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2010-09-11 06:10刘勇
地方治理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农民人才

刘勇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工商管理学教研部,江西南昌330003)

依托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刘勇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工商管理学教研部,江西南昌330003)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是现阶段在农村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亟需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农村地区现有的人力资源无法有效满足其发展需求。唯有依托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构建复合型农村人才队伍,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之间和谐的互动关系,才能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复合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实行,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劳动积极性显著提高,农村生产力也因此得到了极大解放,但与此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农民生产经营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的问题,产生了农户小生产和外部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基于持续性的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和市场化实践,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它是相对于改革开放前的旧农村合作社而言,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家庭财产所有权,以农民自愿加入为基础,为组织成员的专业化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等一系列综合服务。因此,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继承与发展,是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社会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民对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经营制度创新的产物,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必然存在着许多亟需完善的地方,例如,提高组织的经营服务水平、完善机构的运营机制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在这些问题当中,紧密围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潜力,构建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乃是提升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人才供给瓶颈分析

(一)内源性人才缺失导致人才供给“先天不足”。

农业作为传统弱势产业,相比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辐射力和带动力而言差距很大,因而造成农村地区的大部分精英人才流向大中城市的二三产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人才在产业和区域间分布的“马太效应”,即农村地区因精英人才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继而导致更为严重的人才流出,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相反,城市的二三产业由于持续性的人才流入,强化了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而对人才产生了更为旺盛的需求,也进一步对农村地区的人才形成了巨大拉力,最终导致绝大部分精英人才就业于大中城市的二三产业。

从目前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来看,其组织成员绝大部分来源于本地的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农村现有劳动力以41岁以上的中老年从业人员为主,占农业从业人员总量的55%以上,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达50.6%(参见表1)。由此可见,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且文化程度不高,直接影响到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也制约着他们思维水平的拓展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表1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及构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2008年2月

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下同。

与此同时,近年来由于发达城市的制造企业和服务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增多,加上传统农业地区的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农民工培训转移的力度,使得大量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是21~4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且70%以上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参见表2)。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有知识或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入了城市,这种内源性人才的“缺”和“失”造成了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供给的“先天不足”。

表2 我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

(二)外源性人才短缺导致人才供给“后天不足”。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供给的“后天不足”则是外源性人才的短缺,主要表现为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来自于组织外部相关人才的输入,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相继推出了诸如科技下乡、大学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和选聘“村官”、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如何将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发挥好这些外源性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持续性的良性循环共赢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待完善。

1.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少,地区分布差异明显。截至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农业技术人员与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168,明显偏低,且东部地区农业技术人员明显多于其它地区(详见表3)。农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使得合作经济组织无法及时了解和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影响了组织科技水平的提高,也延缓了成员增产增收的步伐。

表3 我国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2008年2月

2.自愿到农村地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较少。近年来,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尽管其就业的岗位并不尽如人意,但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依然偏向于选择到城市就业。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但从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来看,真正要让大学毕业生在农村“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还有待各地区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从工资待遇、工作条件、成长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完善,从而尽快培养出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能人才,更好地为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

3.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需引导。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产业转移的双重背景下,大量外出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这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经过多年的打拼,外出农民工学到了管理和技术,积累了经验和资金,返乡创业后干劲足,有开拓创新精神,如果能因势利导,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绿色通道”,把这部分人的创业纳入到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划中来,积极引导其进入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和服务等相关部门,开展农副产品的保鲜、仓储、加工、营销等一系列商业活动,就能实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互利共赢。

二、当前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人才需求类型分析

从世界范围内农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走产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主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重要特征是农工贸一体化,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和服务社会化。由此可见,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性契合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也就必然成为现阶段助推我国农业实现产业化的最佳载体。

在农业产业化的大背景下,要求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不管是初级产品生产者、加工产品制造者、销售环节经营者,还是产品、信息、技术的提供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一是要求劳动者的素质较高,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具备一定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者才能胜任;二是人才类型的多样化,除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外,还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从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内容来看,它以服务组织成员为宗旨,在保证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谋求对内效率和对外利润的最大化。具体来说,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向成员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维持组织的正常有序运转,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销售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和信息服务等。因此,本文将以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内容为基点,来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才类型。

1.从维持组织的运转来看,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前景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的素质,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合作经济组织要通过开展一系列培训和交流活动,在提高组织成员的合作意识,使其了解组织宗旨,懂得利用组织来提高市场竞争力、规避市场风险、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培养和选拔一批组织成员信得过、具有长远战略性眼光的带头人,同时要求他们在成员中有较高威信和号召力,能够在某个生产领域或产品销售等方面做出成效,且对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

2.从技术服务的提供来看,在当前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已经提供和运用的服务多集中于产前的良种、化肥、农机、农药等物化性技术,对产中的技术性指导,如配方施肥、高产栽培、生物综合防治等软技术服务则不够重视。从产后技术来看,只重视农产品的加工、储运、保鲜等技术,而对产品营销特别是绿色包装、品牌意识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为了提升合作经济组织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必须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合作,创新所需科研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方式,灵活引入满足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最新成果。

3.从产品服务的提供来看,目前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领域总体偏窄,发展不平衡:服务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投入较少的一般性技术服务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方面,而在产前的信息提供,产中的信贷融资以及产后的包装宣传等“软性服务”方面做得不够;产品类别上,主要表现为对农业服务项目多,对其它产业服务项目少。因此,为了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合作经济组织有必要引进相关人才,围绕组织核心产品的生产经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拓展组织的业务经营范围,从而为组织成员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服务。

4.从信息服务的提供来看,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服务手段较为落后,基本上靠电话、电视、报纸和广播等传统媒介向组织成员传递信息,且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信息输入渠道受限和传递手段落后,影响了农副产品市场交易和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运用,极易造成组织生产经营的农副产品被市场所淘汰。为此,合作经济组织要成立专门的信息服务部门,大胆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借助多元媒介特别是新兴媒介的信息收集和传播功能,为组织成员提供丰富实用的信息服务。

综上所述,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迫切需要一大批包括有胆有识的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素质较高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人员、业务娴熟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精通市场的农副产品市场经纪人员、专业的信息采集传播人员等在内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便更好地为组织发展和实现农业产业化服务。

三、培育和谐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互动关系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需要一批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而农村地区目前内源性人才缺失和外源性人才短缺的现实状况显然无法满足其需要,因此,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培养内源性人才与引进外源性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对于引进外源性人才来说,依托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挖掘农村地区现有的人力资源潜力,培育两者之间和谐的互动关系,积极培养内源性人才则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

一方面,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作经济组织为成员提供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综合配套服务,引导农民认识接受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实实在在的市场课堂,培养农民的契约意识和诚信观念,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得农民的综合素质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涌现出越来越多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同时,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改变了其以往的生活方式,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增强使得农民把学习科技、发展生产、劳动致富等作为一种新兴时尚来追求,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只有依托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求,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尽快使组织成员具备较高的市场经济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同时掌握各种专业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更好地推动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培育和谐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互动关系,就是立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现实状况,紧密围绕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求,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借助多种培训途径和方法,培养合作经济组织所需的各类人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建立起科学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体系。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合作经济组织要自觉承担起相应的主体地位,针对组织成员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方式和类型等进行统一规划,按需要、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立科学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体系:(1)要建立综合配套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包括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人力资源流动制度、人力资源使用制度和人力资源保障制度等,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动态最优配置;(2)必须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趋势,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构建现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从而肩负起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历史使命。

其次,营造合作氛围,借助多种培训途径和方式,培养合作经济组织所需的适用人才。农民是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组织成员具有较高素质和合作的积极性。要结合本地特点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实际,积极借助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大专院校开展合作交流、定期组织专家授课和大户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对农民的培训应该力求做到体制科学化、方式多样化、管理法制化、主体多元化和投入规范化。因此,要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兼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适度增加培训经费投入,对组织成员进行各种层次和类别的培训,力求使培训内容的设置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现实需要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相配套,以切实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最后,要立足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强化对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如前所述,由于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较晚,农村地区具有较高素质水平和经营能力的劳动力大都流入城镇,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优秀人才相对缺乏,因而造成合作经济组织中真正懂技术、精市场、会经营、善管理且具有奉献精神的现有管理人员不足。因此,要在提高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从合作经济组织中选拔一批在某一生产经营领域做出成效、组织成员信得过且热心合作事业的骨干管理人员,通过对他们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培养出合作经济组织所需的素质高、业务精和年轻化领导人才。

责任编辑 刘绛华

F323.6

A

1008-6463(2010)04-0009-04

2010-08-02

刘勇(1982-),男,湖北宜都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工商管理学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农民人才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