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自我刻板化及其相关研究

2011-01-12 00:27蒋彦妮周爱保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刻板原型身份

蒋彦妮,周爱保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情绪自我刻板化及其相关研究

蒋彦妮,周爱保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情绪自我刻板化是个体在认同自己从属的群体时情绪接近该群体的情绪原型,体验到群体水平情绪变化的过程,此过程使得群体内部的成员之间发生情绪共享;情绪自我刻板化具有情绪一致性、群体一致性、群体水平情绪的改变、内部情绪体验的改变四个特征,并且受到归属动机与群体认同因素的影响;情绪自我刻板化的现实意义在于管理群际情绪和改善群际关系.

情绪自我刻板化;原型;群体水平情绪;情绪共享

1 情绪自我刻板化概念提出的理论背景

1.1 群际情绪理论

在心理学研究中,长期以来将情绪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比如,情绪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对某件与个体相关的事件的利害评价而产生的.[1]群际情绪理论 (intergroup emotion theory,以下简称IET)则认为,当个体认同某一社会群体、群体身份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时,个体就会体验到群际情绪.群际情绪取决于个体对该群体的认同水平,当群际情绪在一个群体内部被群体成员共享时,有助于激发和调节群内、群际的态度和行为.[2]IET建立在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以下简称SIT)和社会分类理论(self categorization theory,以下简称SCT)的基础之上,是情绪评估理论在群际关系领域的延伸,将情绪从个体水平拓展到群体水平.

根据IET,个体同时拥有两种水平的情绪,即个体水平情绪(individual-level emotion)和群体水平情绪(group-level emotion).例如,观看世界杯得知自己国家进球时,个体会感到激动和自豪;得知国内某地因为自然灾害而造成人员伤亡时,个体会感到难过和伤心.尽管世界杯的进球并不会给个体本人及其亲人带来直接的好处,自然灾害也并没有对个体本人或其亲人带来直接的伤害,此时个体体验到的情绪就是一种群体水平的情绪.群体内部所有成员情绪的总和构成群体情绪,某一时期群体内部普遍存在的典型情绪为该群体的情绪原型,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群体情绪统称为群际情绪.

1.2 社会分类理论

SIT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由SIT演进而来的SCT提出,处于社会群体的个人会自动地将对象分门别类,同样也会对自我进行分类,并从分类后的社会类别中寻求自身代表的特定意义.分类的根据在于相关内群体的界定性特征,这类特征称为原型(prototype),它是指一组通过同时最大化类别内相似性和类别间差异性来界定某一类别的相对模糊的特征或属性.[3]当个体从属并且认同某一群体时,其认知、态度与情绪都会接近该群体的原型.原型在普遍意义上就是一种有关认知与情绪的固定的反应倾向或模式,在一个群体内部存在关于认知的认知原型和关于情绪的情绪原型.

1.3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人们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的相对固定的观念或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以及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4-5]当个体被纳入某类群体,具有该群体成员的身份时,人们会采用与对该群体的看法及信念相一致的方式来知觉和对待个体,此种现象称为刻板化(stereotyping),是使用刻板印象的过程.人们对自己所归属群体的信念同样会影响到如何知觉和对待自己,把自己看成某个群体的成员并会把伴随此种身份的刻板印象加于自己身上,此过程为自我刻板化(self-stereotyping).[3]

图1 情绪自我刻板化提出的背景

2 情绪自我刻板化

2.1 情绪自我刻板化的基本观点

当自我被归为某一社会类别的成员时,个体就会将群体的原型内化为自我界定的一个基础,从而发生自我刻板化.[3]在这种情况下,原型就为人们提供了社会判断、态度、信念及行为的共享性基础,除了个体的认知会接近认知原型而发生认知自我刻板化之外,其情绪也会接近该群体的情绪原型,从而发生情绪的自我刻板化(emotional self-stereotyping)过程.情绪自我刻板化表现为个体体验到群体的情绪,是个体将群体情绪的原型内化为个体真实体验到的情绪的过程.

2.2 情绪自我刻板化的本质

首先,情绪自我刻板化过程是个体在群体中发生去个性化过程的一个方面.当个体以某个群体成员的身份来考虑自己时,个体的社会身份就会突显,从而发生去个性化过程,导致个体属性降低,而与群体身份相对应的群体特征增加,甚至产生与群体有关的情绪体验.[6]情绪自我刻板化过程发生时人们更多地以某一社会类别的情绪原型特征来知觉自己,而由个体差异性所界定的独特情绪特征对自我知觉的作用则相对弱化.[7]

其次,情绪自我刻板化过程反映了集体自我对情绪的影响.自我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心理结构,从自我的社会属性这一维度可以将自我划分出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三大类.[8]三类自我共同组成完善的自我图式.个体的不同自我对于其心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自我参照效应反映了个体自我对于记忆加工的影响,群体参照效应则主要反映了集体自我对于记忆加工的影响.[9]集体自我不仅影响个体的认知,同样影响情绪.情绪自我刻板化过程反映了个体将群体身份作为自我界定的基础时集体自我对个体情绪的影响.

2.3 情绪自我刻板化的特征

2.3.1 情绪一致性

情绪自我刻板化过程是个体以群体的情绪原型为目标而产生的情绪变化,导致个体产生变化的是与群体的情绪原型相一致的情绪.在Moons(2009)等人的研究中,给被试提供高或低水平的生气或害怕的情绪原型,被试经过情绪自我刻板化原型的认知加工处理后,接受了生气情绪原型的被试,其生气情绪在不同高低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而在害怕情绪的高低水平上没有差异;同样,接受了害怕情绪原型的被试,其害怕情绪在高低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而在生气情绪的高低水平上却没有差异,表现出情绪一致性特征.[10]

2.3.2 群体一致性

根据IET,只要激活群体身份,个体就会产生有关该群体的情绪变化[2],群体成员的情绪会接近该群体的情绪原型而发生情绪自我刻板化.然而,实际上个体往往同时具有不同的群体身份.众多研究表明,即使针对同一个目标事件,个体的自我分类不同,体验到群体水平的情绪也不同.[11-13]个体由一种身份转变为另一种身份时,其群体水平情绪也会发生相应变化[6],但在多重身份条件下个体的自我刻板化及其效应主要取决于最为突出的群体身份[3],只有被激活的群体身份与所提供情绪原型的群体一致时,个体的群体水平情绪才会接近于情绪原型发生明显变化.

2.3.3 群体水平情绪的改变

人们在面对一些影响其他内群体成员而没有影响自身的事件时会产生情绪反应[14],甚至会因为发生在自己出生之前的本国殖民掠夺历史事件而产生罪恶感,表明群体水平情绪与个体水平情绪在本质上是不同的.[2]虽然,与群体有关的事件、情境或象征物都会引发个体的评价过程从而产生群体水平的情绪,但是群体水平情绪在没有外显激活刺激时也会产生.[15]在情绪自我刻板化过程中,当个体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群体身份时情绪接近于该群体的情绪原型,但群体的情绪原型只会引起个体的群体水平情绪发生变化,却对个体水平情绪没有影响[10],情绪自我刻板化发生在群体水平情绪层面.

2.3.4 内部情绪体验的改变

个体对群体水平情绪的感受会导致个体情绪体验的改变.[16]Moons等人的研究发现,给被试提供生气的情绪原型,被试情绪自我刻板化的水平能够显著预测被试风险决策的程度[10],个体能真实地体验到群体的情绪原型的同时,认知过程也发生相应变化,表明情绪自我刻板化并非只发生在语义层面,而是真实情绪体验的改变.

2.4 情绪自我刻板化的影响因素

2.4.1 归属动机

求同需要和求异需要是最佳区分性理论的核心概念.该理论认为人们有两种相互对立的需要,一种是要同他人相类似,一种是要同他人相区别.群体身份通过增加与其他内群体成员的相似性及外群体成员的差异性同时满足求同需要和求异需要.[17]

群体身份对于求同或求异需要的满足是通过自我刻板化过程实现的.[18]Pickett(2002)等考察了求同及求异需要与自我刻板化的关系.结果发现一旦被试的求异或求同需要得到激发,他们的自我刻板化水平就会提高.[19]Moons(2009)等人采用最简群体实验范式(minimal-group paradigm),将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被试没有接受到任何有关群体情绪原型的信息;第二组被试同时接受到生气与高兴的情绪原型;第三组被试接受同样的情绪原型,并且被告知自己与其他内群体成员存在区别.结果发现第三组被试的生气或高兴情绪发生了最明显的接近情绪原型的变化[10],个体对有关自己与其他内群体成员相区别的信息,会做出更加强烈的情绪自我刻板化的反应,以此来增加与其他成员的相似性,从而满足求同需要,求同需要增加了个体的情绪自我刻板化程度.

2.4.2 群体认同

群体水平情绪的变化与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有关.[2]正性群体水平情绪与内群体认同存在正相关,负性群体水平情绪与内群体认同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如“9.11”事件后对自己国家越是认同的美国人就会越害怕和生气恐怖分子;二者也存在负相关,对内群体高度认同的成员会通过重新评价相关事件从而降低对于内群体负性情绪原型的体验,或者群体成员体验到内群体的强烈负性情绪原型会使其对内群体的认同水平降低.[20]

情绪自我刻板化与群体认同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情绪自我刻板化的程度取决于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水平.当激活个体的群体身份时,有关群体的情绪原型对低认同者的情绪没有影响,而使高认同者的群体水平情绪接近于所提供的情绪原型.相对于低认同者,高认同者更容易发生情绪自我刻板化,即使是将那些消极的群体情绪原型运用于自我[6],对于他们来讲,群体就是自己,群体的感受就是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情绪自我刻板化的程度也会影响个体的群体认同水平.针对内群体正性情绪原型,高度情绪自我刻板化的个体会增加对于内群体的认同程度,针对内群体负性情绪原型,高度情绪自我刻板化的个体对于内群体的认同程度会降低.[21]

2.5 情绪自我刻板化的作用

情绪自我刻板化过程的作用在于实现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情绪共享(emotion sharing).

人们的情绪反应受到群体互动中内群体成员情绪反应的影响,尤其是在群体成员面对面的互动情景中.比如,在物理空间上相互接近的群体成员通过感染容易体验相同的情绪.[22]然而,那些在空间上没有相互接触的同一群体成员也会体验到相同的情绪.比如一个中国人孤身一人在国外得知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会同其他中国人一样感到无比骄傲,尽管他并没有和其他的中国人在一起.

遵守内群体的规范、对与群体相关的典型事件的共同反应,都会使同一群体内部成员产生共同的情绪反应.已有研究表明,对于群体内部事件或刺激的评价,会引发群体成员体验到群体的情绪[1],仅仅激活个体的群体身份也会导致同一个群体内部相互隔离的成员之间体验到共同的情绪.[12,21,23]情绪自我刻板化过程仅仅通过激活个体的群体身份,就足以使个体产生朝向群体情绪原型的群体水平情绪,从而实现同一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情绪共享.

3 情绪自我刻板化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意义

情绪的功能在于对当前刺激做出快速的适应性反应,尽管群际情绪是社会现象而非个体现象,但同样是功能性的[24],群际情绪的管理功能在于通过采取与群际情绪相对应的群际行为而改善群际关系.[25]每个人作为社会性的个体,其情绪会影响身边其他人的情绪,进而改变或形成群体的情绪原型;反过来,群体内部存在的情绪原型又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情绪自我刻板化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群体领导者可以通过榜样或者宣传的作用塑造有利于群体发展的情绪原型.群体内部成员的群体水平情绪与群际行为之间的关系,意味着个体知觉到的情绪原型对群际关系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通过策略性地控制情绪原型进而指导和管理群体内部成员的群体水平情绪,实现改变群际情绪进而改善群际关系的目的.群体的领导者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群体的情绪原型,其决策或情绪表达在群体成员的情绪导向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汶川地震时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表达了全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悲痛和振奋的情绪原型.

其次,群体成员可以通过管理好自身情绪而实现有利于群体发展的动力性作用.个体体验到的群体水平情绪调节其行为倾向,这种倾向会引发相应的群际行为[2,26],进而改变群体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群体成员如果有意识地避免将恐慌情绪传递开来而极力表达对于社会援助的感恩以及振奋,不仅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稳定环境更有利于形成积极正当的群体情绪,进而引导建设性的群体行为.

最后,每个人体验到的群体水平情绪不仅调节其行为倾向,并且导致群际偏见.对内群体的积极情绪让个体更愿意接近内群体的其他成员,或增加对内群体的认同程度;对外群体的生气导致个体去攻击外群体成员,或显示出强烈的内群体偏爱.[13]因此,改变敌对或自卑等消极的群体情绪原型,有助于消除偏见与歧视,改善群际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和谐发展.

[1]BREHM,J.W.A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6.

[2]BREHM,S.S.,BREHM,J.W.Psychological Reactance:A Theory of Freedom and Control[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1.

[3]MILLER,C.H.,LANE,L.T.,DEATRICK,L.M.,et al.Psychological reactance and promotional health messages:the effects of controlling language,lexical concreteness,and the restoration of freedom[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7,33(2):219–240.

[4]QUICK,B.L.,STEPHENSON,M.T.Examining the role of trait reactance and sensation seeking on perceived threat,state reactance,and reactance restoration[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8,34(3):448-476.

[5]DOWD,E.T.,WALLBROWN,F.,SANDERS,D.,et al.Psychological react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normal personality variables[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94,18(6):601-612.

[6] BURGOON,M.,ALVARO,E.,GRANDPRE,J.,VOLOUDAKIS,M.Revisiting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Communicating threats to attitudinal freedom[M]∥J.P.Dillard,M.P-fau(Eds.).The persuasion handbook: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CA:Sage,2002:213-232.

[7]KARNO,M.P.,LONGBAUGH,R.Less directiveness by therapists improves drinking outcomes of reactant clients in alcoholism treatment[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5,73(2):262-267.

[8]BUBOLTZ,W.C.,WILLIAMS,D.J.THOMAS A.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reactance:extending the nomological ne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34(7):1167-1177.

[9] LEVAY,J.,ZHU,R.Seeking freedom though variety[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9,36(4):600-610.

[10]WICKLUND,R.A.Freedom and reactance[M].Potomac,MD:Lawrence Erlbaum,1974.

[11]DILLARD,J.P.,SHEN,L.On the nature of reactance and its role in persuasive health communication[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05,72(2):144-168.

[12]ARNOW BA,MANBER R,BLASEY C,et al.Therapeutic reactance as a predictor of outcom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epression[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 logy,2003,71(6):1025.

[13]CHESLER,B.E.,HARRIS,B.G.OESTREICHER,P.H.Implications of emotional eating Beliefs and reactance to dietary adv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emotion eating and outcome following roux-en-Y gastric bypass:a case report[J].C-linical Case Studies,2009,8(4):277-295.

[14]MILLER,C.H.,BURGOON,M.,GRANDPRE,J.R.,ALVARO,E.M.Identifying principal risk Factors for the Initiation of adolescent smoking behaviors:the significance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J].Health Communication,2006,19(3):241-252.

[15]RAINS,S.A.,URNRER,M.Psychological reactance and persuasive health communication:a test and extension of the intertwined model[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7,33(2):241-269.

[16]SILVIA,P.J.Reactance and the dynamics of disagreement:multiple paths from threatened freedom to resistance to persuasion[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6,36(5):673-685.

[17]SHEN,L.J.Mitigating psychological reactance:the role of message-induced empathy in persuasion[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0,36(3):397-422.

[18]BEUTLER,L.E.,MOLEIRO,C.,TALEBI,H.Resistance in psychotherapy:what conclusions are supported by research[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8(2):207-217.

[19]DOWD,E.T.Stasis and change in cognitive psycholtherapy:client resistance and reactance as mediating variables[M]∥DrydenW,TrowerP(Eds.).Cognitivepsychotherapy:Stasisand ChangeNew York:Springer,1989:139-158.

[20]JONS E.,GRAUPMANN V,NIESTA K D,et a1.Culture,self,and the emergence of reactance:is there a"universal"freedom[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45(5):1068-1080.

G446

A

1671-1351(2011)02-0064-04

2011-01-08

蒋彦妮(1983-),女,甘肃陇西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小风〕

猜你喜欢
刻板原型身份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