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灵宝派授篆论略

2010-09-29 05:58张泽洪
世界宗教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甲子道士道教

灵宝派是与正一派、上清派鼎立的三大道派之一,灵宝授箓是道教授箓制度的重要环节。论文以閤皂山灵宝派及元始宗坛授篆活动为中心,考察辨析灵宝授篆的历史及其宗教内涵。认为道教三山符策中的灵宝授篆,充分体现了灵宝派的教义思想,灵宝经戒法篆具有济世度人的功能。历史上道士有参受正一、灵宝、上清法箓的传统,閤皂山灵宝派的元始宗坛授策,是灵宝派道法传授系统的象征。

关键词:道教灵宝派授箓閤皂山元始宗坛

作者:张泽洪,1955年生,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

灵宝派以传承古灵宝经而得名。灵宝之义“灵者,性也;宝者,命也”。以人身喻指灵宝,则“灵者,神也,宝者,无也”。灵宝派重视众生性命,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授箓是早期道教就已实行的经法制度,灵宝授篆在道教三山经篆中自有其特点,而学界还缺乏对灵宝授箓的专门研究。本文特以閤皂山灵宝派元始宗坛为中心,来探讨灵宝授箓的历史及其宗教意义。

一、閤皂山元始宗坛和灵宝传箓嗣教宗师

灵宝派奉三国东吴道士葛玄为祖师,道门尊称葛玄为太极仙公。葛玄曾经栖居江南形胜髑皂山,建庵筑坛精思修道,并由此肇开灵宝宗坛法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三《葛仙公》载葛玄在皂山告诫弟子:“其于诸品符篆、洞真、洞玄、洞神真经等,是太极真人徐来勒于会稽授我。我已流传于大江之西,閤皂福地。此乃上方禁文,自有飞仙守卫,今付汝等,宗奉大法。”该经还记载葛玄升仙羽化之前,将灵宝法箓传付閤皂山。称葛玄于天台山告郑思远“我所授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录,吾升举之日,一通付閤皂山,一通付吾家门第子,世世录传。”道史称葛玄以祭炼经法、宝篆、符文、诀目等传付閤皂宗坛,此记载反映灵宝派对祖师葛仙翁事迹的历史记忆,更折射出道门人士对灵宝法箓传承的看法。

葛玄在閤皂山建立灵宝法坛,奠立閤皂山灵宝授篆的基础。此后灵宝授箓始在江南道教中推行,魏晋南北朝的灵宝派经书,对灵宝早期授篆有简略记载。刘宋陆修静《陆先生道门科略》说:

科教云:民有三勤为一功,三功为一德,民有三德则与凡异,听得署策。受箓之后,须有功更迁,从十将军策阶至百五十。若箓吏中有忠良质朴,小心畏慎,好道翘勤,温故知新,堪任宣化,可署散气道士。

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论及斋醮九法,其中说到九法中的指教斋,是“祭酒、箓生共应用”。《陆先生道门科略》还谈到江南道治的治箓,说一些人“纵横颠倒,乱杂互起,以积衅之身,佩虚伪之治箓”。陆修静批评授箓道士不遵守经篆科戒,客观反映出江南道治传授治箓的情况。以上署篆、受箓、箓生、治策的记载,说明魏晋时期江南灵宝派确乎推行授篆制度。

在早期道教教团创立的东汉魏晋时期,兴起于巴蜀地区的早期正一派,和兴起于江南的灵宝派、上清派,形成三大道派鼎立的局面。在道教渐趋兴盛的唐宋时期,正一派的中心转移至江南龙虎山,由此龙虎山正一宗坛的正一法箓,髑皂山元始宗坛的灵宝法篆,茅山上清宗坛的上清大洞法箓,共同构成道教的三山符箓。关于道教三山鼎峙及授篆的情况,宋代史籍道经已有较多记载。元刘大彬《茅山志》卷十一《上清品》刘混康传载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

敕江宁府,即所居潜神庵为元符观。别敕江宁府句容县三茅山经箓宗坛,与信州龙虎山、临江军閤皂山,三山鼎峙,辅化皇图。

南宋周必大《记阁皂登览》:

政和八年五月,用守臣之请,改赐崇真宫为额,给元始万神铜印一,授法箓则用之。盖天下授策,惟许金陵之茅山,信州之龙虎山,与此山为三院。

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十说:

金陵之三茅山,大洞之宗坛也;临江之閤皂山,灵宝之宗坛也;信州之龙虎山,正一之宗坛也。

南宋岳珂《裎史》卷八说:

今茅山、龙虎、閤皂,实有三坛,符箓遍天下,受之者亦各著称谓,或者帝王之号,又有其别,殆未可知也。

三大授篆宗坛宋代已进入兴盛时期,道教三大宗坛符篆遍天下,在江南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閤皂山在唐代道教的洞天福地中,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二福地。閤皂山在唐代属吉州新淦县,宋代罔皂山属临江军清江县。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赐号的崇真宫,是閤皂山规模最大的宫观。宋周必大《临江军閤皂山崇真宫记》说:“凡殿宇皆翼以修廊,道士数百人环居其外,争占形胜。治、厅、馆总为屋千五百间,江湖宫观未有盛于斯者。”传授灵宝法箓的元始宗坛,就设在閤皂山崇真宫中。宋周必大《临江军閤皂山崇真宫记》说:

(御书)阁后设传篆坛,盖法许授篆者,惟金陵之茅山,信州之龙虎,与此为三。徽宗朝给元始万神铜印,至今用之。

閤皂山作为大江之西与玉笥山、庐山并列的三座名山,由于宋代以来高道云集而被视为神仙窟宅、神仙修馆,并获宋徽宗御赐“元始万神”铜印。道教三山符篆原本各有法印,灵宝派授箓用“元始宗坛印”,正一宗坛法印为“阳平治都功印”,茅山上清宗坛法印为“九老仙都君印”。惟閤皂山灵宝派宗坛得到宋徽宗赐印,此象征灵宝派法篆得到皇权的钦敕认可。

北宋时期曾在天下四岳设立灵宝三篆坛,此举扩大了灵宝授箓在社会的影响。宋庞奎《筑灵宝三箓坛题记》载:“景德三年冬,□天王降灵宝三篆坛□式于四岳,敕属郡□更营筑于庙殿之前。”该题记撰于景德三年(1006)十一月,原载于清武亿撰《授堂金石文字续跋》卷八。《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金石略》,有《修灵宝三箓坛记》的碑文,景德二年(1005)立于华阴的这通碑文,证明天下四岳确曾设灵宝三篆坛。北宋东京女道士曹道冲,曾赴閤皂山接受灵宝法篆。郑昂《希元观妙先生祠堂记》说:“先生姓曹氏,讳道冲,字冲之。……既而受箓于閤皂山,于是四方始知先生之名矣。”宋代閤皂山已主为天下四方道士授篆,曹道冲即因得灵宝法篆而名显于世。南宋理学家朱熹游历周皂山,曾有感而吟咏《登閤皂山》七绝二首,其二曰:

一派冷冷台下水,半空漠漠岭头云。

祖师成道冲天去,只有无穷受策人。

朱熹诗中描写閤皂山的清幽,更以诗化的语言感叹陶皂山法策的兴盛。明代文士刘嵩与閤皂山道士熊炼师为友,二人的诗文互赠亦言及閤皂山法篆。刘嵩《赠天与熊炼师归閤皂山》诗曰:

閤皂高居好炼真,清秋何日下嶙峋。

金丹夜气成龙虎,宝篆玄文动鬼神。

兰蕙深悬青组砜,芙蓉斜拂紫纶巾。

南归定住仙岩侧,自扫寒云礼玉宸。

閤皂在道门历来有镇山之称,虽然宋杨申撰《閤皂山志》一卷已佚,明俞策《閤皂山志》二卷记载简略,灵宝派的传承系谱并不清楚,但宋元明时期的一些灵宝传篆嗣教宗师,在史籍道经中还大略可以稽考。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閤皂山发现了北宋道教画像石墓。据残缺的墓志铭得知,墓主人名知在,字子中,羽化于宋神宗元祐八年(1093)。他曾先后任副道正、道教首职、传教威仪,并被赐予“灵宝大师”封号。这位任道教首职的灵宝大师知在,应是北宋閤皂山的传篆嗣教宗师。此外,南宋至明代有几位閤皂山传箓嗣教宗师,传承世系在史籍道经中有明确记载。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夏七月,白玉蟾游历蔺皂山时,应崇真宫冲妙大师朱季湘

之请,撰《閤皂山崇真宫吴天殿记》。此住持崇真宫的冲妙大师朱季湘,白玉蟾在《心远堂记》则记为朱季愈。白玉蟾《心远堂记》说朱季愈:

两辖宫事,数携琴剑诣京华,所至权贵皆倒屣之,上方紫其裾,赐其冲妙之号。今太极葛仙翁四十代剑印符策之坛属以之。

可知朱季愈是获得皇帝赐紫的紫衣道士,为閤皂山第四十代传箓嗣教宗师。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灵宝派已经传承至四十代,这是道经中閤皂山传篆嗣教宗师的明确记载。

自元成宗敕命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主领三山符篆后,閤皂山灵宝法箓隶属龙虎山万法宗坛,但閤皂山灵宝法箓仍得独立传授。《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礼部卷六《閤皂山行法箓》条载:

张天师奏:临江路闰皂山有万寿崇真宫葛仙翁八景坛里住持李宗师,每年正月十五日一番做好事,行法篆有来。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记事止于元延事占七年(1320)十一月,推测其成书应为元仁宗末季或元英宗登基之后。元代典章记载主持上元传度法策的李宗师,也应是元初閤皂山的一位传篆嗣教宗师。元袁桷《临江路閤皂山万寿崇真宫住持四十六代传篆嗣教宗师杨伯晋陛加太玄崇德翊教真人》说杨伯晋:“开九籥之秘记,传八景之玄文。”袁桷于元大德(1297-1307)初被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他为元成宗撰写的这篇制文,说明其时閤皂山传篆嗣教宗师已是第四十六代。明代閤皂山的传篆嗣教宗师,按例被朝廷授予灵官称号。据《明史》卷七十四《职官志》“僧道录司”条的记载,明代封龙虎山正一真人一人为正二品,而閤皂山、三茅山各灵官一人为正八品。《明会典》卷十二《吏部十一》记载,閤皂山的灵官住持崇真宫,而三茅山的灵官住持元符宫。可知明代封閤皂山灵官者为崇真宫住持,同时又是元始宗坛的传箓嗣教宗师。明俞策《閤皂山志》卷上载:“原《志》云:宋淳祐占中,复赐铜版,传度符箓。”此原《志》即指北宋杨申撰《閤埠山记》,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即著录杨申《閤皂山记》一卷。宋淳祐(1241-1252)中,朝廷赐閤皂山铜版印刷灵宝法策,昭示閤皂山灵宝授策盛行的史实。据明俞策《閤皂山志》卷上的记载,明代閤皂山有第五十至五十二代宗师被授予灵官封号。明洪武十七年(1384),閤皂山第五十代宗师李半仙被授为灵官。明张宇初《赠閤皂山灵官李半仙》诗曰:

仙真灵迹皆名世,罔顶诸峰故旧闻。

函策洞深尊帝化,经台天近现龙文。

到门径路留残雪,护井松杉隐白云。

期尔东归借筇履,半龛清味可同分。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閤皂山张尊礼被授予灵官称号,为第五十一代传箓嗣教宗师。明宣宗宣德(1426—1435)初,閤皂山黄谷虚被授予灵官称号,为第五十二代传箓嗣教宗师。明嘉靖(1522-1566)年间閤皂山祖庭衰落而停止传度,但灵宝派法箓仍然在中国社会中有持续的影响。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行的《龙虎山先天天坛玉格珍本》,龙虎山张天师传度授箓的《道门诸阶篆职品》中,仍包括“无上灵宝中盟经篆、无上灵宝中盟五法经箓”。

宋元明时期閤皂山道教及授箓的兴盛,这与閤皂山灵宝派高道云集,在社会上影响较大有密切关系。《道藏》中收录《勿斋先生文集》二卷,题为“敕赐高士右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閤皂山杨至质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收录此书则题为《勿斋集》。唐宋元明时期京城设左右街功德使,是朝廷专门管理佛道事物的机构,例行选拔道门高士任职。杨至质在淳裙(1241-1252)中赴京城担任朝廷教职,并撰有颇具好评的文集传世,是在社会上有声望的閤皂山道士。白玉蟾在游历閤皂山时,曾与閤皂山道士刘贵伯交谊甚深。白玉蟾《牧斋记》说:

閤皂黄冠师刘贵伯,以牧名斋,属予为记。……贵伯诗甚骚而以懒辞,酒甚宽而以醉辞,棋甚敏而辞以不智,琴甚清而辞以不古。能炼内丹,能役五雷,皆以不知为辞。其谦谦如此,是自牧也。

閤皂山道士刘贵伯居处以牧斋命名,凸显出超凡脱俗的意境。刘贵伯娴熟道教的内炼、五雷法术,又兼具文士的才气,其对道教之“道”的领悟,博得著名道士白玉蟾的赞誉。南宋閤皂山道士杨固卿学通道释方伎之说,南宋文士刘克庄《閤皂山道士杨固卿墓志铭》载杨固卿:“有诗百余,号《隐居集》。”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閤皂山道士陈亢礼在崇真宫兴建苍玉轩,供来访的文人学士品茗论道。一时间为苍玉轩赋诗者达三百余人,其中不乏如周必大、谢谔、杨万里、洪迈、朱熹、罗点、徐宜、何异等名流。朱熹与閤皂山道士陈亢礼多有交往,庆元乙卯(1195)七月二十八日撰《跋苍玉诗卷》,是应邀请为陈亢礼《苍玉诗卷》的跋语。宋代閤皂山道士甘叔怀有《碧崖诗集》五卷,朱熹有《跋周益公杨诚斋送甘叔怀诗文卷后》、《诗送碧崖甘叔怀游庐阜兼简白鹿山长吴兄唐卿及诸耆旧三首》、

《答甘道士》等诗文相赠。庆元三年(1197)正月十五日,朱熹应閤皂山道士甘叔怀之请,刻《河图》、《洛书》、《先天图》于閤皂山摩崖。宋代閤皂山道士张景先、陈益阳、陈元举、黄常吉也有诗集传于山中,这些诗作在南宋末被编为《凌云集》。元吴澄《閤皂山(陵云内集>序》称:“此閤皂之人物,閤皂之文章,所以卓绝殊尤,而他山莫与齐也。”元初閤皂山葆光堂道士张三省,携《凌云集》请刘辰翁之子刘将孙作序。刘将孙是出生于江西庐陵的名士,欣然提笔作《题閤皂山<凌云集>》说:

近世周益公之辞藻,朱文公之理学,杨诚斋之风节,与人交皆不数数,独为閤皂笔墨,先后辉映。其缠绵倾倒如此,不但以其地,则山中人有以取知于诸公者,固尔也!

二、灵宝授箓的科法及其宗教意义

道教有“十方之教,皆始于灵宝”之说。灵宝派济世度人的思想,灵宝斋法广泛的济度功能,都充分体现在灵宝授箓的科法之中。灵宝派认为法箓是道士应持之典,修真人道之阶梯。南北朝道经《洞玄灵宝课中法》说:

篆者,戒录情性,止塞愆非,判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策,然始登真。

南北朝时期灵宝派及道教各派授箓的科法,唐代修撰的史书中有简略记载。《隋书·经籍志》说:

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策》,次受《三洞箓》,次受《洞玄策》,次受《上清箓》。篆皆素书,纪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受者必先洁斋,然后赍金环一,并诸贽币,以见于师。师受其贽,以篆授之,仍剖金环,各持其半,云以为约。弟子得策,缄而佩之。

所谓《洞玄箓》即灵宝派的法篆,说明道教逐次传授各派法箓的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已基本形成。五代道士孙夷中《三洞修道仪》说唐代道教的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有七等箓,共计一百二十阶。修真学道之士欲从俗登真,必须得到真师传授,依科次第修行,逐次接受法箓。而三洞修道授篆的阶次是:初人道仪授正一盟威箓二十四品,洞神部道士授金刚洞神箓,升玄部道士授太上升玄箓,中盟洞玄部道士授中盟篆,三洞部道士授三洞宝箓,大洞部道士授上清大洞宝策。《三洞修道仪》载第五阶次的中盟洞玄部道士:

自升玄迁授《中盟篆》九卷,计三十六阶九券:思微定志券、金马驿程券、五帝解形券、自然券、大明券、三皇券、水官解七祖券、升天券、解地根券。称太上灵宝洞玄弟子,无上洞玄法

师东岳先生、青帝真人。

道教授篆制度根据道士所受法箓阶品,将道士分成不同法位等级。在每一法位中又根据道士所受法篆的高下,授与不同的法箓名衔。唐代道经《受箓次第法信仪》记载道士受法职位次第,依次有正一法位、道德法位、洞神法位、升玄法位、洞玄法位、五符法位、河图法位、洞真法位、毕道法位共九等阶次,其中第四至五阶次的是灵宝法箓:第四升玄法位的道士,为灵宝升玄内教法师;第五洞玄法位的道士,为灵宝弟子,洞玄弟子,太上灵宝无上洞玄弟子某岳先生。以道教三乘理论来评判各派法篆,则灵宝法策属于中乘之列。唐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策略说》卷下谈法箓的传授次第说:“次受灵宝,渐升中乘。”由此,明周思得《上清灵宝大成金书》卷二十四有法策“始于正一,演于洞神,贯于灵宝,极于上清”之评说。

唐代灵宝授策在京城长安一度盛行。唐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卷下记载: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正月十八日甲子,金仙、玉真二公主在长安大内归真观,恭请太清观主史崇玄传度受道。二公主受度的经箓是“破灵宝自然券,受中盟八帙经四十七卷、真文、二箓、佩符、策杖”。《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四《灵宝中盟经目》,敦煌文书P.2337号《三洞奉道科诫仪范》卷五著录《灵宝中盟经目》,包括《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等灵宝派经书亦共计四十七卷,可见所谓中盟八帙经即《灵宝中盟经目》,是授篆者要接受的各种灵宝经箓。唐张万福《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篆择日历》谈到其中的灵宝经诫法箓,也包括“洞玄灵宝自然券、中盟经、真文、二箓、灵策神杖等”。张万福为临坛大德证法三师之一,他的记载反映先天元年(712)长安皇室授灵宝法箓的历史实况。

历史上北周武帝曾受道教法篆,其中包括灵宝五符、赤书真文等灵宝派经箓。唐代帝王亦接受三洞法策,三洞即包括洞玄灵宝在内的经篆。据唐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篆略说》卷上的记载,三洞经戒法篆包括正一法目、道德经目、三皇法目、灵宝法目。而灵宝法目有《自然券》、《中盟经》四十七卷、《大盟真文》、《八景内音》等。《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载唐武宗会昌六年(846)九月,衡岳道士赐紫刘玄静奏:“皇帝十月十五日授三洞法篆,请禁断屠钓,百司不决死刑。”唐武宗在京城长安三殿九天坛亲受的法箓,也就是三洞法策。此后至唐宣宗亦按例受三洞法策。唐代帝王奉道受箓多有名号,唐玄宗受箓自称上清弟子,唐武宗自称承道继玄昭明三光弟子,南岳炎上真人。据东晋道经《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五岳先生、真人的名衔,皆为灵宝派受道的法位。

道教宣称三山法篆皆是太上老君传授,由于道教各派共尊太上之大道,在道门中形成参受各派符箓的风气。历代有志求道修行之士,多是遍访名师,参受正一、灵宝、上清法箓。五代徐锴《茅山道门威仪邓先生碑》载邓启霞:

咸通元年,始诣茅山太平观柏尊师道泉为弟子,方羁屮。六年,乃披度为道士。十二年,诣龙虎山十九代天师,参授都功正一法篆。乾符三年,诣本观三洞法师何先生元通,进授中盟、上清法篆。

邓启霞进授的中盟即灵宝中盟,相传为葛玄早期传授的经篆。《清微仙谱》载太极真人徐来勒:“得太极函三之妙,契中盟五法之规。”葛洪亦曾从郑思远“传受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阶秘箓,九丹指要”。灵宝中盟可谓灵宝法篆的代称。明周思得《上清灵宝大成金书》卷二十四说:

进道之士,先受三五都功正一盟威,修持有渐,方可进受灵宝中盟,转加上清大洞。若不尔者,有违太真之格。

茅山道士邓启霞,先后参受正一都功、灵宝中盟、上清大洞法箓,由此得江南道教各派经法之熏陶。唐刘处静《洞玄灵宝三师记》载唐代道士应夷节:

年十五,入天台,参正一。十七佩高玄紫虚。十八诣龙虎山系天师十八代孙少任,受三品大都功。二十四参灵宝真文、洞神、洞玄之法。二十九进升玄,三十有二受上清大洞、回车毕道、紫文素带、藉地腾天之符。

上清派天台宗嗣派宗师应夷节,同样先后参受正一、灵宝、上清法策。中古史上的道士参受各派法篆,在史籍道经中还有更多记载。唐代长安道士刘尊师,“遂诣中岳韩尊师受洞神经法,……至开元初,又诣东岳任尊师受洞玄中盟八景之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八《张契真》载钱塘道士张契真:“周世宗显德五年,受正一盟威、灵宝法篆于大元樊先生。由是紫蕊玉笈之书无不历览,而名振江浙。”道士在修道中参受各派法箓,接受道教各派经法的学习和浸润,显然有助于提高其道学修养。

因为道教有参受法箓的传统,这为元代张天师主领三山符箓奠定道法基础。且北宋道教已有融合三山符箓之论,《茅山志》卷十六《采真游篇》载:

初,三山经策,龙虎正一,閤皂灵宝,茅山大洞,各嗣其本系,先生请混一之。今龙虎、閤皂之传上清毕法,盖始于此。

茅山道士黄澄在宋徽宗时请求混一三山法箓,说明宋代灵宝法篆已有融汇正一、上清法策的趋势。三山符箓之所以能最终统一于龙虎山万法宗坛,这其实有道教传统经法的根据。

道教授箓要选择吉日良辰,凡受道须合和上下相生大吉,遇上下相克的凶日,不可传度经诫法箓。灵宝授箓自有吉日良辰的选择,唐张万福《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篆择日历》说:“受道之历,治箓符图等事,至于上清、灵宝,自有吉辰,岂得雷同,莫分泾渭。”该经列举道教各派法策传授的吉日,其中灵宝派法篆须选择的传度吉日为:春季用甲寅、乙卯;夏季用丁巳、丙午;秋季用庚申、辛酉;冬季用癸亥、壬子;四季用戊辰、戊戌、己未、己丑。这些吉日是传度的吉日,可以登坛传授灵宝法篆。

道教要求道士对受持的法策,要非常珍惜地佩带保存,此科法道教称为“事箓”。法策被视为通灵的信物,受箓道士要时常佩带在身,精心护持,方能随时得到神灵的佑护。明代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六说:“道士女真体佩经戒符篆,天书在身,真神附形,道气营卫,仙灵依托。”道士羽化后,须将所受法箓焚烧,象征亡魂升入仙界得道成真,因此法箓又是登真录。

灵宝派有六十甲子箓的科法传统,六十甲子箓是根据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制定出传六十甲子坛靖。六十甲子箓规定每一种生庚出生的人,授箓时坛、靖的名称,并与二十四治中的某道治相对应。因此,六十甲子中每一个生庚出生的人,都可以获得专门的授箓坛靖,普天下民众都在道教的授箓救度之列。道教信奉的六十甲子,是六十个有名有姓的星宿神,这六十位神灵在六十甲子日轮流值日。道经中所见有六十甲子星君、六十甲子灵官、六十甲子神、六十元辰等名称。关于六十甲子神的意义,唐代道教曾予以讨论。唐代道经《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中载:

唐天皇问曰:“道家经皆是六十甲子灵官为首,起自星官?”天师对曰:“……初学之人,修善立功,皆因阴阳六甲之正神,蒙削除罪录,纪名仙籍。为此灵官,并是有为。”

灵宝派的六十甲子授箓,道经中所见有隋代的例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于章》载道士于章: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复受皇化丈人、太极真公六十甲子及五帝五岳符印,凡一百三十六首。并论天地源流,符之本末,置坛法式。

此太极真公即指葛玄,按此记载则灵宝派的六十甲子授箓,肇始于灵宝法策传授的初期。自元代张天师主领三山符篆之后,现灵宝派六十甲子授箓已融汇于龙虎山《天坛玉格》,《龙虎山师传六十甲子坛靖》载:“甲子,灵真应妙坛,通玄致真靖。阳平治,左平无。乙丑,灵应通真坛,复性澄真靖。真多治,右领神无。”以下丙寅至癸亥各六十甲子生人,分别有所属六十通真靖道坛。六十甲子授箓与道治、坛靖、道气、星宿、五帝、五气、五行相互配合,显示出早期正一道授箓的道法特点。当代台湾道教灵宝派传承经书中,有三十二天合六十生庚皈道图,形象地显示六十甲子与三十二天、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南北朝道经《洞玄灵宝课中法》,即收录有三十二天所属图。我们知道古灵宝经推崇三十二天,是南北朝道教三十六天说形成的基础。六十甲子坛靖授篆具有宗教象征意义,虽然魏晋道教活动中心开始向江南转移,早期正一道传度的二十四治已结束其使命。但道教六十甲子授箓仍使用二十四治坛靖的古法,它象征着各地区、各门派的崇道之士,始终恪守祖天师张陵授箓的遗制。

三、结语

授箓是早期道教实行的经法制度,更是南方灵宝、正一、上清三大道派赖以传承的主要科法。閤皂山灵宝派的元始宗坛授箓,是灵宝派道法传授系统的象征。灵宝授箓传度的是灵宝派的中盟经目,这些经戒法篆体现灵宝派济世度人的道法特点。灵宝授箓旨在弘扬灵宝派的教义思想,其济世度人的宗教功能充分反映在灵宝经义之中。灵宝授箓具有贯通各派经篆的特点,历史上道士先后参受正一、灵宝、上清法箓的传统,昭示出道教各派相互学习借鉴的开放性特征。三山法箓以各具特点的经篆道法,丰富了道教授箓的内涵和经法制度。灵宝授策涉及灵宝派传播发展的诸多层面,本文对灵宝授箓仅是一极其简略的探讨,更深入发掘史料廓清灵宝派授箓历史,还是今后研究值得继续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于光)

猜你喜欢
甲子道士道教
A New Way of Dao
多谢兄长
王婆酿酒
百年甲子园的育人之道
卜算子·清明
卜算子·清明
道家道教研究
甲子新中国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