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综合疗法与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比较

2011-01-24 08:08廖颖文陈南官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4期
关键词:证属舌质胃脘

廖颖文 陈南官

(广东省罗定市中医院,广东 罗定 527200)

中西医综合疗法与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比较

廖颖文 陈南官

(广东省罗定市中医院,广东 罗定 527200)

目的 比较中西医综合疗法与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0例慢性胃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药辨证和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予单纯西医治疗。经治疗后,统计两组的临床痊愈率,好转率,有效率及无效率。结果 治疗组治愈36例(72.0%),好转11例(22.0%),无效3例(6.0%),总有效47例(94.0%)。对照组治愈22例(44.0%),10例(20.0%),无效18例(36.0%),总有效40例(64.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相对单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综合疗法能较好的治疗慢性胃炎,减轻其所带来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疗效稳定,因此值得推广。

中药;慢性结肠炎;腹泻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黏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本研究运用中西医综合疗法并与单纯西医疗法作比较,探求最佳的慢性胃炎治疗方法。从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们利用了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50例,并与50例单纯接受西医疗法的患者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标准

诊断符合1978年全国纤维内镜检查经验交流会议关于纤维内镜下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与分类。胃镜所见于部分胃体部、胃窦部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样改变或有糜烂。中医标准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案(草案)标准制定[1]。

1.2 临床资料

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48岁。病程8个月~32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3例,慢性糜烂性胃炎5例,其中合并食管炎6例,合并消化性溃疡5例。对照组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46岁。病程6个月~30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3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4例,慢性糜烂性胃炎3例,其中合并食管炎5例,合并消化性溃疡4例。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情发作时间等,均具有可比性(P>0.05)。

1.3 方法

1.3.1 治疗组

治疗组予中西医综合疗法。中医辨证分为:①肝郁犯胃型:患者胃脘痞满隐痛,两胁撑胀疼痛,嗳气频频,时有泛酸,食欲减退,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象弦细。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宜疏肝理气、健脾安胃。药用柴胡、白芍各15g,白术、茯苓、香附、醋元胡各12g,当归、川楝子、乌药、枳壳、佛手、苏梗、吴茱萸各10g,黄连、甘草各6g。1剂/d,水煎服。②脾胃虚寒型:患者胃脘坠胀不舒,食欲不振,呕吐酸水,隐隐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则轻,饿时疼甚,进食稍减,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象沉细弱或浮大无力。证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宜补中益气,健脾温胃。药用炙黄芪30g,党参15g,白术、茯苓、山药、扁豆、海螵蛸、煅瓦楞子各12g,陈皮、良姜、香附、吴茱萸、炙甘草各10g。1剂/d,水煎服。③胃阴亏虚型: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嘈杂不适,虽饥而纳差,口干口渴,大便艰涩,舌质红有裂纹,舌苔光剥或少苔,脉象弦细数。证属肝脾不和、胃阴亏虚,宜疏肝健脾、益阴养胃。药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北沙参、玉竹、白芍、全栝楼各15g,麦冬、花粉、草决明、草石斛、山楂各12g,川楝子、醋元胡各10g,甘草6g,1剂/d,水煎服。④瘀滞伤胃型:患者胃脘刺痛或锐痛,痛处拒按,时感胃部灼热嘈杂,纳差,舌质暗紫有瘀斑苔薄黄,脉象涩滞。证属气滞血瘀、郁热伤胃。宜活血化瘀、行气理胃。药用丹参、蒲公英各30g,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20g,香附、元胡各12g,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川楝子、乌药各10g,砂仁6g。1剂/d,水煎服。⑤湿困脾胃型患者胃脘痞闷,纳呆,少食即感胀,口淡无味,渴而少饮,肠鸣辘辘,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困倦懒动,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濡细。证属湿阻脾胃,困遏中焦。宜健脾祛湿、理气醒胃。药用薏苡仁30g,苍术、茯苓、鸡内金各12g,藿香、佩兰、白蔻仁、厚朴、菖蒲、半夏、陈皮、干姜、枳壳、连翘各10g。1剂/d,水煎服。⑥食滞伤胃型:患者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食积胃脘,胀满痞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秘结有腐败异臭,舌质红,苔厚黄腻,脉象弦滑。证属食滞伤胃、腑气不通,宜健脾和中、消食开胃。药用白术、茯苓各12g,山楂、神曲、鸡内金、麦芽、炒莱菔子各15g,木香、厚朴、半夏、陈皮、枳实、大黄(另包后下)各10g,生姜5片。1剂/d,水煎服。

西医治疗:庆大霉素片8万U口服,3次/d,萎缩性胃炎加服胃酶合剂;糜烂性胃炎加服胃膜素。据病情轻重连续用药1~3个月。

1.3.2 对照组

行单纯西医治疗,予庆大霉素片8万U口服,3次/d,萎缩性胃炎加服胃酶合剂;糜烂性胃炎加服胃膜素。据病情轻重连续用药1~3个月。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胃脘痛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好转:症状缓解,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胃镜检查较前好转。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无好转。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用Ridit处理。

2 结 果

治疗组治愈36例(72.0%),好转11例(22.0%),无效3例(6.0%),总有效47例(94.0%)。对照组治愈22例(44.0%),10例(20.0%),无效18例(36.0%),总有效40例(64.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3 讨 论

慢性胃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50岁以上的更为多见,男性高于女性,慢性胃炎主要是胃黏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如药物、微生物、毒素和胆汁返流等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虽然病因不明,而病理过程基本相似,由轻到重,由浅表到萎缩,呈进行性发展,炎症性变化包括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病变范围主要在腺窝层,由于胃黏膜的再生改造,腺窝层的剥脱变性和坏死,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形成萎缩病变为主的慢性胃炎。同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变化。临床表现为慢性上腹疼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发病率位于各种胃病之首,胃息肉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常见的类型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等。近年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免疫因素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因素。本病嘱中医“胃院痛”、“嘈杂”等症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胃院痛的病因虽有不同,但其发病机制却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有寒凝而痛,食积而痛,气滞而痛,血瘀而痛,阴虚胃失濡养而痛等。

在中药辩证治疗方面,柴胡、白芍、香附、川楝子、乌药、枳壳、佛手、苏梗等中药能疏肝理气、健脾安胃;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海螵蛸、煅瓦楞子等中药可补中益气,健脾温胃;北沙参、玉竹、白芍、全栝楼、麦冬、花粉等中药可益阴养胃;香附、元胡各、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川楝子等中药可活血化瘀、行气理胃;薏苡仁、苍术、茯苓、藿香、佩兰、白蔻仁、厚朴等中药可健脾祛湿、理气醒胃;山楂、神曲、鸡内金、麦芽、炒莱菔子等中药可健脾和中、消食开胃。配以西药庆大霉素等以消炎并保护胃黏膜。总之,中西药合用,能有效改善胃内环境,消除胃内炎症,加速胃黏膜的修复,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对慢性胃炎结合中医辨证者确有良好的疗效。慢性胃炎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等特点。单运用西医消炎,保护胃黏膜的治疗比较单一,长期效果观察疗效较差。但中医中药对胃炎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总之,只有取长补短,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胃炎才能见效快,治愈率明显提高,同时还要重视生活情志调理。慢性胃炎易反复发作,究其病因不外乎与饮食,起居,情志等平时生活习惯及性情有关。因此在治疗同时,饮食起居,情志精神,锻炼身体等方面给患者耐心细致的指导,对提高和巩固疗效都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相对单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综合疗法能较好地治疗慢性胃炎,减轻其所带来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疗效稳定,因此值得推广。

[1] 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

R573.3

B

1671-8194(2011)04-0119-03

猜你喜欢
证属舌质胃脘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巧调饮食对抗关节炎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
《中医研究》杂志论文要求
老想大便不等于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