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初探

2010-09-07 07:18杨红光
教苑荟萃 2010年1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材课文

杨红光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同时,新课标还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因此,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给学生创造体验情感的环境

对教材挖掘得再深,同时也须运用恰当的教法,否则备课时再好的设想也很难实现。因此在设计教法时,一定要处理好“境”与“情”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和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是授文传道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此种教法,必须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我们的目的在于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孩子们动之以情,而实现晓之以理的目的。离开了鲜明的目的,再精彩的手段都是无意义的。

教师可设置与文本相似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如教学都德《最后一课》的时候,我不仅放映一些日本侵华、英国占领香港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还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回答真是丰富多彩,有的人说,我们只有奋发图强。让祖国富强起来,才不会有小弗郎士的亡国遭遇;有的人说,学了这篇文章,才意识到对祖国母语的那份深深的爱,并明白了平时不认真书写。不努力读书是对祖国语言的亵渎。

二、通过文本解读来体现情感价值,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情感最好的途径。教师应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以达到语言感人的目的。在文本的阅读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深刻含义。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作者连续三次借用“终于”来描述父亲送“我”上车,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根据语境来推敲,弄清了这样写可以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照顾,体现了深深的父爱。这样,学生就慢慢意识到父母对儿女的爱无处不在,琐碎的生活也无不渗透着父母的爱。

文章是思想、情感的载体,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特别是一些名作,不仅为学生提高了认知能力,还从各方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隐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如当代作家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通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精神面貌,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特殊的审美情趣,欣赏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听到运河边那悦耳的流水声,感受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而且可以饱览河两岸恬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可以体会到世世代代生长在这里的农民的淳朴欢乐和忧伤。而选自《诗经》中的《蒹葭》一诗,仅通过一个特定的场景: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恋者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河畔,徘徊犹豫,魂不守神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学者陶涛把它归纳为四美——意境美、音乐美、朦胧美和含蓄美。因此可以说,它带给人的美感可以说非常丰富的。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教化。如沐春风,身临其境,并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三、以情感人,努力寻找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前预先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课堂伊始就用描述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进入与作品相适应的情境之中,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切身融入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中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到文化知识的同时,思想得到滋养,灵魂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有很多,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导入方式。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跟学生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也可让学生自己讲述学习生活中的趣事,让大家一起分享各自童年的乐趣。如教学《残损的手掌》时,教师神情肃穆,挂上图片,打开配有低沉音乐的课文朗诵录音,创造出一种悲壮哀伤的氛围。听着感人的音乐和课文的语言,学生好像渐渐看到了祖国大地的创伤:杂乱的蓬蒿、冰凉的河水、凄楚的境地、血与泪的悲痛……学生的眼眶中充满了泪水。这就为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对情感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将它贯穿到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去,使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对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端午节的来历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