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长治市特大旱情分析

2010-09-17 10:07申天平
山西水利 2010年8期
关键词:长治市旱情长治

申天平

(长治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西 长治 046000)

1 概况

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倚太行,西屏太岳,北交晋中,南连晋城,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全市设13个县(市)、区,总面积13 896 km2,耕地面积23.93万hm2,其中旱地21.8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1%;水浇地2.13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

2 旱情基本情况

2008年11月至2009年秋,长治市遭受了严重的冬春、春夏、夏秋连旱,受灾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受旱程度严重属历史罕见。

2008年10月—2009年1月,长治市平均降水量仅3.1 mm,较历年同期偏少82%,长达110 d无有效降水,是1999年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与此同时,平均气温却较常年同期偏高,二者共同作用下加剧了冬小麦的旱情。

进入2月,全市逐渐出现少量降水,使旱情稍有缓解,农民勉强得以春播。然而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急需充沛雨水的夏季,出现了高温少雨的“卡脖子旱”,导致夏粮减产。6月1日—7月底,全市平均降水量仅118.2 mm,比往年同期平均值减少134.9 mm,偏少53%。6月20日—26日、6月28日—7月5日这两个时段滴雨未降。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加速了旱情的蔓延,对农业生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8月份进入秋季,本是秋作物灌浆的关键时期,虽说旱情稍有好转但依旧在蔓延,致使全市20万hm2农田喊“渴”,给秋粮减产下了定局。

严重的冬春、春夏、夏秋连旱,致使夏粮产量仅有7.1万t,同比下降24.1%;秋粮产量仅有109.5万t,同比下降17.7%。

3 干旱特点

3.1 持续时间长

2008年长治市遭遇大旱,降水量普遍减少,全市年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20%,土壤墒情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刚刚经过冬春连旱之后,随即2009年出现春末夏初干旱,小麦严重减产;进入6月,夏秋持续连旱,致使秋粮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秋播十分困难,天然水资源短缺引发的系统性深度供需矛盾以及晴热少雨气候加剧了旱情灾害。

3.2 旱灾范围广

2009年,长治市13个县(市)、区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严重干旱。6月份前,山丘区大面积农作物受旱,部分山岭薄地的作物干枯;6月份后,由于高温少雨,旱情持续蔓延,至8月初,受旱面积发展到占耕地面积的83%。

3.3 旱情严重

通常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旱情有冬春旱、初夏旱和夏秋旱。冬春旱主要影响冬小麦的生长、春播出苗和苗期生长;初夏旱又称“卡脖子旱”,影响春播杂粮抽穗吐丝,对产量影响最大,同时影响夏播出苗与苗期生长;夏秋旱影响灌浆和粒重。对冬小麦和春播杂粮而言,前两种干旱的威胁最大,对夏播杂粮而言后两种干旱的危害最大。2009年的持续旱情则全部包括了这三种旱情。因受干旱影响,1 200余个村庄和35万人出现了临时性饮水困难,长治市全年粮食产量116.6万t,同比下降18.2%;农业总产值36.2亿元,同比下降15%。与此同时,油料同比减少28.1%;蔬菜同比减产14.4%。

4 干旱成因分析

4.1 降水量偏少

由于冬春季降水量对冬小麦生长和春播出苗、苗期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上一年11月至下一年的10月作为一个水文年度,从长治市68个雨量站中选取有代表性的35个雨量站的40年(1969年11月—2009年10月)资料系列,对2009年旱情按季度进行频率分析计算,求得重现期,并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评估农业旱情等级,见表1。

在对2008年11月—2009年1月的频率分析计算中发现平顺寺头、沁源贤友一带的重现期达到20年一遇,40年资料系列中,上一年10月至下一年3月期间连续无有效降水天数达到100d的年份有14年,约占35%,这说明对于“十年九旱”的长治来说,抗旱任务依然非常艰巨。2—4月已进入春季,单从降水量这一角度来评估农业旱情似乎不旱,然而土壤由于前期底墒严重不足而处于特大干旱状态,加上土壤质地和高温天气,所以说,虽有少量降水但仍不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之需求,因此这期间土壤含水率平均维持在12.6%~14.8%的干旱水平。

4.2 气温偏高

2009年2—4月,长治平均气温分别比常年同期偏高1.6℃,1.1℃和0.4℃;6月1日至8月10日,全市平均气温32℃,比历年同期偏高1℃。7月23—26日和29—31日,全市出现了两次35℃以上的高温天气。以上几个时段持续的高温天气加速了旱情的蔓延。

4.3 土壤易干旱

长治地区土壤质地以壤土、砂土为主,排水、通气性较好,持水能力差,失水快,易干旱;加之干旱气候与细砂土壤相互作用,造成土壤结构不良,肥力低,易板结,保土保肥能力差,促使干旱加重。

4.4 水资源短缺

长治市水资源总量为22.96亿m3,人均占有量718 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3;每公顷平均占有量8 775 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在山西属相对富水区。但长治市的产业结构以高耗水、重污染的能源、化工、冶金工业为主要支柱,大量工矿企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未经达标处理便排入河道,使基本上没有自净能力的小河和季节性河流的水体丧失了使用价值,出现了“人为水资源短缺”现象。“上党盆地”周围即浊漳河南源地区是全市的精华所在,集中了全市主要工矿企业与大部分耕地,其中耕地面积14.67万hm2,占全市的56%;人口162万,占全市的51%。预计2010年全市需水量约7亿m3,其中南源地区约占全市需水量的62%,缺水约1.2亿m3。因此,水资源短缺仍困扰着长治市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4.4.1 地表蓄水量迅速减少

由于长期高温少雨导致土壤严重缺水,进入2月后断断续续出现的降水首先下渗用以满足土壤含水量饱和后再产流。尽管如此,在整个水文年度当中长治地区的土壤始终处于干旱状态,含水量远未饱和,所以大部分地区未产生地面径流,再加上抗旱用水较多,致使地表水急剧减少,不但全市仅有的石梁、北张店和孔家坡三个河道水文站的年平均径流量约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0.6%,而且这三个水文站全年未发生洪水无沙,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设站以来首次出现。在2010年3月下旬的清泉水流量调查中发现:2009年降水稀少,导致清泉水流量同比减少8.6%~84.7%,黎城的樊家窑泉、沁县的东仁河等清泉水已经断流。

4.4.2 地下水位大幅下降

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补充,2009年5—9月,长治盆地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0.66 m,与2008年同期相比,没有上升区,下降区域面积扩大,其中屯留、长子两大产粮县农业灌溉用水较多,致使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较大,平均达到0.96 m(屯留县平均下降值1.01 m)。

4.5 水资源浪费严重

第一,水利骨干工程不配套,如浊漳河干流、沁河干流至今没有大的控制性工程,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干流水绝大部分白白流向外省,年出境水量高达3.96亿m3。第二,农业大水漫灌现象仍很严重,长治市是山西的农业大市,农业的发展有赖于灌溉工程的效益发挥,但目前农业灌溉工程存在着设施老化、配套率低、抵御旱灾能力差的问题,相当数量的工程或是停留在施工阶段,或是形成了“半拉子工程”,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实灌面积只占有效面积的68.9%,与全省平均值86%相比,低17.1%。有些水库没有配套灌溉工程,仅能作为防洪工程,也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系统的抗旱能力。农业灌溉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有的灌区只修建了干、支渠骨干工程,田间灌排工程不配套,甚至水渠损毁失修、水的渗漏严重,再加上灌溉技术落后,使得约占国民经济总用水量60%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5,而国外为0.8左右。凡此种种说明,水利设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是不能抵御旱灾的一大原因。第三,群众节水意识淡薄,一方面要求喝充足卫生的“干净水”,另一方面又无节制地污染和浪费。

表1 长治市干旱重现期与旱情等级评估表

5 结语

第一,采用多角度分析旱情,能够综合评价旱情,并科学合理定位干旱程度,更能够准确描述干旱特点,为以后分析干旱规律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为抗旱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长治市历史上连续干旱3年甚至6年的个例都曾出现过,因此,探索旱灾发生的规律,充分认识干旱的持续性和严重性,在搞好水利设施配套、维护的同时提高灌溉技术,合理配置水资源,为长期抗旱储备水源。

第三,充分发挥现有水资源的作用,水资源的“量”、“质”要并重,使“水”真正成为“资源”,润泽上党百姓。

猜你喜欢
长治市旱情长治
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石堡寨村:打开群众增收致富幸福门
基于不同旱情指数的石羊河流域春旱监测研究
山西长治:“三级联动”保“三秋”生产
长治市:开展病虫情调查和防治工作
长治市财政局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党日活动
当当鼓
长治学院外语系
长治至临汾高速公路开通
云南省旱情信息系统升级及完善
对长治市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