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何时到来

2010-09-07 09:41于汶加王安建王高尚
地球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能源需求零增长总量

于汶加, 王安建, 王高尚

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7

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何时到来

于汶加, 王安建, 王高尚

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7

本文总结了发达国家能源消费“零增长”区域经济社会及能源消费指标的特征, 结合中国实际, 运用人均能源消费“S”形规律, 综合各部门未来能源需求趋势的判断, 全面预测了中国未来25年的能源需求。指出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将在2030-2035年间到来, “零增长”点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达43.6亿吨油当量,人均能源消费量2.98吨油当量。

能源消费; “零增长”; 预测

2009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21.7亿吨油当量(国家统计局, 2010), 约占全球的18%; 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过去10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增长, 能源供需形势日益严峻。反观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其人均能源消费已先后进入“零增长”阶段。中国距离能源消费“零增长”还有多远?到达“零增长”前中国还需要多少能源?这些问题的剖析和解答是科学制定中国未来能源战略规划的基础,对保障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国内对能源消费“零增长”的关注最早可追溯至本世纪初, 2001年国家发改委认为中国将在2040年迎来能源消费的“零增长”, 届时的能源需求总量约为25亿吨油当量(36亿吨标煤)。鉴于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过30亿吨标煤, 这一预期显然偏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9)最新发布的《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报告, 提出“力争 2040年实现能源消费的‘零增长’”。宋春梅(2009)运用能源消费强度法, 预测了三次产业和民用能源消费以及中国到2050年的能源需求, 指出在强节能方案下2040年中国产业部门将达到能源消费“零增长”。上述“零增长”的预期多是从能源中长期需求预测结果中得出, 而对中国能源需求的预测, 国内外以往的预测结果一直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于汶加等, 2009b; 王安建等, 2008)。

能源中长期需求预测的方法很多, 按照预测机理可分为部门需求预测法、能源指标定量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和数学模拟法四类。国外权威机构多采用部门能源需求预测法(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09;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09), 但其多年来对中国能源需求跟踪预测的结果, 总体上远低于实际消费水平。能源指标定量分析法主要有人均能源消费法(王安建等, 2010)、能源消费强度法(宋春梅, 2009)、弹性系数法(王高尚等, 2002)三种,其中能源消费强度法和弹性系数法选取的指标过于宏观, 指标设定更多依赖于主观判断, 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投入产出法预测中国中长期能源需求的主要问题在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经济社会面临重大调整, 把现阶段的投入产出关系用于预测未来, 其结果的准确性难以保证(罗向龙等, 2003; 仇惠丽, 2009)。而纯粹的数学模拟法,无论是运用灰色理论(冯述虎, 2007; 高丽敏, 2001),还是回归分析法(陶菊春, 2005)或者计是量经济学方法(卢二坡, 2005)大多缺乏对能源需求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长期预测往往产生较大偏差。

综合来看, 无论哪种预测方法, 预测路径都可以分为模拟-指标赋值-推演预测结果三个阶段, 对于中长期预测而言, 模拟阶段最重要的是对于能源消费基本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否则, 无论用何种方法在中长期预测时都会产生较大偏差。在指标赋值阶段至关重要的是确定关键点的特征指标, 即使在模拟阶段运用了能源消费基本规律, 但对关键点特征指标确定的偏差也会直接导致预测的失败。基于此, 本文将在能源消费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以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为切入点, 系统总结分析其“零增长”区域的各项指标, 全面预测中国未来20年能源需求, 对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点做出科学的判断。

1 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区域指标特征

早在20世纪 60年代初, 英国人均能源消费初现“零增长”端倪, 其后德国、美国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进入“零增长”阶段; 本世纪以来, 法国、加拿大、比利时、西班牙、日本、荷兰、意大利等众多发达国家集中出现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图1)。结合对发达国家近百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系统研究, 王安建等(2010), 揭示出人均能源消费随经济发展呈“S”形规律变化, “零增长”点即是人均能源消费“S”形曲线的顶点。对发达国家“零增长”点各项关键指标的分析和总结, 是确立“S”形规律定量方程, 并依此预测中国乃至众多典型国家未来能源需求的关键。

图1 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数据来源:国际能源机构(IEA), 2010; 格罗宁根增长和发展中心(GGDC), 2010)Fig. 1 Zero growth of per capita energy consumption in some country and area (Sourc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 2010; The Groninge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entre(GGDC), 2010)

1.1 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所对应经济社会指标

系统分析表明, 除英国和德国外, 大多数发达国家在人均 GDP20000~230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法, 以1990年盖凯美元为不变价计算, 下同)时到达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区域(图1)。英国和德国则分别在8000~9000美元和14000~15000美元进入能源消费峰值区, 对应的时间分别为 20世纪6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英国作为全球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 经历了百年漫长的不断完善工业化过程,因此能够以较低的人均 GDP和能源消费水平到达“零增长”点。德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减缓, 能源消费有所降低;东、西德统一后, 产业和先进技术的融合渗透, 使综合能效有所提高, 能源消费水平稳中有降, 因此其人均消费峰值较早显现。鉴于英国和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其“零增长”区域的经济社会指标对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参考价值不大。

在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区域, 众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趋于一致: 一产所占比例大多小于3%, 二产普遍低于 30%, 三产所占份额均超过65%(图 2), 发达国家在这一阶段已基本完成工业化,第三产业已成为主导经济的支柱产业。另外, 此时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70%(图3)。

1.2 能源消费指标

图2 “零增长”区域各国产业结构(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B), 2010)Fig. 2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in zero growth zone (Source: the World Bank(WB), 2010)

图3 “零增长”区域各国城市化水平(数据来源: 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 2009)Fig. 3 Urbanization in zero growth zone (Source: UN-HABITAT, 2009)

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区域所对应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可分为高、中、低三类, 高人均消费的是美国和加拿大, 人均超过 8吨油当量;日本、英国、法国等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在3~4吨左右, 消费水平居中; 而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则维持在人均3吨以下的较低水平。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 人均能源消费的巨大差异, 反映了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轨迹和能源消费理念的差异, 为我国未来的工业化城镇化以及能源消费之路提供了借鉴。

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到达“零增长”时, 各国能源消费强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高强度国家, 能源消费强度超过300吨油当量/百万盖凯美元; 而日本、法国等多数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强度则小于200吨油当量/百万盖凯美元(图4)。由于能源消费“零增长”阶段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以交通和民用部门为主, 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反映了各国消费理念和政府对节能减排重视程度的不同。

图4 “零增长”区域各国能源消费强度(数据来源:IEA, 2010; GGDC, 2010)Fig. 4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in zero growth zone (Source: IEA, 2010; GGDC, 2010)

发达国家能源消费“零增长”的出现与各国部门消费的规律变化密切相关(于汶加等, 2009a), 因此对“零增长”区域工业、民用、交通、商业等主要部门消费指标的研究对判断中国未来部门乃至能源消费总量变化的趋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进入能源消费“零增长”阶段, 发达国家部门能源消费结构趋于一致。其中, 工业部门消费比例介于 20%~30%之间, 较比例最大时期至少下降了10%; 交通部门消费比例则均超过 20%; 民用部门大多低于20%; 商业部门消费比例除日本高达20%外, 大多数国家介于10%~15%之间 (图5)。各部门能源消费比例的峰值从工业-商用-民用-交通依次出现, 在“零增长”区域大多数国家的工业部门人均消费峰值已过,交通部门则刚好到达峰值区, 而民用和商业部门则只有部分国家处于消费峰值, 其他国家的消费顶点已过。

各部门中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顶点出现得最早,各国消费顶点对应的人均 GDP分别集中在三个区域, 一是高能耗的美国和加拿大, 在人均GDP15000~16000美元时, 达到工业部门能耗顶点,工业人均能耗介于 1.8~2.0吨油当量; 日本、意大利等大多数国家, 则在人均GDP10000~12000美元时到达工业能耗峰值, 峰值点工业人均消费量在0.7~1.0吨油当量之间; 而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工业人均能耗顶点则出现在人均 GDP20000美元左右,对应的人均能耗值与日本等国相近。上述三类中,美国和加拿大的高消费与其自身能源消费习惯和资源获取能力密切相关, 不具备可借鉴性; 而韩国和中国台湾是典型的“世界加工厂”模式, 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加工出口, 因此他们的工业能耗顶点晚于其他国家, 其发展模式借鉴意义不大。而日本和意大利等多数发达国家工业部门能耗的轨迹则具备较强参考性。研究表明, 这些国家在人均工业能耗到达峰值时, 二产比例大多处于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而当其一次能源总量到达“零增长”点时, 工业部门人均能耗集中在0.7~0.8吨油当量这一窄幅区间内。

图5 “零增长”区域各国部门消费比例(数据来源:IEA, 2010; GGDC, 2010)Fig. 5 Proportion of sectorial consumption in zero growth zone (Source: IEA, 2010; GGDC, 2010)

在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零增长”区域, 大多数发达国家交通部门能耗也到达峰值, 且除美国、加拿大外, 各国的交通能耗水平介于人均0.65~0.9吨油当量之间。日本、法国、加拿大在此期间的百人汽车保有量介于50~60辆之间, 韩国31辆, 美国则超过70辆。

从民用部门能源消费变化看, 日本、法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人均一次能源消费到达峰值时, 民用部门人均能源消费也处于峰值区,其民用人均能耗在 0.4~0.5吨油当量左右; 而其他国家则早在 12000~14000美元时已到达民用部门能耗顶点。

发达国家商业部门能耗顶点比较分散, 法国、德国、加拿大早在人均GDP12000~14000美元便出现消费顶点,而美国、韩国在人均GDP16000~18000时进入消费峰值, 日本则在人均 GDP22000美元左右到达峰值, 能耗为0.5吨油当量左右, 其他国家则仍处于上升阶段。人均GDP20000~22000美元时英国、西班牙商业部门人均消费量最低在0.2~0.3吨油当量之间(图6)。

对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区域主要经济社会和能源指标的系统总结表明: 尽管各国发展的方式、轨迹以及所处的历史阶段有所差异, 但是在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区域经济社会指标(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等)基本趋于一致; 能源消费指标则分为高、中、低三类, 同类国家的能源消费指标非常相近。

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消费历史变化

2.1 经济社会发展

过去 30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特别是2000年以来, 中国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2009年中国GDP总量 8.7万亿美元, 居全球第二位, 近10年GDP总量年均增速高达11.2%; 2009年, 人均GDP已达 6519美元/人; 2000年以来, 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速达到8.7%。

图6 各部门人均能源消费变化(数据来源:IEA, 2010; GGDC, 2010)Fig. 6 Change of per capita energy consumption in various sectors (Source: IEA, 2010; GGDC, 2010)

2009年, 中国一、二、三产结构比例分别为11.3%、48.6%和 42.9%。从产业结构历史变化看, 1968年中国二产比例超过一产, 其后二产始终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1970年中国二产比例首次超过40%, 1993年后一直稳定在 45%~49%之间; 目前中国的二产以钢铁、水泥等高耗能的重化工业为主。近30年来, 中国三产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持续上升, 特别是 1980年至 2002年期间, 三产比例从21.6%持续攀升至 41.5%, 年均增速高达 2.85%; 2002年后三产比例基本保持在 40%~43%之间(图7)。

截至2009年中国人口总量13.3亿, 近10年人口年均增速为0.6%, 人口年均增长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198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快速提高到2009年的46.5%,近10年中国城市化率年均提高2.9%(图8)。值得注意的是, 国外通常以城镇人口作为计算城市化率的基准, 而中国则仅用城市人口; 另外, 中国目前有过亿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未包含在城市人口统计范围内。如果考虑上述因素,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应已超过50%。

2.2 能源消费历史变化

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对应, 过去 3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 4.1倍, 年均增速为 5.8%; 特别是近10年, 中国能源消费增速高达9.4%, 超过建国以来任何时期。从2000年至2009年, 中国一次能源累计消费量高达150亿吨油当量, 相当于1950年至2000年50年消费总和的80%。而过去10年原油和天然气的累计消费量分别达到 1950年至 2000年的2倍和1.2倍(图9)。

2009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达 1.62吨油当量/人, 分别是1980年、1990年和2000年的3.8倍、2.7倍和2.1倍。近20年和近10年均增速分别为5.3%和8.7%, 总体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人均能源消费随人均GDP呈近线性增长。2009年中国人均GDP为6519美元/人, 与发达国家相同发展水平相比人均能源消费远低于美国、加拿大、英国, 略低于日本、中国台湾(分别为1.85吨和1.73吨油当量), 与韩国和法国基本相当, 高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低人均能耗国家(分别为1.0吨油当量和1.3吨油当量)。

图7 1952-2009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司, 2010)Fig. 7 Change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1952-2009 (Source: Department of comprehensive statistics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0)

图8 1950-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数据来源: 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 2009)Fig. 8 Urbanization in China, 1950-2009 (Source: UN-HABITAT, 2009)

图9 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累计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司, 2010)Fig. 9 Different stages of China'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Source: Department of comprehensive statistics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0)

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 249吨油当量/百万盖凯美元。从1980年以来, 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可以分为1980年至2003年和2004年至2009年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强度以年均 3.07%的速度持续下降, 到2004、2005年能源消费强度略有上升,其后再次下降, 年均下降率为 1.95%, 低于前一阶段的下降速度。1980-2003年中国能源强度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体制机制的变革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所致; 2005年至今的强度下降则源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 导致单位GDP的能耗降低。与相同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水平与人均能源消费同发达国家相比的结果基本一致。

从部门能源消费变化看, 2007年工业、交通、民用、商业能耗分别占终端消费的45.9%、11.1%、25.2%和 3.6%(图 10)。工业能耗占中国部门能源消费的近一半, 民用部门占终端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一。另外, 终端消费中非能源利用部分占 8.6%, 农业部门所占比例与商业接近均为3.6%。

2007年, 工业、民用、商业和交通部门人均能源消费量分别为435千克油当量、239千克油当量、34千克油当量和105千克油当量。与人均中、低消费水平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台湾等)相比, 在相同发展程度下, 工业部门消费水平与中国台湾几乎相同, 略低于日本,高于意大利、韩国和西班牙; 而民用部门人均消费则远高于日本、中国台湾、意大利、西班牙相同发展程度时的民用能耗, 其原因在于中国目前的发展程度相当于这几个国家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发展水平, 而那时家电普及率与现在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相同发展程度下, 中国目前的民用部门人均消费量远高于日本、意大利等国; 与民用部门类似, 中国商业部门人均能耗水平远高于相同 GDP水平下发展较早的意大利、日本、西班牙, 而低于后发展的韩国和中国台湾。中国目前交通部门能源消费水平普遍低于上述国家, 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科技进步交通部门能源使用效率普遍提高所致。

图10 人均部门能源消费变化(数据来源:IEA, 2010; GGDC, 2010)Fig. 10 Change of sectorial per capita energy consumption (Source: IEA, 2010; GGDC, 2010)

从各部门人均能源消费变化趋势看, 总体均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但上升的速度存在很大差异, 其中, 工业部门增长最快, 2000年以来年均增速达到9.4%, 交通部门次之为 8.7%, 商用年均增长 6.7%;民用部门最慢年均增速仅为1.1%(图10)。

3 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将在2030-2035年间到来

从现在起到2035年, 中国将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中国还需要多少能源?能源消费“零增长”是否会在这个阶段到来?在全面评估中国未来25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下面将就上述问题予以剖析和解答。

3.1 2010年至203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期

预计未来25年, 中国人口总量增长缓慢, 增长率将从过去10年的0.6%下降到0.4%。到2030年至3035年中国将进入人口“零增长”阶段, 届时的人口总量在14.6亿左右, 2035年后中国人口总量将开始缓慢下降。

2010-2035年, 中国的城镇人口仍将持续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城市化提高的速度较过去10年有所降低。预计2010年至2020年间中国城市化年均增速为1.9%, 2020年后降低到1.5%, 2030年和 203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分别达到 66.4%和71.6%。如果考虑到国内外城市化统计口径的差异以及未来大量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将转为城市人口, 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应将超过70%。

未来25年,中国经济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但GDP总量增长速度将逐步降低。鉴于经济增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在此设定高增长、低增长和参考情景三个经济增长情景。

参考情景是在系统分析我国过去30年GDP变化趋势的基础上, 结合发达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以及我国未来 25年经济发展规划得出的, 是经济发展最可能情景。参考情景下, 中国2015年前GDP年均增速为7.5%, 2015年至2020年为6%, 2020年至2030年在4.7%左右, 2030年至2035年为4%(表1)。

在参考情景下, 2020年、2030年、2035年中国GDP总量分别达到18万亿盖凯美元、28万亿盖凯美元和35万亿盖凯美元。2016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盖凯美元, 2031年到达人均2万盖凯美元。无论在何种情景下, 2020年和 2035年, 中国人均GDP将分别超过1万和2万盖凯美元(表2)。经济高增长和低增长情景下的 GDP增速及总量和人均的变化趋势见表1、2。

从经济结构变化看, 未来25年中国一产比例将持续下降, 但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民生的首要问题, 因此与大多数人口稀少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一产仍将保持一定的规模, 预计 2030年至2035年一产比例将维持在 5%左右, 略高于相同发展阶段大多数发达国家一产的比例。近几年来中国二产规模一直维持在近 50%的历史高位, 而且二产内部以高耗能的重化工业为主。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二产比例将逐步开始下降。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引导下, 中国二产比例下降将比较缓慢, 预计到2030年至2035年二产所占比例将在 35%~40%之间。二产比例高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大多数发达国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中国三产比例将持续增加, 预计届时将达到55%~60%之间。

表1 不同情景下2010-2035年中国GDP增速(单位: %) Table 1 China's GDP growth in different scenarios,

表2 不同情景下2009-2035年中国GDP总量和人均GDPTable 2 China's total GDP and per capita GDP in different scenarios, 2009-2035

3.2 2010年至2035年中国主要能源消费部门发展及能源需求趋势

工业部门: 如前所述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二产比例将在2015年到达峰值, 其后开始缓慢下降; 而在工业部门内部, 高耗能的钢铁、水泥和化工等行业将被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所代替,因此在二产比例下降的同时, 能耗同步降低。预计中国将在2015年到达工业部门人均能耗顶点, 届时的人均能耗为0.89吨油当量; 其后工业能耗开始缓慢下降, 年均下降率为1.0%; 2030年和2035年工业部门人均能耗分别为0.7亿吨和0.65亿吨; 终端能耗总量分别为10.2亿吨和9.4亿吨; 一次能源需求量将为19.3亿吨和17.8亿吨。

交通部门: 未来25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将持续增长, 预计到2030年将达3亿量, 百人汽车保有量近20辆; 水运、空运在目前水平的基础上增加3倍,公路铁路增加1倍。按此计算预计到2030年交通部门能耗年均增长6.2%, 部门一次能耗总量为5.6亿吨; 2035年为6.1亿吨。

民用部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化率持续上升, 预计到2030年城乡家电已基本普及, 城市人均住宅40平方米, 农村45平方米。2010-2035年民用部门人均能耗将持续增长, 年均增长率为3.7%。到2030-2035年民用部门终端能耗总量将达到 7.3亿吨左右; 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为10.4亿吨左右。

商业部门: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商业部门将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人均商业能耗仅34千克油当量。预计未来25年,人均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将达8%; 2030和2035年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4.2亿吨和4.9亿吨。

综上所述, 预计到2030年中国工业、民用、商业、交通部门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分别为19.2亿吨油当量、10.4亿吨油当量、4.2亿吨油当量和5.6亿吨油当量;综合非能源利用及农业部门的能源需求,则 2030年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约为 43.3亿吨, 人均2.97吨油当量; 工业、民用、商业、交通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44.5%、24%、9.7 %、12.9 %。2035年各部门一次能源消费总和约为 43亿吨, 人均2.94吨。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通过部门能源需求趋势得出的中国未来能源需求, 是基于各部门发展的最可能情景下得出的, 各部门发展的其他情景及相关能源需求趋势变化在此不再详述。

3.3 2010年至2035年中国能源需求综合预测结果

在科学预期中国未来 25年经济社会重要指标变化趋势的基础上, 依据人均能源消费“S”形规律,结合中国实际, 以人均能源消费预测法为基本方法,构建中国能源需求预测模型方程, 设定参考情景、能源高增长和低增长三种情景, 对 2010至2035年中国能源需求进行系统预测, 其结果是:在参考情景下, 203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42.9亿吨, 人均能耗2.93吨油当量。综合考虑人均能源需求预测法预测结果和未来 25年中国部门能源需求变化趋势的判断, 最终确定2010年至2035年中国能源需求综合预测结果如下:

参考情景下, 预计2020年、203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 34.8亿吨和 43亿吨。2010-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为 4.4%, 2020-2030年为2.1%,总体呈分阶段下降趋势。2020年和 2030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分别为2.43吨油当量、2.94吨油当量, 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点出现在2031年附近, “零增长”点的人均消费量为2.98吨油当量, 一次能源需求总量43.6亿吨油当量(图11)。鉴于2030年后, 中国人口将不再增长, 因此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点所对应的能源需求总量也到达了峰值点。从2010年至2031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756亿吨油当量。

图11 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Source: IEA, 2010; GGDC, 2010)Fig. 11 Zero growth of per capita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Source: IEA, 2010; GGDC, 2010)

表3 不同情景下2009-2035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亿吨油当量)Table 3 China's total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in different scenarios, 2009-2035 (unit: hundred million tons)

另外, 能源消费到达“零增长”点时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为148吨油当量/百万盖凯美元, 消费强度低于绝大多数相同发展阶段发达国家的强度值,仅与意大利相近。这主要是得益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经济结构以及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能效提高。

能源消费高增长情景下, 中国 2020年和 2030年能源需求量将分别达到 36亿吨和42.8亿吨油当量; 人均能源消费量为2.51吨油当量和2.93吨油当量。能源需求“零增长”点将比参考情景提前在2027年到来。低增长情景下, 2020年和203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分别是 33.4亿吨油当量和 41.2亿吨油当量,能源需求“零增长”点大约在2035年到来(表3)。

4 结论

4.1 通过系统总结发达国家能源消费“零增长”区域主要经济社会和能源指标, 指出尽管各发达国家发展模式、轨迹以及所处的历史阶段有所差异, 但人均能源消费“零增长”区域的经济社会指标趋于一致, 能源指标总体分高、中、低三类, 同类国家“零增长”区域内的能源指标量值相近。

4.2 在系统预测未来 2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以人均能源消费“S”形规律为基础, 结合部门能源需求趋势的判断, 分参考、高增长、低增长情景系统预测了到2010年至2035年中国能源需求, 指出在参考情景下, 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将在2030年至2035年间到来, “零增长”点处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将达43.6亿吨油当量, 人均能源消费量为2.98吨油当量;到达能源消费“零增长”前,中国累计能源需求将达756亿吨油当量。

仇惠丽. 2009. 对投入产出模型的一些探讨[J]. 现代商业, (33): 184.

冯述虎. 2007. 山东省能源矿产需求预测研究[J]. 矿业研究与开发, 27(2): 85-88.

高丽敏. 2001. 山西省矿产资源灰色数列预测与评估[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32(2): 157-161.

国家统计局. 2010. 2009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0-2-25] http://www.stats.gov.cn/tjgb.

卢二坡. 2005. 我国能源需求预测模型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 29-31.

罗向龙, 赵亮. 2003. 投入产出法在石化企业能源预测中的应用[J]. 节能, (3): 20-22.

宋春梅. 2009. 中国能源需求预测与能源结构研究[J]. 学术交流, (5): 56-61.

陶菊春. 2005. 趋势外推预测模型的识别与选择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41(6): 14-17.

王安建, 王高尚, 陈其慎, 于汶加, 周凤英, 韩淑琴, 闫强, 张照志, 牛建英, 汪莉丽, 耿诺. 2008. 能源与国家经济发展[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王安建, 王高尚, 陈其慎, 于汶加. 2010. 矿产资源需求理论与模型预测[J]. 地球学报, 31(2): 137-147.

王高尚, 韩梅. 2002. 中国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J]. 地球学报, 23(6): 484-490.

于汶加, 王安建, 闫强. 2009a. 论发达国家能源消费零增长[J].商业时代, (12): 114-115.

于汶加, 王安建. 2009b. 解析全球能源需求预测结果及相关模型体系[J]. 资源与产业, (3): 12-16.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2009.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R].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References:

Chinese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 2009. China's low carbon eco-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R]. Beijing: China city press.

Energy Information of Administration. 2009.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09[EB/OL]. [2008-10-30] http://www.eia. doe.gov/oiaf/ieo/index.html.

FENG Shu-hu. 2007. Shandong Province, Demand Forecast of Energy and Mines[J]. Mi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7(2): 85-8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GAO Li-min. 2001. Shanxi Province, the number of columns of gray mineral resources prediction and assessment[J].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32(2): 157-16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GGDC. 2010. Total economy database[EB/OL]. [2010-01] http://www.conference-board.org/economics/download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09.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9[EB/OL]. [2008-8-25] http://www.eia.doe.gov/oiaf/ieo/ index.html.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10. World Energy Balances [EB/OL]. [2010-7-15] http://wds.iea.org/WDS/ReportFolders/ ReportFolders.aspx.

LU Er-po. 2005. China’s energy demand forecast model[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 29-3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UO Xiang-long, ZHAO Liang. 2003. Input-output method in the petrochemical energy forecasting application[J]. Energy saving, (3): 20-2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2010. Statistical Communiqué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2009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EB/OL]. [2010-2-25] http://www. stats.gov.cn/tjgb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QIU Hui-li. 2009. For a number of input-output model[J]. Modern business, (33): 18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SONG Chun-mei. 2009. China’s Energy Demand Forecast and Energy Structure Studies[J]. Academic Exchange, (5): 56-6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TAO Ju-chun. 2005. Trend extrapolation forecasting mode 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studies[J].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41(6): 14-1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UN-HABITAT. 2009. Urbanization statistics[EB/OL]. [2010-07-12] http://www.unhabitat.org/categories.asp?catid=9.

WANG An-jian, WANG Gao-shang, CHEN Qi-shen, YU Wen-jia, ZHOU Feng-ying, HAN Shu-qin, YAN Qiang, ZHANG Zhao-zhi, NIU Jian-ying, WANG Li-li, GENG Nuo. 2008. Energy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in Chinese).

WANG An-jian, WANG Gao-shang, CHEN Qi-shen, YU Wen-jia. 2010. The mineral resources demand theory and the prediction model[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1(2): 137-14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Gao-shang, HAN Mei. 2002. The demand forecast of China’s important mineral resources[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23(6): 483-49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B. 2010. Agriculture, Industy, Service, etc, value added[EB/OL]. [2010-07-12] http:// ddpext.worldbank.org/ext/DDPQQ/.

YU Wen-jia, WANG An-jian, YAN Qiang. 2009a. Zero growth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developed country[J]. Commercial Times, (12): 114-11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U Wen-jia, WANG An-jian. 2009b. Analysis of Global Energy Demand Projection And The Model Systems[J]. Resouces & Industries, (3): 12-1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A Prediction on the Time of Realizing Zero Growth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YU Wen-jia, WANG An-jian, WANG Gao-shang
Research Center for Strategy of Global Mineral Resources, CAGS, Beijing 100037

This paper sums up index characteristics about economic, social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zero growth’ region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shape rule of per capita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er capita GDP is used to projection the China’s energy demand in the twenty-five years. Synthesized the trend of the sector energy dem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zero growth’ of energy demand in China will be reached during the period of 2030 to 2035, when the per capita consumption will amount to 2980 kg and the total consumption will attain 4.3 billion tons.

energy consumption; zero growth; prediction

F113.3; F113.4; F123.2

A

1006-3021(2010)05-635-10

本文由地质调查项目(编号:N0702)资助。

2010-07-21; 改回日期: 2010-09-06。

于汶加, 女, 1970年生。博士, 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资源产业和资源战略研究。通讯地址: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电话:010-68997223。Email: yuwenjia5685@163.com。

猜你喜欢
能源需求零增长总量
No.5 中国提前5年进入人口零增长时代
世界如何才能满足其清洁能源需求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与10省签约粮食总量2230万吨
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
为何化肥淡储总量再度增加
肥药使用零增长的前世今生
我国提前三年实现化肥零增长
总量控制原则下排污权有效配置的实施
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创新与实践
一种节能电梯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