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α,17α-环氧黄体酮C11β-羟基化微生物的选育

2011-01-14 04:12吴定伟王丽娅陈小龙万建峰
浙江化工 2011年10期
关键词:离子注入甾体悬液

吴定伟 王丽娅 陈小龙 万建峰

(1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仙居 317300;2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3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系,浙江 杭州 310018)

甾体类化合物都具有环戊烷并多氢菲结构,常见的如甾体激素黄体酮、睾酮,以及内源性物质胆固醇[1]。人们对甾体化合物的研究已经开展数十年,发现其对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合成、矿物质合成以及性功能和神经调节等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已经有几十种上市的甾体药物,其治疗领域包括抗炎、抗过敏、降压、避孕、增强抵抗力和抗肿瘤等[2-3]。

在上市的甾体药物中,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最为广泛,是最为重要的甾体类药物。它们具有强大的抗炎活性,适用于各种炎症,过敏性疾病和休克等危重疾病,其结构中11-β羟基是化合物产生抗炎活性的关键药效片段。由于甾体结构的特点,采用化学方法进行11-β羟基化反应费时、费力,且很难保证11位羟基的β构型。而采用微生物转化法却能选择性的在甾体的11位引入羟基,迄今为止,已经相继发现具有甾体羟化作用的细菌、放线菌、真菌、霉菌等。其中国内大多数甾体生产企业采用蓝色犁头霉进行11-羟化反应,但是仍存在选择性较差,易产生11-α羟化产物以及其他位置羟化产物,收率在45%左右[4-6]。另外也有文献报道采用新月弯孢霉、黑根霉等菌种进行微生物转化,收率也仅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达到50%左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多个菌种进行筛选和培育,力求获得高效11β-羟基化沃氏氧化物的微生物菌株。本论文采用紫外诱变、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和钴-60诱变这3种国内外常用方法对菌种施行多样化的选育操作[7-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雅致小克银汉霉Cunningnamella elegans(编号40250),购自北京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其他菌种均来自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1.2 基础培养基

葡萄糖3%,玉米浆3.5%,(NH4)2SO40.5%,酵母粉0.25%,玉米油0.1%。

1.1.3 主要设备和试剂

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LC-10A。钴-60诱变在浙江省农科院进行。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在浙江工业大学进行。沃氏氧化物、11β-羟基-16α,17α-环氧孕酮和11α-羟基-16α,17α-环氧孕酮霉菌氧化物由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高效液相色谱用甲醇和乙腈为色谱级,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分析方法

1.2.1 菌悬液的pH测定及菌体重量测定

将矫正好的pH电极放入被测菌悬液中,等读数稳定后读取显示器上的数字即为该菌液的pH值。将摇床培养48h后的菌悬液抽滤,称量菌体重量,记为W湿,然后将其放入烘箱里烘至恒重,取出称量记为W干。

1.2.2 转化底物和产物检测

采用HPLC法分析转化底物和产物。色谱条件:C18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60:40,检测波长:245nm,流速:1.5mL/min,进样量:10μL。

1.3 实验方法

1.3.1 土豆培养基和基础培养基的配制

斜面培养基:PDA培养基。基础培养基:葡萄糖3%、玉米浆3%、(NH4)2SO40.5%、酵母粉0.25%,FeSO40.01%和玉米油0.1%,培养基经121℃灭菌20min,备用。

1.3.2 菌种活化

菌种转接到PDA斜面,在28℃下培养3d。

1.3.3 底物投料

称取6g沃氏氧化物,3.6g β-环糊精及少量吐温80,溶于60mL的水中,在加热条件下充分搅拌。用移液管吸取5mL的底物溶液加入已经培养22h的摇瓶中,继续培养48h进行羟化反应。

1.3.4 发酵液的预处理将发酵转化后得到的发酵液混合物先测其pH值,然后过滤去除上清液,取0.1g湿菌丝体,其余称量湿重W湿,然后放入烘箱里80℃下干燥并称其重W干。在0.1g湿菌丝体中用5mL的乙酸乙酯在密封条件下萃取30min。离心后取萃取液1mL于EP管中,用吹风机吹干,再加入1mL的分析纯甲醇,震荡溶解5min,冰箱保存待检测。

1.3.5 诱变方法

1.3.5.1 紫外诱变

将200μL菌悬液(或加入底物)接入培养皿,启动磁力搅拌器,使用20W功率紫外灯管,照射距离为15cm。实验诱变时间分别设定为30s和60s,处理过程在暗室操作。处理完毕后,将盛菌悬液的器皿用密封纸盒包起来培养,最后放入25℃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3d,期间观察菌体长势,然后再进行分离筛选。

1.3.5.2 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

吸取200μL的孢子液涂到无菌玻璃平皿上,同时用一个平皿进行真空处理对照,另一个平皿做外环境对照。用涂棒涂匀,放在无菌操作台上吹干后,再置于离子束装置靶室,分别用20keV的氮离子(N+)照射处理,剂量为90s、120s、150s(离子束单位为×2.6×1013ions/cm2·s),选取大剂量240s和300s做参照。

1.3.5.3 钴-60诱变

选定5个照射的剂量:1000,1200,1400,1600和1800keV进行Co-60诱变,将诱变的菌悬液稀释成5个梯度,稀释后的菌悬液注入25个培养皿中,使用土豆培养基,最后放入恒温箱内培养。

2 结果与讨论

2.1不同微生物菌株转化能力的比较

表1 不同微生物菌株转化能力的比较

从表1中可以发现S 418黑根霉发酵产物中不含有11β-沃氏物,而11α-沃氏物的含量很高,结果与文献数据相符,验证了S 418黑根霉能提高产物11α位点的转化率,11β位点基本不发生反应。新月弯孢霉X1和X2的发酵产物中都不含有11β-沃氏物,这与国外的研究成果不相符,通过观察活化的菌种发现其形态和颜色与文献中的描述不相同(重复活化情况仍相同),怀疑菌种可能已经退化或者染菌,后期实验放弃使用。蓝色犁头霉D1、D2、D5的底物转化率偏低,同时产物中不含有11β-沃氏物,蓝色犁头霉和银汉霉的发酵产物与其他5种菌相比含11β-沃氏物但含量偏低。

2.2 紫外诱变育种

表2 紫外诱变蓝色犁头霉

表2显示转化率没有明显的提高,致死率基本都达到了90%以上,可能是照射时间不够,只有2个菌株的产率高于初始数据,正变率为16.7%,产量提升仅为15%。

表3 紫外诱变银汉霉

而表3中显示转化率有一定波动幅度,一些产率提高了20%,在大剂量240s均发现产率出现了下降,采用相同方式再进行一次操作得出类似的结果。表明在大剂量诱变的情况下,正突变频率并没有增加,正变率仅为8.7%,同时产率浮动较大。通过多次的诱变发现,银汉霉的诱变菌株相比蓝色犁头霉诱变株产率提升较大,但是11β-沃氏物含量仍然停留在5%左右,与文献中40%~45%的转化率有很大差距。如果进一步增加照射时间有又会对菌种造成损害,同时也无法保证产率能获得质的提升。

2.3 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育种

从表4可看出,在20keV的能量、90s~150s的剂量范围内,银汉霉的致死率并没有一直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上升,而是随着氮离子(N+)照射剂量的加大先增大后降低,同期实验获得的结果相同,这是因为用离子束照射处理微生物可能产生先降后升再降的"马鞍型"存活曲线。从表中可以看出,菌种诱变结果大部分为正常范围或正变,产率提高了20%~40%,正变率达15.6%。通过加大剂量又会导致菌体无法生长,选择在低剂量的范围比较合适,在20keV的能量下,剂量90s和120s时的正变率最高,最高含量达到5.8%。

表4 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银汉霉

2.4 钴-60诱变育种

表5 钴-60诱变银汉霉

从表5中看出,菌种诱变结果大部分为正常范围或负变,正变率依旧为0。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产率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获得的单菌落数量偏少。考虑Co-60诱变是一种破坏性较强的诱变过程,在照射时对银汉霉菌体造成了不可恢复的影响。

4 结论

以保藏菌株土曲霉蓝色梨头霉(Absidia coerulea)40302和雅致小克银汉霉(Cunni ngnamella elegans)40250为出发菌株,经等离子注入、紫外线、Co-60等方法对菌种进行筛选。通过比对4种实验方法发现,化学诱变方法与Co-60诱变导致菌体发生负突变的几率较大,经紫外诱变处理后的结果基本处于正常范围,等离子注入诱变的正突变率最高。经等离子注入诱变处理筛选后,条件为照射剂量20keV,照射时间90s,获得一株性能稳定的银汉霉突变株,28℃摇瓶发酵22h,48h后投料,C11β-羟基-16α,17α-环氧孕酮的转化率达到5.8%,相比最初的转化率提高了30%。说明采用等离子注入诱变方法是有效的。

[1]Wu J P,Pan B X,Yuan F.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with Diprospan in Treating the Rheumatoid Arthritis[J].Clin Med Engin,2010,17(2):113-114.

[2]Lotti T,Buqqiani G,Troiano M,et al.Targeted and combination treatments for vitiligo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currentmodalities in 458 subjects[J].Dermatol Ther,2008,21(1):20-26.

[3]Arthan D,SvastiJ,Kittakoop P,etal.Antiviral isoflavonodisulfate and steroidal glycosides from the fruits of Solanum turvum[J].Phytochemistry,2002,59:459-63.

[4]张天智,杨炯,杨顺楷,等.微生物转化在甾体激素工业生产中的应用[J].工业微生物,1987,17(1):26-33.

[5]曾本秀,陈树群,陈伯林.提高甾体微生物11β-羟基化的酶活性[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3,24(12):529-532.

[6]林新国,周才赋.梨头霉菌生产11β-羟基化化合物RS-21醋酸酯的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工艺,1995,11(2):213-216.

[7]黄淑惠,徐诗伟,法幼华.用新月弯饱霉11β-羚基化16a-甲基化合物RS-21-醋酸酯[J].微生物学报,1989,29(1):68-71.

[8]Chen K,Tong W Y,Wei D Z,et al.The 11βhydroxylation of 16,17α-epoxy progesterone and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11β-hydroxylase from Absidia coerulea IBL02[J].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1:46-78.

[9]王敏,路福平,蒋岳,等.新月弯饱霉原生质体的形成与11β-羟基化反应[J].微生物学杂志,2000,20(3):36-37.

[10]杜连祥,王敏,王赓,等.转化RSA为氢化可的松的新月弯抱霉筛选[J].微生物学通报,2001,28(1):44-48.

猜你喜欢
离子注入甾体悬液
基于全球离子注入机行业现状探析中国离子注入机突破之路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非节肢类海洋无脊椎动物中蜕皮甾体及其功能研究
离子注入常见问题分析与研究
海洋微生物来源的甾体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紫玉簪活性甾体皂苷的制备工艺研究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改良CLSI M38-A2应用于皮肤癣菌对甾体皂苷敏感性的测定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观察
离子注入表面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