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2010-09-14 03:17
体育科学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课外因素

林 琦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福建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林 琦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为了更好地鼓励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采用问卷调查、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学科类别、体育运动兴趣和体育运动计划性对学生体育运动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年级、经济条件、参与体育活动年限、体育设施满意度、体育工作重视度、平时体育活动人数对学生体育运动强度没有影响。

福建高校;非体育专业;体育活动;单因素方差分析

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实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实现体育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将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评价体系[1],进而从提高身体素质,培养综合能力和增强社会适应力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前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但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未能真正找到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活动的关键影响因子。因此,本文以福建省 4所高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问卷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调查,利用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找出关键影响因子,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影响因素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政府或学校制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鼓励政策提供实践依据,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及运动效果。

1 研究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动机是直接推动和维持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是激励大学生达到某一目的的主观原因[1]。本文设计的体育活动动机有 7个,即增强体质、减肥和健美、防治疾病、娱乐消遣、参加比赛、社交、其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增强体质”是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动机,选择 “增强体质”学生有 221人,占样本总数的51.52%;其次是“减肥和健美”,有 54个学生选择,占 12.59%;再次是 “娱乐消遣”,选择此项的学生有 46人,占 10.72%;选择 “社会交往”的学生有 10人,占 9.32%;选择“防治疾病”的学生有 37人,占 8.62%;选择 “参加比赛”和“其他”的学生分别有 22人和 9人,分别占样本总数 5.13%和 2.10% (见表 1)。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均认为课外体育活动对自己有或多或少的好处,如健康、社交等。因此,研究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找出关键影响因子,有利于为政府或学校制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鼓励政策提供实践依据,为学校进行大学生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实践依据,从而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提高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提高体育运动效果。

表 1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2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文献回顾

在大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当前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种:理论分析和定量分析。首先,理论分析方面,蒋钢强从“期望理论”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标进行详细分析[2];胡小善运用 “强化理论”,指出对惰性、畏惧的学生采取自然消退和负强化的强化方法,对参与体育热情不高或者缺乏对体育技能理解的学生采用正强化和惩罚性的强化方法[3];初立光和姚春清分析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热情不高的外在性因素,并提出利用内、外双重激励来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度[4];李彦、宋旭和张勇分析了大学生能力知觉与目标定向对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5]。其次,定量分析方面,大部分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所收集的数据,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直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孙永通过研究将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归为健康因子、兴趣爱好因子、学校因子、价值观念因子、从众因子、传媒因子、物理因子等 7大类[6];臧家利从学校体育、体育兴趣、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时间因素等 6个维度出发,设计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7];常志利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出发,设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变量[8];宋加文研究了心理因素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影响[9];曾琳叶分析了学生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10];殷瑞和王仕君从显性因素、隐性因素、体育活动兴趣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11]。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研究成果较多,为本文研究中的变量设计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当前大部分学者只进行理论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这样难以找到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在因子。因此,本文将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剂量分析,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

3 影响因素量化指标的设计与研究假设

根据以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结果,本文将大学生体育运动强度作为解释变量,用每周体育活动时间总和替代。而从个体特征、学校因素和体育运动氛围等 3个维度设计具体的自变量指标,分析其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强度的影响。其中个体特征具体包括性别、年级、专业门类、经济条件、参与体育活动的年限、运动兴趣、体育运动计划性等 7个变量;学校因素主要包括体育设施满意度和学生体育工作重视度两个变量;体育运动氛围用学校平时参加体育活动人数替代。

根据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个体特征不同、学校因素不同和体育运动氛围不同,大学生体育运动强度也不同。

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根据以上影响因素量化指标的设计,并根据本文分析的需要,调查后问卷共设计了 16道题目,其中 11道直接与因变量和自变量指标相对应。此外,还包括大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种类、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能否起到锻炼效果、参与体育运动的障碍因素等 5道题目。本文个变量指标均采用虚拟数据进行数据收集。

随机抽取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中医学院、工程学院四所高校不同专业 (非体育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共 468人 (10个自然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问卷回收率,采用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 2010年 5月 11日—26日,共发放问卷 431份,回收 431份,有效问卷 4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99.54%。样本的分布如表 2所示。

表 2 样本分布情况

5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在问卷数据整理之后、数据分析之前,必须对样本的信度进行考察,以确保计量分析的质量,确保测量所得结果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程度。本文采用Cronbachα系数来测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通常以Cronbachα为 0.70为最低标准。只要 Cronbachα大于 0.7,就证明通过了内部一致性检验。由表 3可知,Cronbach's Alpha统计量的值为 0.782,大于0.7,因此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即调查问卷的信度较高,可以利用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表 3 可靠性统计量

效度检验主要是检验各变量包含题项的设计是否可靠,是实证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满足效度要求的实证分析,其结果才具有说服力。本文运用 SPSS中因子分析法中的 K MO值来判断问卷设计的效度。按照经验判断方法,当 K MO值≥0.7,就可认为问卷设计的题项较为合理,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实证分析[12]。利用统计软件 SPSS 17.0,对测量模型中的 10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K 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如表 4所示,K MO= 0.723>0.7,且表中的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 0.000,小于 0.05,说明各题目数据与总数据之间显著具有相关性,是适合进行后续分析的。

表 4 K 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

5.2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经过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后,本文以每周体育运动时间总和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专业门类、经济条件、参与体育活动年限、运动兴趣、体育运动计划性、学校体育设施满意度、学校学生体育工作重视度、学校平时体育活动人数等 10个指标为解释变量,利用 SSPS 17.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验证前文的研究假设。单因素方差结果如表 5所示。

表 5 学生体育运动强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由结果可知,性别、学科门类、运动兴趣和体育活动计划性等 4个指标的F统计值分别为37.752、3.615、872.922和 26.726,而P值分别为0.000、0.048、0.000和 0.000,均低于 0.05,接受了原假设。这一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性别、学生所属学科门类、运动兴趣和体育运动计划安排对其运动强度有显著的影响。而按照表 6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男生的运动强度得分高于女生、理科生的运动强度得分高于文科生、有运动计划且能较好执行的学生的运动强度得分高于有计划但未能良好执行的学生和没有运动计划的学生 (见表 6)。因此,综合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体育运动兴趣和体育运动计划性与学生体育运动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 6 不同类型学生体育运动强度的得分分布情况

再由表 5可知,年级、经济条件、参与体育活动年限、体育设施满意度、体育工作重视度和平时体育活动人数等 6个变量的 F统计值分别为 0.121、1.140、1.833、1.874、1.876、0.292,而 P值分别为 0.975、0.337、0.161、0.114、0.133、0.747, P值均大于 0.05,拒绝原假设。这一结果表明年级、经济条件等 6个指标对学生体育运动没有影响。

经过口头访谈得知,学生所处年级对其体育运动强度没有影响可能与大学生时间安排的高自主性有关,学校除了体育课程以外没有强制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从大一本科生至研究生均可独立安排体育运动时间,各不同年级学生在体育运动时间安排上几乎没有差异。如调研数据所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等各年级学生体育运动强度平均得分分别为 1.95、1.97、1.93、1.95、1.88,差距很小。

而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大学生体育运动强度和主要项目由其运动兴趣决定,而经济条件、参与体育活动年限、学校体育设施满意度、学校体育工作重视度和体育运动氛围等外部因素只能通过影响运动兴趣,间接地影响学生的体育运动强度。因此,本文以运动兴趣为因变量,以经济条件、参与体育活动年限、体育设施满意度、体育工作重视度和平时体育活动人数等 5个因素为自变量,再次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表 7可知,经济条件、参与体育活动年限、体育设施满意度、体育工作重视度和平时体育活动人数的 F统计值的 P值分别为 0.516、0.066、0.152、0.239和 0.281,均大于 0.05,即以上 5个因素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没有影响。这一分析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当前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总体水平有很大的改善,基本满足其进行运动消费;大部分学生以前的体育运动是零散的,参与体育运动年限的长短没有对其运动兴趣产生影响;在样本总体中,有 343位学生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感到比较满意,而这部分学生中只有230位学生运动强度为中等水平,还有 63位学生和50位学生分别处于强运动强度范围和弱运动强度范围,说明很多学生的体育活动不受体育设施的影响;学校体育工作重视程度和平时体育活动人数两个指标的情况与体育设施满意度相似,不再另加以解释。

表 7 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一是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参加体育活动;二是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倾向于参加体育活动;三是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体育运动计划性对体育运动强度具有显著的正激励作用;四是年级、经济条件、参与体育活动年限、体育设施满意度、体育工作重视度和平时体育活动人数等 6个变量对学生体育运动强度没有影响。

在口头访谈的调查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用体育运动来丰富及放松课余生活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一点男生和女生都有较为一致的认识。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体育活动可以最大程度地放松身心。有的男生在心情郁闷的时候,就会去狠狠地打一场球,打完下来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就会使心情放松不少;而一部分女生则会选择打打羽毛球、排球等体育项目来进行心理的宣泄。这从一个侧面上可以反映出当今教育体制中提倡素质教育的效果,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趋于理性化,把体育看成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手段及工具,这是非常可喜的。

6.2 建议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形成,对于在实践课内所学习的运动技术、技能以及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都有积极的影响,从而也是提高整体国民身体素质的基础。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福建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活动动机,并创造更好的客观条件,改善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

第一,学校应提高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视度,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应通过校报、校广播等途径,宣传体育锻炼的诸多好处,宣传校内校外的典型事例,对学生形成正激励或正强化作用,培养或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尤其是女生和文科生。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做好体育运动计划,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体育活动的持续进行提供保障,有利于提高体育运动的效果。第二,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地整合校内体育设施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原有的场馆设施。如:羽毛球可安排在宿舍楼或教学楼之间的空旷地;乒乓球可安排在学生活动室或宿舍楼的架空层等等,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不足的现象。同时,学校在协调好教学、训练、比赛的同时,应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课外锻炼的场所,派遣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辅导,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并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与方法,有利于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以期达到我们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让学生自主、终身地走上运动场。第三,研究表明强身健体仍是大多数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愉悦心情和搭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桥梁。可见,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趋于理性和多样。因此,应在基础理论上提高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价值的正确认知,提高其体育基础知识和锻炼的能力,让他们了解得更多更广,从思想的根源上促进大学生“终身锻炼”良好习惯的形成。要彻底改进现在的重技术不重理论的教学方式,提高体育与健康基本理论的战略位置。第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以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急需更新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拓宽体育理论的知识面。从以前的以教为主到现在的教、导兼顾,不仅要教好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要传授终身体育的思想,做好弱、差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13],真正达到课内增知、课外强身的教学目的。

[1]李培顺.对淮南师范学院普通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动机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09(18):121-123.

[2]蒋钢强.“期望理论”对学生实现体育活动目标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10):98-99.

[3]胡小善.“强化理论”在学生体育活动和技能领悟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9(8):107-108.

[4]初立光,姚春清.从内、外双重激励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度[J].教学与管理,2009(10):108-109.

[5]李彦,宋旭,张勇.能力知觉与目标定向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06(2):56-58.

[6]孙永为.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7]臧家利.齐齐哈尔市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8]常志利.北京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9]宋加文.影响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心理因素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52-53.

[10]曾琳叶.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因素的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2):75-77.

[11]殷瑞,王仕君.大学生体育活动动机归因与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97-100.

[12]马庆国.管理统一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3]王则珊.终身体育研究 [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4 (1):9-13.

[责任编辑 江国平]

Study on Factors I mpacting Sports Activities of Non-P.E.Majors in Fujian Colleges

L IN Q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Fujian Nor mal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In order to encourage students from non-sportsprofessionalsparticipating in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thispaper uses questionnaire,one-way anova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potential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from non-sports professionals participating in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factors of sex,academic class,interest in sports and sportsplanning strength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on the sports strength of student;six factors such as grade,economic conditions,years of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activities do not affect the sports strength of the students.

Fujian colleges;non-physical professionals;sports activities;one-way anova

G 807.4

A

1007-7413(2010)04-0107-05

2010-08-15

林琦 (1971—),男,福建沙县人,讲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课外因素
小满课外班
解石三大因素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