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开发区用地布局调整研究

2011-01-24 03:52翟寅初李嘉林
山西建筑 2011年9期
关键词:宁国市工业园开发区

翟寅初 李嘉林

宁国市开发区用地布局调整研究

翟寅初 李嘉林

指出生态工业园是当今发达国家工业区改造的方向,亦是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生态工业园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宁国市开发区用地布局调整模式,提出了宁国市开发区新的用地布局结构方案,以推动园区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

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布局调整

0 引言

宁国市开发区是宁国市政府为贯彻落实“东向发展”和“融入苏浙沪,拓展新空间”经济发展战略,打造的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集聚平台,经过 10年的发展,开发区目前已初具规模。近年来,随着宁国城市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原有南山片区和河沥溪片区等工业园区面临用地紧张,基础设施压力较大等诸多方面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逐渐成为制约宁国市工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宁国市已着手进行开发区用地布局调整,并开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藉此,本文基于目前新兴的 EIP(Eco-Industrial Parks,即生态工业园,以下简称 EIP)视角,对宁国市开发区用地布局调整问题进行探讨。

1 EIP相关概念解析

生态工业园概念是由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的EmestLowe教授首次提出的,是人类为应对资源“瓶颈”制约和环境污染挑战而提出的新型工业经济模式(见图 1)。EIP被认为是当今生态工业发展的最佳组合模式,是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也是改善地球环境问题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新思路。EIP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区的改造方向,也将是我国继传统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发展的主要方向[1]。

EIP作为自然工业和社会地域的综合体,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是建立在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具有以下几个属性特征和优势:

1)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优化。园内企业通过原材料的节省、资源深度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和产品多样化、废品回收利用等途径,依靠信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境监测及网络运输等技术支撑,提高原材料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这种生产模式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升了园区的环境质量,达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协调优化的目的。2)工业生产系统高效稳定。EIP中企业群落不是简单的拼凑、叠加形成的,而是依据市场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通过多方联合共建形成的稳定、健康的工业产业链,产业群落中的企业无论是数量、规模、类型都互相匹配,企业与企业之间具有良好的协作基础,生态产业链相互交织,信息沟通渠道也趋于多样化。这种模式的工业系统调节能力强,产业链具有长期运作的潜力和较高的自身稳定性。3)管理和支持系统完善有序。EIP的管理和支持系统相对传统工业园区更加完善有序,园区将政府引导和企业运作充分结合,组建复杂的管理系统承担各企业间的副产物交换,系统涉及技术、经济、地理环境、文化、法规政策等诸多因素,具有完善和高效双重特点。此外,EIP利用园区基础设施作为支持系统,将包括道路交通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物资和能源的供给系统、商贸和社区服务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及各类防灾系统有序结合,为园区的信息交流和能量传递创造必要条件。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得企业之间、园区之间、城市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宁国市开发区经过十年的发展积淀,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如今面对域外激烈的竞争,如何能突破发展瓶颈,找到园区发展的突破口,已成为开发区布局调整的题中之义。生态工业园凭借其循环经济模式和生态学理念,使企业同时拥有低成本和绿色环保两大竞争优势,揭示了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宁国市开发区布局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2 宁国市开发区布局现状及问题

宁国市开发区主要分为三大片区,即南山园区(西区)、河沥园区(东区)以及东南片区。南山园区规划面积 10.4 km2,河沥园区规划面积 10.97 km2,东南片区 14.24 km2。目前宁国开发区规划总面积 35.61 km2。园区重点发展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材料、电子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

勿庸讳言,宁国市开发区布局存在着一些问题:1)开发区土地储备不足,新入驻企业无地可选,遭遇建设用地瓶颈。2)开发区的发展与其所依托的区域、城市、乡镇经济不够协调。园区与园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相互间存在挤压和恶性竞争现象。3)园区空间布局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系统运作效率低下。4)某些园区功能不明,定位不清,主导产业选取未能有效地结合本地的资源、要素条件和工业基础。5)开发区的规划对本地区所适宜新产业的培养和发展的因素认识不足。上述问题已成为阻碍宁国市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素,对区域内的用地布局整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 EIP视角下的宁国市开发区布局调整分析

3.1 开发区 EIP系统的构建模式

宁国市开发区从整体而言是一个城郊复合生态系统,EIP的构建需要在区域环境的支持下,通过以下几点进行统一调控:

1)建立高效的物质能量转换系统。园区在选择产业项目时,应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先进性,各产业在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方面做到多级利用、循环使用,并在产业生态系统内建立企业间“食物链”的生产模式,从而形成高效的物质能力转换系统。2)建立完善有序的支持系统。EIP的支持系统包括道路交通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物资和能源的供给系统、商贸和社区服务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及各类防灾系统等,开发区应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并加大改造力度,建立起完善的支持系统,为园区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需的条件。3)建立高质量的园区生态环境系统。宁国市开发区周边有着丰富的景观和水体资源,园区的 EIP生态环境支持系统应充分利用这些自然环境条件,将自身与城市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4)建立高效的园区管理系统。EIP需要高效的园区管理系统,宁国市应在人力资源、社会服务、就业、园区治安、市政建设、综合防灾、环境治理等方面实施高效的管理,促进开发区健康有序的运行。

3.2 EIP视角下的宁国市开发区用地布局调整[3]

宁国市开发区布局调整中为适应 EIP空间区域的特点,以立体规划为理念,以空间垂直生态的连续性为依据,分别构建了地区生态网络和地区交通网络,并将之分别作为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载体,在两种网络形成的综合网络规划分析出新的园区用地形态和道路骨架,并在其中扩充园区的生产、生活场所和设施。

开发区新的布局规划中,在上述综合网络中进一步的以 EIP理论视角进行分析,通过以下的方法探讨调整后的规划布局空间结构。

1)重点区域分析比较法。对宁国市原有开发区的生态化改造,可根据各园区原有的物流和人流的交通枢纽来构建区域空间网络。通过分析各块区域相应的规模、性质、功能、负荷及权重,确定该区域在整个开发区中的重要程度,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园区内道路轴线级别,并以此为依据对原有的各大片区进行分割和重组。宁国开发区西区的产业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形成了一定的片区规模,是开发区原有工业的核心区域,通过本次布局调整,将西部零散的用地合并,形成以南山片区为核心的工业组团,并根据地形条件和产业类别将南山片区划分为加工工业园和新产业园两大区域。2)区域扩充拓展法。随着宁国市近年来经济的大发展,开发区原有的规模、范围以及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未来建设发展的需求,亟需拓展扩建。原开发区的东区和东南片区周边,有较大面积未开发的处女地,地块内人工痕迹少,交通网密度低,地形坡度相对较小,土地承载力高,适宜作为本次规划的新增建设用地。在构建这两大片区的空间网络时,我们采用区域扩充拓展法,以原有路网骨架为基础,逐渐增加区域内的路网密度,将新增的开发用地纳入到区域网络中,制定出宜黄线、104省道及高速公路与皖赣铁路形成的四条园区发展轴线,形成河沥溪片区和东南片区两大工业组团。规划中还将地块原有的生态通廊纳入到园区的环境系统中,复原了生物圈的连接通道,以解决原有生物栖息地占用和破碎问题,形成高效、连通和生态化的空间网络。3)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法。宁国市地处山区,区域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为了避免不合理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我们通过对开发区内各项生态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指导EIP功能区的划分,以此来合理安排不同强度的开发利用活动,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我们将园区土地功能片区分为三类,即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协调区[4]。

生态保育区:承载的水源供给、生物栖息、人类休憩、生态保护等活动。规划所在区域是以东津河和中津河及其防护绿化带所构造成的景观绿化廊道,以及依托中津河、东津河和河沥溪园区北边生态绿契形成的开敞式景观生态绿化廊道。生态缓冲区:园区内承载景观绿化、居住休闲、商业娱乐等活动的区域。主要区域是以三大工业片区和沿河景观廊道之间的居住和商业地块为主。生态协调区:主要承载高强度的工商业活动,是交通网和工业建筑的主体。所在区域主要是南山、河沥溪和东南三大工业片区及四条发展轴线周边的七个拓展点。地块内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标准要求与生态化趋势符合。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 EIP观点和规划方法,探讨了宁国市开发区布局调整策略,最终形成以下这种“一廊、三园、四轴、多点”的空间结构方案。

一廊:依托中津河、东津河和河沥溪园区北边生态绿契形成的开敞式景观生态绿化廊道。三园:分别是建设条件比较成熟的南山片区、东南片区、河沥溪片区。四轴:依托宜黄线、104省道及高速公路与皖赣铁路形成的四条发展轴线,是区域内、外信息交流、城市功能传递的通道。多点:沿四条发展轴线设立七个拓展点,是园区未来新的发展方向。

4 结语

宁国市开发区正处于二次发展的机遇期,应充分抓住这次布局调整的机会,促进园区内产业向生态化产业升级,以工业系统的食物链模式构建企业生态群落,将开发区打造成宁国市现有产业集聚、整合与升级的平台,推进园区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

[1]杨 勇.生态工业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J].中外建筑,2010(6):22-25.

[2]张 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杨巧玲.生态工业园空间规划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Senes G,Toceolliln A.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in protected rural areas in Ital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3):67-69.

Research on layout ad just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in Ningguo city development zone

ZHAI Yin-chu LI Jia-lin

It points out thatbowadays,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is the direction of reconstruc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industrial areas,it is also themain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China's third generation industrial park.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eco-industrial park,layoutad justmentof industrial parks in Ningguo city are studied on.The new idea of land distribution structureof industrial parks in Ningguo city are put forward,so as to p romote the sustainab 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of the park zon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park,eco-industrial park,layout adjustment

TU984.1

A

1009-6825(2011)09-0007-02

2010-12-09

翟寅初(1986-),男,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四川 绵阳 621000

李嘉林(1963-),男,副教授,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猜你喜欢
宁国市工业园开发区
地下工业园
地下工业园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宁国市中溪镇森林长廊规划与建设技术初探
德奥新在安庆建表面处理工业园
投资建设海外工业园的前期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