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的调查及处理

2011-02-03 04:41陈红平刘小平魏红记延莹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2期
关键词:耐甲氧败血症西林

陈红平 刘小平 魏红记 延莹婷

新生儿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的调查及处理

陈红平 刘小平 魏红记 延莹婷

目的对13例新生儿感染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败血症进行调查、分析,为防止与减少医院感染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产科出生的,MRCNS“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对产科进行环境卫生学调查,采取干预措施。结果13例MRCNS“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中,9例血培养为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4例血培养为耐甲氧西林人葡萄球菌;产科婴儿沐浴室环境污染严重,检测出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结论婴儿沐浴室环境消毒不严,医务人员手部污染引起的接触传播可能为该院新生儿持续感染MRCNS败血症的主要原因。在采取干预措施后,未再出现新的感染病例。

新生儿;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由于新生儿皮肤黏膜抵抗力弱,免疫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对低毒力条件致病菌易感。因此,须加强对新生儿的管理以及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监测,防止感染暴发。2010年6月,儿科医务人员反映,数例从该院产科转入儿科或自该院产科出院几天后入住儿科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入儿科前未经任何治疗,血液培养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阳性。鉴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和MRCNS的多重耐药性,院感科立即对感染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对产科可能存在的感染环节进行了调查采样,同时采取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回顾性调查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所有由该院产科出生的,直接转入儿科或从产科出院几天后入住儿科,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血液培养MRCNS阳性的患儿,共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最大28 d,最小5 d;足月儿11例,早产儿2例;顺产8例,剖宫产5例;主要临床表现皮肤黄染7例、臀红6例、脐炎1例,所有对象均于入住儿科当天,抗菌药物治疗前无菌操作下取血培养,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所有对象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等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1.2 环境卫生学调查 与产科沟通,分析可能存在的感染隐患,考虑婴儿沐浴室有潜在感染的危险性。7月5日对产科有可能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无菌物品等进行了采样,共采集标本43份,微生物实验室挑选了8份有代表性的标本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

1.3 血培养及药敏试验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和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血培养和细菌鉴定。MRCNS鉴定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判断标准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6年版执行。

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13例血培养MRCNS阳性的患儿(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9例、耐甲氧西林人葡萄球菌4例),2例直接由产科转入儿科,11例由产科出院几天后入住儿科。2009年7例,集中发生在3~8月,血培养均为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其中4例药敏谱完全一致。2010年6例,集中发生在2~6月,其中4例为耐甲氧西林人葡萄球菌,药敏谱两两一致;另外2例为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13例患儿中除1例早产儿使用气管插管抢救外,其余12例自出生至入住儿科前均无静脉留置导管和气管插管等侵入性诊疗技术、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使用史。2.2 环境卫生学调查结果 婴儿沐浴室喷头、喷头管、方盘、沐浴池、水池垫、沐浴露表面、手消毒液表面等污染严重。沐浴室弯盘、产科某医务人员手检测出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且某医务人员手携带的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与2010年4月某患儿血培养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药敏谱完全一致。此外,婴儿沐浴室门把手、婴儿车表面检测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各产科器械包无菌生长。结果见下表。

表1 产科环境卫生学调查结果

2.3 控制措施

2.3.1 立即对整个产科病区环境进行了彻底的清洁与消毒。对婴儿沐浴室、治疗室、护理站、检查室、医护办公室、病房、病历夹、甚至电话及电脑键盘、鼠标等均采用含氯消毒液进行了严格的消毒。特别是婴儿沐浴室,所有物品、物表,包括喷头、喷头管、方盘、水池、门把手均采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严格消毒。同时使用床单位消毒机,对所有产科床单位、婴儿车集中臭氧消毒。

2.3.2 产科提出整改方案。严格执行环境清洁消毒制度;设专人管理婴儿沐浴室,每天沐浴完毕对沐浴室环境、洗澡用具全面清洁、消毒、干燥;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和手卫生规范,在处理每一例新生儿,每一项操作前后必须认真洗手或手消毒;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加强对探视家属的宣教,要求他们接触患儿前后注重手卫生。

2.3.3 院感科于7月20日、8月1日两次对产科进行了消毒效果监测,共采集标本20份,污染情况有明显的改观,未发现有MRCNS菌株。至今,该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中,未再发现MRCNS败血病患儿。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严重全身感染性疾病,发生率约占新生儿的0.1% ~1%,病死率约为10% ~50%[1]。由于新生儿皮肤黏膜抵抗力弱,免疫功能发育未成熟,对低毒力条件致病菌易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既往一直被认为是人体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但近年来,CNS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国内外资料均显示CNS已成为小儿败血症的首位致病菌,其中MRCNS占主导地位[2-3]。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有研究显示,由于植入性医疗器械和侵入性的医疗操作在小儿应用极少,可能CNS致病主要取决于 CNS的数量优势和患儿免疫力低下[4]。由于医院的特殊环境,存在许多病原微生物,并且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甚至滥用,细菌的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MRCNS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医疗环境、医用设备及生活用具消毒不严,很容易使耐药菌在新生儿、家属、医务人员之间相互传播,并通过皮肤、脐部等途径引发“新生儿败血症”。有文献报道,新生儿MRCNS败血症可能与产科医务人员携带MRCNS有关[5],医护人员手携带MRCNS占相当高的比率[6],存在着极大的潜在危险性。本次调查的13例MRCNS小儿败血症患儿,均从该院产科出生。2009年7例血培养均为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其中4例药敏谱完全一致,2010年6例患儿4例为耐甲氧西林人葡萄球菌,药敏谱两两一致。环境卫生学调查结果显示,产科婴儿沐浴室环境物体表面污染严重,沐浴室弯盘、产科某医务人员手检测出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且某医务人员手携带的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与某患儿血培养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药敏谱完全一致。故考虑产科尤其是婴儿沐浴室环境消毒不严,医务人员手部污染引起的接触传播可能为该院产科新生儿持续感染MRCNS败血症的主要原因。在采取干预措施后,至今未出现自该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发生MRCNS“新生儿败血症”。

本次调查结果引起产科医务人员的很大震动,同时对其他科室也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手卫生依从性和环境卫生管理都有了明显的改观。本次调查的缺憾是由于与微生物实验室的沟通不够,微生物实验室没有对所有阳性标本进行菌种鉴定,而仅仅挑选了其中的8份进行了鉴定,同时受条件所限,对菌株同源性和进一步的因果关系推断不能深入研究。总之,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管理和医院感染监测,保持警惕性,严防医院感染严重事件的发生。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2003昆明).中华儿科杂志,2003,12(41):897-899.

[2]王功僚,宋立宇,黄云峰,等.76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6):699.

[3]石祖亮,金正江.新生儿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状况及耐药性监测.现代预防医学,2008,35(6):1150.

[4]沈月芳,陈学军,李建平.儿科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体外耐药性和生物膜产物的监测与分析.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3):1033-1036.

[5]刘靳波,林燕英,陈红英,等.37例新生儿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研究.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3(1):43-44.

[6]丁艳,胡安建,尹湘毅,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2):141.

048006山西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

猜你喜欢
耐甲氧败血症西林
分析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方法及其耐药性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experimental spectroscopy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of uranium monoxide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题西林壁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苏东坡题西林壁的故事
医院获得性与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差异
日本发现能灭超级细菌的天然抗生素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