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质与创新人才培养

2010-12-26 12:49■张
民主与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人格育人大学

■张 杰

大学本质与创新人才培养

■张 杰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其灵魂是学术追求,本质是创新。对研究型大学来说,其本质就在于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发,产生使学生受益终身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智慧。

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来看,东西方文化中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一定差异。在大约2500年前,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位是中国的孔子,另一位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孔子的教育方式以训导为主,通过老师作为真理的化身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强调阅历同经验的累积,学生通过识记和终身体验从而领会感悟,达到知识的传承和进步。而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以沟通、交流和辩论为主,通过质疑和辩驳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探讨和挑战,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对现实的道德认识和行为进行审查,从而在讨论的气氛中减少思想上的束缚并活跃思维。

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人均广授门徒,但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法却大有不同,因此也逐步形成了东西方各具特色的育人理念、模式和方法,并且也对如今的教育有着极大影响。在教育目的上,东方强调的是广泛的修养和广学博识,而西方则着重理性的启蒙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从知识观来讲,东方强调先贤圣人的经验和传统,而西方主要是讲究寻求真理;从教学观看,东方主要着重的是传承知识,而西方强调探究知识;从教学方法讲,东方主要以讲授为主,而西方是以思辨为主;从学术态度来讲,东方习惯于尊重学术权威,而西方则鼓励挑战学术权威。

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与老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获取手段与渠道的多样化也使得知识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从而传统的教育体系和理念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因此,从最初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着眼,加上如今的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对于大学的教育理念也需要新的考量。而从过去单纯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整合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们现在的大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因为知识的获取渠道多种多样,社会上所需要的能力不再是一个单一门类知识,而需要很多门类知识的整合。

交流沟通能力特别重要,因为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后必须具备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最后是创新能力,尤其对中国学生来讲是最重要的。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基础,同时我们强调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而不是题海战术,把一切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

因此,我们全校在2007年开展了8个月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经过讨论,我们逐渐形成了共识,即我们过去单纯以传承知识为主的育人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未来中国的需要。另外,由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知识的获取还有很多其他的渠道,不一定全要在课堂上通过讲授的办法来获得。我们认为要改革教学大纲,逐渐改成一个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育人体系,即要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整合的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最后,我们提出来要从知识灌输型的育人体系,变成“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能力建设,即前面已经讲到的四大能力;知识探究与知识灌输,虽然只是一个动词的差别,但是传递的理念是完全不一样的,知识探究强调的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师生共同去探究知识;说到人格养成,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他们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不得不说,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是中国快速发展、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使得人格养成中的“感恩”与“责任”在当代年轻人的身上相对匮乏,同时大学阶段一般从18岁~22岁,是学生人格养成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说,在大学阶段培养过程中,能力建设和知识探究固然重要,但是人格养成或许更加重要,因为能力和知识在后续的人生过程中还可以继续地深化、提高,而人格养成最重要的基础只能在大学阶段成形。

要实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已经说了很长时间,但真正要想把它落到实处,又必须在概念上实现完整的转变,比如以前“知识传授”、“知识灌输”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而现在“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中的动词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我们还提出要通过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科学和人文相互结合、课内和课外相互结合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中,建立一个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课外实践体系,对于学生的人格养成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在新的育人体系中,我们强调的是体验式教学。解放以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更多的是课堂上的讲授,但是现在的学生从小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具有多元化的趋向,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比较快,因此以单纯课堂讲课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很有效。但是,目前我们有很多学生开始自发的为社会做奉献,涌现出许多自我人格养成的例子。

比如说在上海交通大学,有一百五十多个学生社团,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是以给社会做奉献为宗旨的。其中,我们有一个学生社团叫临终关怀协会,这个协会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每一个周末到上海的养老院去服侍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陪伴很多孤寡老人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两年多下来,这些孩子发现得到的比付出的多得多,因为他们从许多老人的眼里看到了温暖和感激的目光。这其实是学生进行自我人格养成的一个例子,孩子在跟社会沟通当中自发养成了很多事情,我们当然应该把这些纳入到育人体系中。同时,我们还要求老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人格养成方面的内容,因为学生可能对专业课老师更加崇拜。

还有一点,现在社会上议论的很多,就是说高考的指挥棒中断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们从2008年开始,与上海、江苏的若干所重点中学联手,建立创新基地班,从而把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流程延伸到中学。具体做法是,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从学校自主招生改革800个名额中,专门留出400个自主招生名额给签约的中学,使得进入到基地班的学生对高考的要求不再是刚性的应试目的,这样在学生高一、高二年级时,我们就把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贯彻其中,让中学制定特殊的教学大纲,在高三年级,我们很多大学的老师进入到学生课堂,和中学老师一起把高三学生的课堂更好应用起来,包括我本人也经常到高中的课堂去讲课。我们大学的老师到中学去讲课的时候,着重强调要带去这样几个信息:第一,世界是未知的,老师知道的只是未知世界里非常小的一点儿已知的东西,所以从对未来的知识探究来讲,老师和学生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第二,鼓励学生去发问。比如我给高中学生上课,我经常问的是这样几个问题,比如说,我挑一些大家司空见惯的,认为是真理性的东西来发问,比如谁能当场证明水在100度是不会沸腾的。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们对知识理解和感悟的传统模式受到了冲击,逐渐开始意识到对于未知世界来说,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从2008年开始,我们新成立了一个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的实验特区——致远学院。致远学院目前每年招两个班,每个班30个人,这样才能保证个性化的培养,最终将达到每年150人,总数大概是500人的规模。而且我们投入的老师都是刚刚从国外引进的好老师,以及一些现在还在国外的好老师,师生的配比基本上已经达到了1∶3的比例。

致远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是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人文情怀和创新思维的未来科技领袖。在致远学院,我们不要求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做专业选择,把他的选择推后到三年级,一年级、二年级的时候更加关注数理基础的建设,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数学严密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物理的知觉和分析归纳能力。数学教学最根本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数学课程里面很多是历史的沿革,还有很多是知识完备性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很多放在学生的课下以及通过网络完成,而在课堂上更加着重于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建设。这样,一方面减少了课时量,另一方面更加突出了能力的建设。

致远学院的首届学生目前已经三年级了,我们希望致远学院的毕业生能够达到国际一流大学TOP5%的水平,10年以后希望20%的毕业生能够在国际一流大学任教,20年以后希望有若干个学生在科学前沿做出重大的贡献。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得起国家和人民这么多年对高等教育的支持,或许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挺起胸膛说我们已经回答了“钱老之问”。

大学是什么呢?大学是知识储存、知识传播和知识创造的场所。从大学的本质和大学的定义,都特别强调创新和创造能力。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有删节)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猜你喜欢
人格育人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大学》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