞成,陈章明.早期探区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J].石油学报,1992,13(1):33-371.

[13] 张树林,田世澄.不同溢出类型的差异聚集作用与断层的封闭性分析[J].现代地质,1993,7(2):235-243.

[14] Gibson R G.Fault-zone seals in silic lastic strata of the columbus basin,offshore trinidad[J].AAPG Bulletin,1994,78(9):1372-1385.

[15] 吕延防,陈章明,陈发景.非线性映射分析判断断层封闭性[J].石油学报,1995,16(2):36-41.

[16] Yielding G,Freeman B,Needham D T.Quantitative faultseal prediction[J].AAPG Bulletin,1997,81(6):897-917.

[17] Knipe R J.Juxtaposition and seal diagrams to help analyze faultseals in hydrocarbon reservoirs[J].AAPG Bulletin,1997,81(2):187-195.

[18] 童亨茂.断层开启与封闭的定量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9(3):215-220.

[19] 吕延防,张发强,吴春霞,等.断层涂抹层分布规律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1):30-32.

[20] Kim J,Berg R R.Trapping capacity of faults in the eocene yegua formation,eastsour Lakefield,southeasttexas[J].AAPG Bulletin,2003,87(3):415-425.

[21] Doughty P T.Clay smear seals and faultsealing potential of an exhumed growth fault,rio grande rift,New Mexico[J].AAPG Bulletin,2003,87(3):427-444.

[22] Koledoye A K,Atilla A,Eric M.Methodology for analysis of shale smear along normal faults in the niger delta[J].AAPG Bulletin,2003,87(3):445-463.

[23] Bretan J,Peter B,Graham Y.Using calibrated shale gouge ratio to estimate hydrocarbon column heights[J].AAPG Bulletin,2003,87(3):397-413.

[24] Lyon O B,BoultR R,Mildren S D.Sealing by shale gouge and subsequentseal breach by reactiv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zema prospect[J].AAPG Hedberg Series,2005(2):179-197.

[25] Roald B F.Shale smear along large faults:continuity of smear and the faultseal capacity[J].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2006,163:741-751.

[26] Childs C S,Moriya S,Morewood N.Calibrating faultseal using a hydrocarbon migration model of the oseberg syd area,viking graben[J].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09(26):764-774.

[27] Childs C,Manzocchi T,John J W.A geometric model of faultzone and faultrock thickness variations[J].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2009(31):117-127.

[28] 吕延防,孙永河,付晓飞.逆断层中天然气运移特征的物理模拟[J].地质科学,2005,40(4):464-475.

[29] 付晓飞,方德庆,吕延防.从断裂内部结构出发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方法[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30(3):318-335.

[30] 付广,梅丽.乌尔逊凹陷大一段垂直断裂缝垂向封闭性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5):13-16.

[31] 吕延防,沙子萱,付晓飞,等.断层垂向封闭性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学报,2007,28(5):34-38.

[32] 张立宽,罗晓容,廖前进,等.断层连通概率法定量评价断层的启闭性[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2):181-190.

[33] 吕延防,黄劲松,付广,等.砂泥岩薄互层段中断层封闭性的定量研究[J].石油学报,2009,30(6):824-829.

[34] 吕延防,马福建.断层封闭性影响因素及类型划分[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3(2):163-166.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faultseal/2010,34(5):35-41

LV Yan-fang,WANG Shuai
(Northeast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163318,China)

On the basis of lots of documentretrieval both athome and abroad,th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ing outcome in differentperiods was summarized,the mechanism and affecting factor of faultseal,the type and the representative quantity researching means of faultseal were summed up,their pros and cons in these means was shown,the problems in researching faultseal were found,and the developing orientation on the study of faultseal was formulated.

faultseal;fault;faultrock;clay smear;displacementpressure

book=5,ebook=191

TE121.2

A

1000 1891(2010)05 0035 07

2010 07 24;编辑:陆雅玲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07);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1CB209104)

吕延防(1957-),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保存条件、油气运移及油气资源评价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封闭性泥质涂抹
优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封闭性
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涠西南凹陷TY油田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
泥质粉砂岩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和防护措施研究
断层封闭性定量表征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涂抹
鸡蛋清巧贴吸盘挂钩
巧贴吸盘挂钩
不同泥质配比条件下剩余污泥的深度减容研究
涂抹色彩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