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古西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研究

2011-02-02 09:14葛卫清
绿色科技 2011年2期
关键词:西湖公园植物

刘 乐 ,葛卫清 ,偶 春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反省工业文明高增长对自然造成的破坏。随着人口的剧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生态系统被破坏。与海洋、森林并称全球3大生态系统的湿地,对于蓄水调洪、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有着直接影响。随着人们对保护生存环境认识的提高,湿地的存在状况已被各方面所关注,人类对这些已被破坏的大自然慢慢有了保护和恢复的愿望和行动。开始致力于以恢复生态湿地景观为主的自然公园设计,注重湿地功能的恢复。

阜阳,古称颍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辖颍州、颍泉、颍东3区和临泉、太和、阜南、颍上4县及界首市,人口932万人,面积9 775km2,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也是全国比较大的地级市之一。

2 颍州西湖湿地公园概况

颍州西湖地处中华腹地东部、中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诸子百家中老子、庄子、管子的家乡,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市的西郊。位于淮河中游,属秦岭淮河气候分界线北缘,黄淮平原地区的天然永久性淡水湖泊,湖水经泉河汇入淮河。颍州西湖和新老泉河漫滩,丰水位达 31.5m高程,面积12 000 hm2,蓄水1.5亿m3;平水位29m高程,面积4 000hm2,蓄水0.6亿m3,汛期时是淮河水系分洪、泄洪区,干旱时又可输水抗旱。此处是颍州市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区生态平衡,补充城区地下水,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

1998年8月被颍州市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6月阜阳市政府批准颍州西湖为市级湿地保护区。2003年7月省建设厅受省政府的委托批准《颍州西湖总体规划》。2008年2月省政府批准颍州西湖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国家林业局批准颍州西湖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见图1)。

图1 颍州西湖湿地公园

2.1 颍州西湖湿地公园规划建设

目前颍州西湖总体面积24.32km2,形成二环三圈,已开发的西湖面积为5.74km2,水深 1~2m。分南湖、北湖2大游览区,南湖平远,北湖开阔。颍州西湖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2008~2017年,计划投资资金21亿元。近期规划为2008~2010年,规划范围面积20.72km2,将重点发展生态型湖泊类旅游观光产品和历史人文旅游景点。以历史文化观光区为核心,以西湖镇、华佗村、欧阳村为3个旅游集散地,会议酒店区、田园度假区、汽车营地区、湿地公园、宋文化主题度假区、胡子国主题公园、湿地保护园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为八个功能区。充分利用和保护西湖现有资源,以湿地水域为主题线索,重现颍州西湖的历史场景,展现当地的人文风俗,演绎湿地文化,将颍州西湖发展成为一个大众型的复合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见图2)。

2.2 颍州西湖湿地公园现有物种

颍州西湖湿地保护区现有湿地鸟类共13目33科8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方白鹳、白头鹤、大鸨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小天鹅、鸳鸯、鸢 、赤腹鹰 、普通鵟 、红隼 、燕隼、灰鹤 、短耳鸮 、长耳鸮10种,此外,还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维管束植物,主要有莼菜、水蕨、野菱和莲等。湖区盛产的大闸蟹、银鱼、菱角、莲子等品质优良,享誉省内外。

图2 颍州西湖湿地公园规划图

2.3 颍州西湖湿地公园现有生态分布

据调查发现,在湿地公园保护区的3种生境中,农田居民区内的物种数量为67种,客流湿地内的物种数量为76种,湖泊湿地内的物种数量为85种,3种生境内的物种数量以湖泊湿地最多,河流湿地次之,农田居民区内最少,但差距均不是很大。同时,3种生境还有很多共同种,农田居民区与河流湿地的共有种为46种,与湖泊湿地的共有种为35种,河流湿地与湖泊湿地的共有种为45种。

2.4 颍州西湖生态系统现存的问题

颍州西湖湿地在阜阳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加之对湿地效益和功能缺乏全面认识,湿地开发时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导致湿地资源被破坏且不断恶化。湿地周围群众围垦、采掘等人为活动,导致湖内野生的芦苇、莲、菱、芡实等水生植物的自然分布面积和生物量逐渐减少。而随着湿地整体生态环境退化,以前经常看到的珍稀濒危植物如莼菜、水蕨等,目前仅在极小范围内分布。另外,当地的候鸟数量和天然鱼类资源也在减少。

3 颍州西湖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3.1 植物品种单一

湿地公园内主题植物不突出,没有特色。植物配置比较单调,可应用的水生、湿生、沼生植物少,植物多样性不够。据统计,目前最受赞誉的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应用水生植物72种,其中挺水类54种,浮叶类9种,漂浮类3种,沉水类6种,而大面积水域使用的都是常见种。

3.2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时应注重与自然和谐统一

城市湿地公园要求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修建时应力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往往留有较多的人工痕迹,例如高悬的石质驳岸,僵硬的水泥(柏油)园路,与周边景物十分不协调的刺眼建筑等。

3.3 湿地公园中科普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科普教育是城市湿地公园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别普通公园的重要标志。公园开放至今,目前园中只在树上挂有说明牌,科普教育尚处于规划阶段。

3.5 城市湿地公园人文景观发掘不够

颍州古西湖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从宋代起有北宋词人、宰相晏殊,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中书侍郎吕公著等7大名人,为古颍州西湖名扬于世奠定了雄浑的基础,并留下了113首著名诗篇,加之71名古代和近代诗人的诗篇共259首。其中唐宋八大家就占4人,还有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等人亦有不凡之笔。颍州西湖湿地公园建设应该充分的挖掘自身的人文景观,通过寻访和恢复历史文化遗存,充分挖掘地方人文景观,丰富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

4 颍州西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恢复建议及对策

4.1 生态修复的对象和二种修复方式

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对象包括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前,对已遭破坏城市湿地的修复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对因施工而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修复方式包括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自然修复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是修复所需费用少,修复后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好;人工修复需要的时间较短,投资较大,修复后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因此在生态修复中应尽量考虑自然的因素,在人工修复中也应尽可能采用湿地周边的材料。如果在施工中稍加注意,无论是生态修复还是人工修复效果都会好的多。

4.2 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损伤

在规划设计和具体施工中,注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损伤,是缩短修复时间和减少修复投资的一条最佳途径。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把地形改造缩小到最低程度能大大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损伤。比如河岸坡度的改造,如果在较陡的河岸边打木桩或树桩代替河岸坡度的改造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河岸原来的生态系统;在建设游客步行道时,避免离水岸太近,应留出一个合理的距离,使人们的活动不会惊扰鸟类,给鸟类留下一个良好的水路栖息环境;在河道拓宽时,应尽可能拓宽一边,保留另一边的生态完整性。

4.3 湿地公园的植物选择

植物景观丰富与否的决定因素是植物材料的选择。针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条件,植物规划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主要选择乡土耐盐碱植物,如柺柳、旱柳、国槐、紫穗槐等;可选用耐盐碱性一般但景观效果较好的植物,如五角枫、栾树、丁香等,以增加植物丰富程度:并兼顾食物链树种的选择,如浆果类植物,作为鸟类食源。同时并利用丰富的湿地地形,综合考虑根据陆生、湿生、水生植物习性合理分布,在丰富植物同时提供动物生存条件,促进生物多样性营建。

4.4 湿地公园动物栖息小环境营建

在湿地公园大环境营建完成后,如何将动物吸引至此并长期安居也就成为主要问题。在整体大生存环境适宜的基础上,食源和栖息巢穴称为动物在此生存和安居的决定因素。对此,规划采取3大措施:一是在植物选择上提供浆果,如金银忍冬、枸杞等,为动物提供食源;二是天敌生物的共存,形成完整的生物链,达到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三是窝棚巢穴的搭建,如人工构筑鸟巢,辅助动物安家,在实现功能的同时也可作为特色小品,丰富景观情趣。

4.5 风格应与自然生态整体风貌相协调

修建时宜选用生态化材料,如竹木,片石、卵石、茅草、青瓦等,或采取仿竹木、茅草、人工塑石等。尽量选材接近自然,与公园整体风貌相协调,充分体现体现地方特征和文化特色。

5 结语

颍州西湖湿地公园不仅具有典型的自然生态湿地景观,还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洋溢着浓郁的田园农家风情和渔家情趣。其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将生态保护和适度利用有效结合,实现颍州西湖湿地公园生态恢复与环境景观的改善。突出颍州西湖湿地公园的自然性、生态性和地域特色,从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善性、保护栖息地、防止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最终将颍州西湖湿地公园建设为融生态保护、科普研究、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湿地公园。

[1]亓 龙,王秋生,胡天生.颍州西湖:历史文化的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崔新红,钱友宇.湿地公园[J].中国园林,2004(4):60~61.

[3]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但新球,吴后建.湿地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5]鞠美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评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王 浩.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7]陈克林.湿地公园建设管理问题的探讨[J].湿地科学,2005(4):298.

[8]崔丽娟.中国的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探索[J].湿地公园,2005(6):17~ 18.

[9]邓 毅.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探析[J].南方建筑,2004(2):50~52.

[10]吕宪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西湖公园植物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在公园里玩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一见如故
当西湖遇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