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美能源合作前景的思考

2011-01-19 22:13夏妍妍车长波李富兵
中国矿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中美能源领域

夏妍妍,车长波,李富兵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2.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 100034)

自1979年签订《中美科学与技术协定》以来,中美两国在科学技术、人员培训和示范项目的交流合作等方面,展开了广泛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2009年胡锦涛主席与到访的奥巴马总统在节能减排、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能效以及环境治理等领域,达成了一系列深化合作的共识,为中美能源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此,本文就中美能源合作现状、面临问题、合作前景和应对思考探索如下:

1 合作现状

1.1 合作共识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参加G8峰会时提出的“新能源安全观”明确表示,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国际能源安全的必经途径[1]。2009年奥巴马总统访问中国时与胡锦涛主席面对复杂的全球能源形势在节能减排、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能效以及环境治理等领域进行合作达成了广泛共识。中美面临同样的能源挑战,双方加强在能源安全领域的合作,符合彼此利益,只有加强合作,才能确保彼此的能源安全以及世界的能源稳定。

1.2 合作机制

中美之间的双边能源合作机制,包括中美能源政策对话、中美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论坛以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等。中美能源政策对话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美国能源部进行的双边对话;中美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论坛是由中美双方政府和企业代表参加的公私合作会议;更高层次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对能源问题也有涉及。此外,中美之间还建立了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的矿产与能源合作论坛工作组、亚太经合组织下的能源工作小组、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伙伴以及国际能源论坛联合石油数据方案等多边合作机制[2]。

1.3 合作内容

中美两国均为能源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有着广泛的合作领域和空间,两国在科学技术与交流、人员培训和示范项目建设、合作互访等方面开展了大量较有成效的合作。合作的领域既包括传统的油气、水电领域,也包括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在合作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在高含硫化氰的天然气和煤层气及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和探索中,均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表1 中美能源合作具有代表性事件记录

2 面临问题

中美能源合作成效显著且发展态势良好,然而也同时面临着影响双方进一步合作的不利因素。

2.1 冷战思维负面影响

由于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差异,美国对中国一直存在猜疑和担忧,害怕看到中国的崛起,影响其全球霸主地位,故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遏制,制造“中国能源威胁论”。这种思维方式,必然使得美国在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时有所保留,缺乏诚意,将那些真正有利于中国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对中国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2.2 地缘政治引发猜疑

中美都对世界能源市场有很强的依赖性,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将由2007年占世界总量的15.76%上升到2035年的24.62%。美国将利用自身优势,如政治影响力、开展经济援助甚至采取军事手段,来牢牢掌握对世界能源的绝对控制权。此外,美国认为中国与伊朗、苏丹等国的能源合作危害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加以指责和阻挠,这些分歧无疑会影响中美能源合作。

2.3 能源科技封锁输出

美国是科技领域全球领先的国家,在能源领域也毫不例外。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实施绿色能源新政,体现了美国再造国际分工、意图占领能源科技制高点的迫切愿望。这种动机使得美国不会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技术转让给中国,而更倾向于向中国直接出口能源产品。美国对华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成为中美能源合作特别是在清洁能源领域加强合作的障碍。

2.4 开放市场各持己见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报告,中国要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而有数据显示,风力发电行业外资的占有份额正在降低。一些外国投资者认为,中国市场开放度不高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比如中国2009年底出台的自主创新政策,就一定程度上对外商投资产生不利影响。但中国认为,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领域,政府高度集中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基本做法,不存在市场开放度不够的问题。

2.5 减排责任仍存分歧

一直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上都存在矛盾。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排放了绝大部分的二氧化碳。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限制他们发展权的做法是非常不公平的。尽管“巴厘岛路线图”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但是在具体实施上还存在很大的分歧,这也是阻碍中美能源合作的重要因素。

3 合作前景

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存在广泛的利益共同点,加大能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两国来说意义重大。

3.1 共同应对能源紧缺

能源安全不仅关系到经济安全,更与一国的国家安全密切相关。世界能源供需矛盾的加深,使得国际市场上竞争进一步加剧。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测,到2035年,世界能源消耗将达到185亿t油当量,比2007年上涨49%。美国和中国的能源增长如图1所示。同样面临着不可再生能源日益短缺、能源价格波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保障能源运输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加强能源合作有利于保障中美两国的能源安全及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

图1 2007年中美能源消耗量及2015~2035年预测值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10》,美国能源信息署。

3.2 共同应对环境恶化

人类对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肆开采和利用,造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等重大环境问题,造成生态失衡,不仅危害人类的健康,同时也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深刻的不利影响。中美同为世界负责的大国,相互合作、共同应对,将地球环境保持在一个可控的状态,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3.3 中美双方优势互补

美国能源科技的发达与中国能源市场的广阔,是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条件。美国有世界领先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如煤层气、页岩气开发以及洁净煤技术等,中国可以借鉴和利用这些技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从而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对美国来说,中国能源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政府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以及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导向,有利于美国投资者在中国能源市场上大展拳脚,获得可观的利润。

3.4 共同维护能源供应安全

中美两国在打击海盗、防止恐怖分子袭击从而维护能源运输通道安全、共同与能源输出国协商合理的油气价格、维护原油期货交易的稳定发展,以及建立敏感地区能源供应安全的应急机制方面,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

4 应对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和能源紧缺进一步加剧的背景之下,中美加强能源合作才是明智之举。

4.1 加强政治互信

政治互信在具有战略意义的两国能源合作中至关重要。从整个国家来讲,中美应当加大政府、企业以及民间各个层面的交流,要让美国认识到,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是一个贡献,对美国更是利大于弊。从能源领域来讲,两国应当在能源政策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

4.2 完善合作机制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两国的能源合作离不开双方在能源领域常设沟通机制的建设。必须从组织和内涵上对合作机制加以完善,以务实的态度加强两国之间能源领域的沟通和交流,落实好各项协议并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双方的项目合作。此外,还应重视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作用,加强双方的政策协调,建立高层次的交流机制。

4.3 及时化解矛盾

在面临美国对我出口管制和中国市场开放度不高的情况下,寻求一个符合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对中美能源合作至关重要。2010年1月,中国取消执行了5年的“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超过70%”的政策,体现了中国期望与美国进行能源合作的诚意。美国要抢占清洁能源市场,就必须要改变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在能源和环保等非军事敏感技术领域,取消技术出口管制并向中国转让节能减排的技术。

4.4 加强清洁能源合作

中国在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需要更多的技术合作,而美国在清洁煤、风能、太阳能等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美国来说,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并且制造成本相对低廉,可以为美国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商机和丰厚的回报[3]。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美在能源领域存在很多利益共同点,加强合作才是主流。只有加强能源合作,才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进行协调、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能保障中美双方的能源安全并为世界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1] 唐彦林.国际政治背景下的中美能源战略合作[J].国际论坛,2009(4).

[2] 唐彦林.中美能源合作的成就、分歧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09(11).

[3] 廖卓娴.挑战与机遇相生共存:中美新能源合作的新趋势[J].当代世界,2010(1).

猜你喜欢
中美能源领域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2020 IT领域大事记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领域·对峙
虽有中美摩擦 难阻全面小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