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资源与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2010-12-28 03:19孙中伟牛建强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省域域名网民

孙中伟,张 兵,王 杨,牛建强

(1.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系,河北石家庄 050035;2.河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互联网资源与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孙中伟1,张 兵1,王 杨2,牛建强1

(1.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系,河北石家庄 050035;2.河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信息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为了考察1999—2008年我国互联网资源与省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选择CN域名和网民作为互联网资源指标,以 GDP和人均 GDP为经济发展指标,定量分析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互联网资源分布的影响,并尝试寻找互联网资源对省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基本规律。研究显示:CN域名是区域人均GDP的反映,而区域GDP对网民的影响在0.48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并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同时人均GDP对网民的作用则从0.74逐渐下降,并最终保持在0.4以下;由于10年来我国的互联网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并且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及互联网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互联网资源增长带动省域经济发展方面并未发现明显规律。

互联网资源;省域经济发展;关系;中国

0 引言

互联网作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媒介和信息基础设施,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变革和空间重构方面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互联网资源是指能够衡量区域互联网整体水平和区域间发展差异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网民、IP地址、域名和网站4项指标。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定义[1],网民是指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IP地址是标识上网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中的其他设备的互联网基础资源,只有获得 IP地址才能和互联网相连;域名是指与IP地址相对应的层次结构式互联网地址标识;网站是指以域名本身或者“WWW.+域名”为网址的 Web站点。通过互联网资源指标体系,可以与区域经济数据建立联系,从而有效评估互联网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国外学者专注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自1987年的“索洛生产率悖论”[2]开始,经历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后半期经济增长中信息技术的贡献率和2000年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可持续性两个研究阶段[3]。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3方面:1)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刘卫东等分析了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4];腾丽等测算了信息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5];刘慧等对信息化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6];孙中伟等分析了区域信息化合作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7]。此外,孙中伟等还从信息化内涵角度揭示了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机理[8]。2)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俞立平等将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估算了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9,10]。3)区域经济对互联网分布的影响研究。刘文新等指出了我国互联网分布与传统经济梯度的异位性[11];卢鹤立等证实了互联网与区域经济间的紧密关联[12];孙中伟等则阐释了世界互联网的空间布局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规律[13]。

国内外无论是以信息技术、信息化,还是信息资源为题,都属于新信息与通信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只是切入点略有不同。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由于受统计标准与数据的局限,国内普遍缺乏较长时段的综合研究。同时,国内的互联网研究侧重于经济发展对互联网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而缺乏后者对前者带动作用机理的解释。为此,笔者利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多年来公布的数据,从时间纵向和省域横向系统分析互联网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此外,考虑到1999-2008年数据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最终在域名、网民、IP地址和网站中选择域名、网民作为互联网资源的指标展开研究。

1 省域经济发展与互联网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1.1 省域互联网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化

域名是显示区域互联网资源数量的指标,而网民则是显示区域互联网应用程度的指标。我国的域名主要包括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和通用顶级域名(general Top Level Domain,g TLD)。由于CN域名已正式成为我国的主流域名,且1999-2008年的数据完整,因此确定它为衡量省域域名整体水平和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图1)。截至2008年12月31日,

图1 1999年和2008年省域CN域名的空间分布Fig.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N domain name in 1999 and 2008

集中化指数可用于进一步衡量省域互联网资源地域分布的不均衡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I为集中化指数,在[0,1]范围内取值,数值越大说明指标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越高,反之则分布越均衡;A为实际数据的累计百分比总和;R为均匀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M为集中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计算结果显示,省域CN域名分布的集中化指数由1999年的0.69减至2008年的0.62,变幅很小。比较合理的一种推断是省域CN域名的分布已接近均衡,但该推断还需要通过今后互联网的发展来检验。省域网民分布的集中化指数由1999年0.56降至2008年的0.39,这说明网民在各省域的分布逐渐趋于均衡。

1.2 省域经济水平与互联网资源的相关分析

选择GDP和人均GDP作为省域经济发展总量我国网民的规模为2.98亿人,位居世界第一,普及率达22.6%,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从2007年7月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开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开始将网民的界定由“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 h的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调整为前文的定义。该统计标准的变化仅使得网民数量由2007年1月的1.37亿人增至6月的1.62亿人,其中还包括半年间网民人数的自然增长,实际上对本文分析的影响较小。笔者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误差,选择省域网民占全国的百分比作为比较依据(图2)。和质量的指标,并将其分别与CN域名和网民进行相关分析(图3、图4),从而发现省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互联网资源分布的关系规律。

图2 1999年和2008年省域网民的空间分布Fig.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etizen in 1999 and 2008

省域GDP与 CN域名在1999年和2000年不相关,2001-2008年都相关,除2003年和2005年相关系数超过0.6外,其余年份的相关系数都较低。人均GDP与CN域名在10年内均显著相关,且系数皆在0.6以上。这种结果的出现主要有3方面原因:1)最初我国注册的域名主要是通用顶级域名, CN域名份额较小。2001年我国CN域名在顶级域名中仅占16%左右,2006年提高到43.9%。我国2007年启动的“国家域名腾飞计划”使得CN域名超越COM在顶级域名中排名第一。2)CN域名的空间分布与省域GDP有一定的关系。GDP总量越大的地区对域名的需求一般也越大,但并不绝对。同时,各省域在GDP和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的CN域名增长上都存在较大变数,这是导致 CN域名与GDP相关性非稳定态的主要原因。3)CN域名的注册需要支付费用。随着人均 GDP与互联网认知水平的提高,个人出于店铺营销、投资和网络自我价值实现等多种原因注册域名并建立网站的数量日益增加,同时考虑到IPv4地址日渐枯竭而引发的通用顶级域名申请难度的加大,注册CN域名正成为我国公民的首选。这是CN域名与人均 GDP显著相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3 省域CN域名与GDP和人均GDP的相关性Fig.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CN domain namesand GDPand per capita GDP from 1999 to 2008

图4 省域网民与GDP和人均GDP的相关性Fig.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netizen and GDPand per capita GDP from 1999 to 2008

省域网民分布与GDP和人均GDP相关性变化的曲线特征明显。其中,GDP与网民的相关性在0.48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并最终维持在0.9以上的高水平;与之对应,人均 GDP与网民的相关性则从0.74的较高水平逐渐下降,并最终保持在0.4以下。人均GDP与网民相关性逐渐下降的原因在于,最初几年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较低,购置上网设备和上网资费方面的高经济门槛是制约互联网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进步、网络运营商竞争的加剧以及网络效应的显现,上网的经济门槛迅速降低,同时我国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包括农民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公民具备了上网条件。当经济因素对上网的限制性下降,区域网络需求和网络环境、网民的累积以及个人科学文化素质就成为制约网民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1)相对而言,经济发达省域的商业贸易和个人交流较多,网络需求大。同时,这些地区在人口密度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优势,因此其网络环境也更好。2)互联网具有高粘性和高传播性[14],即用户一旦触网后流失率极低,且互联网具有的高交互功能也促进了网民对非网民的宣传,这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网民数量的积累优势就在地区网民规模扩张中起到重要作用。3)互联网的应用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上网技能,因此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拥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

2 互联网资源对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互联网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难以量化

互联网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主要通过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带动信息产业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革新实现,准确量化难度大。首先,互联网经济不仅在界定上存在很大分歧,而且省域归属困难。1)互联网经济可界定为因互联网的存在而产生,并且以互联网为主要发生载体的经济形态。这就排除了仅以互联网作为交易手段而非依赖型的传统贸易行为。目前与互联网经济最相近的概念包括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三者基本上都以互联网为基础,但具体界定分歧较大。2)人类借助互联网创造的网络空间具有跨区域特性,其中许多企业和经济活动很难确定其省域归属。3)互联网上经济活动的虚拟性更增加了统计难度。其次,从企业类型来看,信息产业中的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既有与互联网相关的部分,又有无关部分;从产品类型而言,电子信息产品中的微型电子计算机、服务器和显示器等本身就是上网的硬件基础,而打印机、移动通信手持机、数码相机等与其关系密切。因此,在信息产业中提取出互联网部分有一定难度。第三,互联网在传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更难用数字衡量。

由于没有直接的统计标准与数字可供参考,因此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互联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尝试性研究。侯明帅等利用1997-2006年我国互联网在网民人数、上网计算机数、域名个数、网站总数和国际出口带宽方面的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互联网应用水平指标,之后将其与全国 GDP做回归分析并得到一回归方程[15]。张越等则选用2006年全国省域数据,借助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将互联网作为经济影响因素列入模型计算[16]。其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本和劳动,但互联网水平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作用,互联网普及率每增长1%带来的经济增长为0.17%,而1%的宽带端口增长带动值则仅有0.09%;2000-2005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关,但影响系数大部分不显著,并进一步指出互联网发展对省域经济的影响是局部和不稳定的。笔者也试图确定10年来省域CN域名和网民增长与 GDP增长之间的规律,但最后由于CN域名变化过于剧烈、网民增长也远比GDP变化复杂而失败,因此只能定性地对其作用机理予以解释。

2.2 互联网资源对省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定性分析

2.2.1 互联网是区域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是区域重要的基础设施,前者是无形信息流的流动通道,后者是有形物质流的移动路径。互联网作为区域信息网络的主体,是区域最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首先,信息资源已广布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流动的数量、准确性和有效性,而这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其次,互联网建立了供给与需求之间跨区域的信息桥梁,地理距离的作用相对弱化。第三,信息交互是人类知识创造的源泉,互联网构建了“在线交流”的新人际交流模式,其作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补充促进了人类的发展。最后,通过互联网在教育、知识和文化传播方面的功能,大幅度提高了全民族特别是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这种基础性作用,使得其在不同省域的疏密分布必将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2.2.2 互联网产业链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我国的互联网产业链由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和最终用户构成。设备提供商主要提供技术平台、网络设备、技术开发与支持以及各种类型实现互联网服务的终端。网络运营商主要承担前端的网络搭建、网络服务、运营以及后端的接入服务等职能。互联网内容提供、应用开发与系统集成等则主要由各种类型的服务提供商单独或共同承担。此三者创造了该产业链的主要经济产出。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链条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经营模式促进了产业链上企业的效益获得,其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2.3 互联网产业链间接带动的经济增长 如果将互联网产业链视作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那么与它们相关的企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则为间接作用之一。一方面,互联网产业链中的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很多的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互联网上企业的生存也不是完全虚拟的,因为在网络空间中只能完成无形信息态的交易,而有形物质的流动离不开非网络企业的协助。以网络购物为例,首先要有商品的生产,其次是营销,最后是配送。网络企业一般只负责营销部分,至于生产(制造、印刷等企业)和配送(物流企业)都要由其他企业完成。事实上,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间接带动作用很强。以定位于C2C网络交易平台的淘宝网为例,其为社会提供了超过3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并创造了6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

2.2.4 互联网促进了传统产业的革新 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的革新,这在农业和工业中都有体现。对农村而言,截至2008年底,全国能上网的行政村比重为89%,而农村网民规模已达8 460万人[17]。互联网通过农村与外界信息交互的实现,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与信息意识,而且增强了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对接,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革新。对工业而言,利用互联网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1)通过智能化改进劳动工具的质量,并提高其内隐藏的知识含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生产的智能控制;2)通过与企业组织架构变动的共同作用,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顺畅流动,有效促进组织简化和管理效率的提升;3)互联网促进了市场的信息共享和加速变化,从而迫使企业要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以最优化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4)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企业营销媒介,也是与市场和其他企业接轨的重要手段;5)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进行供销链和客户关系管理,促进了企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的升级;6)互联网提高了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大大缩短了技术与产品的更新周期,催生了大量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

3 结论

互联网是推动信息社会形成的最重要媒介。人类借助此媒介创造了形式虚拟但效用真实的网络空间,从而将社会经济生活从传统的物质形式的地理空间延伸到了网络空间之上。同时,作为信息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互联网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将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1999-2008年的分析看,我国互联网资源在各省域的分布逐渐趋于平衡,其中网民的分布变化较大,而CN域名则较小。网民空间分布的这种变化与占比例最高的北京和上海2008年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0.0%和59.7%有关,因为世界互联网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区域网民比例超过50%后增速放缓,但其他省域则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1999-2008年CN域名在各省域的分布较为均衡,但尚需互联网的发展来进一步验证这究竟是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还是其空间分布确实已经接近均衡。10年来省域经济发展对CN域名和网民的影响规律是,CN域名是区域人均GDP的反映,而区域GDP对网民影响逐步提高的同时,人均 GDP与网民分布的相关性却相应下降了。虽然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互联网资源的分布影响较大,但CN域名和网民的增长却与 GDP增长没有规律可循。这可能与缺乏统计数据和恰当的研究方法有关,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我国的互联网仍处在高速发展期以及互联网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复杂性造成的。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45053323d631. html.2007-07-20.

[2] SOLOW R.We′d better w atch out[N].New York Times,1987 -07-12(36).

[3] DEDRICK J,GURBAXAN IV,KENNETH L.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J].ACM Computing Surveys,2003,35(1):1-28.

[4] 刘卫东,甄峰.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J].地理学报,2004,59(Z1):67-76.

[5] 腾丽,王铮,庞丽,等.信息化与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6,21(1):72-75.

[6] 刘慧,甄峰,梁作强,等.信息化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7,27(4):547-552.

[7] 孙中伟,侯春良.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模式与框架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1):61-65.

[8] 孙中伟,金凤君,王杨.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4):44-49.

[9] 俞立平,周曙东.我国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5(10):22-24.

[10] 俞立平.基于Panel Data的信息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2):74-77.

[11] 刘文新,张平宇.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4):398-406.

[12] 卢鹤立,刘桂芳.中国互联网与区域经济[J].人文地理,2005, 20(5):95-98.

[13] 孙中伟,路紫,贺军亮.世界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及其组织机理[J].人文地理,2009,24(4):43-49.

[1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45053573d634. htm l.2009-01-22.

[15] 侯明帅,李俊雅.互联网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J].现代经济,2007,6(10):47-48.

[16] 张越,李琪.互联网对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6):38-44.

[1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2009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R/OL].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 pdf/2009/4/13/172038.pdf.2009-04-13.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Resourcesand Provin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SUN Zhong-wei1,ZHANGBing1,WANG Yang2,N IU Jian-qiang1
(1.Department of Resource&Environment,Shijiazhuang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35;
2.Institute for Tourism Studies,Hebei N 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and region economy development is an impo rtant p roposition of information geography.In o rder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resources and p rovin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1999 to 2008,CN domain name and netizen was selected as Internet resources indicato rs,and GDP and per capita GDP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cato rs.Using the centralized indicato rs and the co rrelation analysismethod,the influence of p rovincial econom y development to the Internet resources distribution was analyzed,and it attemp ts to seek the basic ruleof impetus function of Internet resources to p rovincial economy development.The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e p rovincial economy level of development had the remarkable influence to the Internet resources spatial distribution,CN domain name was reflection of region average per capita GDP,and GDP and netizen co rrelation coefficient had enhanced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0.48,and maintained at a very high level.A t the same time,the co rrelation coefficientof regional per capita GDPand netizen distribution had gradually dropped f rom 0.74 to 0.4 and below.The realization of impetus function w hich Internet does to region economy gain wasmainly through the skip-type development of impulsing tradition industry,the most impo rtant constituent on regio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Internet industry chain,as well as the indirect econom y grow ing impetus of the Internet industry chain.There was no obvious rule that Internet resources p romoted p rovin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10 years,Internet,as w hich needs a p rocess to fully bring into play,was still in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in China.Moreover,it still needs time fo r peop le come to understand Internet.

Internet resources;p rovincial economy development;relationship;China

F061.5

A

1672-0504(2010)03-0044-05

2009-10-13;

2009-12-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42)

孙中伟(197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地理学。E-mail:sunzhongwei@126.com

猜你喜欢
省域域名网民
Combosquatting域名抢注的测量研究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如何购买WordPress网站域名及绑定域名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我国省域农村教育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顶级域名争夺战:ICANN放出1930个通用顶级域名,申请者有上千家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