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书风”渊远流长

2010-11-16 06:51王晓平
茶博览 2010年9期
关键词:大雄宝殿西哈努克沙文

■ 王晓平

“浙东书风”渊远流长

■ 王晓平

浙东山川秀丽,人文荟萃。“浙东书风”源起唐宋,虞世南、米芾、赵孟頫等书法艺术形式对浙东地区的书法影响颇深,至明清时期,“浙东书风”基本上形成独特的风格,富有强烈的地域人文色彩与艺术个性。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清末慈城籍名家梅调鼎进一步确立了浙东书法的艺术特色,其后涌现的钱罕、沙孟海、凌近仁等一批书法大家更是竭力追随,使得“浙东书风”不仅渊远流长,而且前赴后继,风起云涌,发扬光大。这也是浙江这块土地上除浙商以外又一个名扬海外的文化传奇。

浙东书风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别名石荒、沙邨、决明,浙江鄞县人。曾任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等职。中国当代著名书坛巨擘,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之一。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印学家、篆刻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著有《沙孟海论书丛稿》、《兰沙馆印式》、《沙孟海写书谱》、《印学》、《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中国书法史图录》等多种著述问世。

鄞县

孟海

纵览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特别是梅调鼎、沙孟海,人们会清晰地看到“浙东书风”生生不息的源头和熠熠闪光的精神。

1. 志存高远 、治学严谨,学识渊博。

1918年寒假回家乡。18岁的沙孟海,读书勤勉,面对别人不解和嘲笑,他集唐代文学家韩愈、文字学家李阳冰名句。以秦相李斯为楷模自撰春联:“大江日濆,定有怪物;斯日而下,直到小生。”不仅是自勉,而且还表达他的远大志向。沙孟海拜冯君木为师,学国文,奠定日后基础;结识康有为,理解民主、自由之主张;结交大师吴昌硕,学习、揣摩,而书艺、篆刻技艺大进,让大师刮目相看,并赞赏有加。给以极高的评价。“浙人不学赵撝叔,偏师独出殊英雄;文何陋习一荡涤,不似之似传譲翁,我思投笔一鏖战,茄鼓不竟还藏锋。”

偏师独出

2. 视书法为生命,勤悟并进,技艺独到而精湛。

沙孟海早年得吴昌硕指授,其书法无论篆隶楷草,代表北碑雄强一路,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书法以行草书最佳,尤其善作擘窠大字,人以为“海内榜书,沙翁第一”,其擘窠榜书气势宏大、点划精到,富现代感,以气胜,且越大越壮观,此非胸有浩然之气不能致也,为当代书风典范。

不似之似

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匾额,是1953年宝刹修葺时,浙江书法界泰斗张宗祥推举沙孟海题写的,因沙孟海善书擘窠大字。然而,1957年,当他的三弟、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沙文汉被打成“右派”后,他作为兄长,题写的匾额也不能继续存在了。一个旗帜鲜明的决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从匾额上抹去!1970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在周恩来陪同下访问杭州,游了湖看了戏之后,西哈努克提出要到灵隐寺进香。可谁也不会想到,亲王在进入大殿前会盯着“大雄宝殿”四个字,问陪同参观的中方官员:“这几个字是谁写的?为什么没有题款?”中国官员吃了一惊,他没有估计到西哈努克会有这样的汉学功底。他看了看周恩来,惴惴地告诉亲王:这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已经不知何人书写了。西哈努克不再声响,似乎已经接受了“无名氏作”的观点。

但周恩来却接受不了,他知道这块匾额的书写者并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个为党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来了当时的省革委会负责人,说了这么一段话:沙文汉是沙文汉,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么能够因为沙文汉是右派,连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连。这不是党的政策!

周恩来的指示得到了贯彻,浙江当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补一个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这当然是“很抬举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劲又上来了。他说:“要么重写一块匾。名字就不补了。”来人好不尴尬,但是写字的事又相强不得,你总不能摁着别人的手腕吧?事出紧迫,他们只好请来另外一个人,拼凑了“沙文若”三个字补上。字写得不协调,很难看,但“大雄宝殿”的匾额上,“沙文若”三个字到底还是出现了。

猜你喜欢
大雄宝殿西哈努克沙文
西哈努克成功抗癌得高寿
辽宁朝阳佑顺寺大雄宝殿保护探究
从佛寺建筑看中国人的宇宙观
寺庙尚未完成
西哈努克:见证中柬跨世纪友谊
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