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妇科应用举隅

2011-02-10 23:27王华丽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7期
关键词:温经牡丹皮方用

王华丽

(甘肃省庆阳市妇幼保健院,745000)

活血化瘀法妇科应用举隅

王华丽

(甘肃省庆阳市妇幼保健院,745000)

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学的基本治疗法则之一,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并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妇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经带胎产皆需血。故古有“女子以血为本”之说,气血的运行失常,尤其“血行瘀滞”可导致各种妇科疾病的发生。根据妇女的生理特点,日常生活事多繁杂,易致烦躁气郁,气滞则血瘀,因此治疗妇科疾病应重视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法则在妇科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

痛经

痛经多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采取活血化瘀、行气理气、温经散寒治疗痛经,效果非常明显。一般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月经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乳房作胀者,可以服用逍遥散疏肝活血调经;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舒、月经量少色暗有块者,属寒凝血瘀,可以服用温经汤以温经活血止痛。在临床上痛经多见寒瘀证,所以用《金匮要略》之温经汤治疗效果满意。胀痛且夹血块者加香附、桃仁;月经量过少的加川牛膝;小腹痛重加小茴香;腰痛加菟丝子、续断。

患者,女,38岁,2009年7月14日初诊。患者18岁月经初潮,近1年来月经延后,两三个月行经一次,而且每次注射黄体酮后月经才能来潮。月经量少,色暗,夹有血块,腹痛较重,手脚冰凉,舌质淡,脉沉缓。诊断:痛经(阳虚寒凝,瘀血阻滞)。治则:温阳散寒,活血调经。方用温经汤加减:吴茱萸6 g,党参15 g,当归15g,白芍15 g,川芎10 g,桂枝10 g,麦门冬15 g,半夏6 g,香附10 g,牡丹皮15 g,益母草15 g,桃仁6 g,仙灵脾15 g,菟丝子15 g,巴戟天15 g,炙甘草 5 g,怀牛膝10 g,生姜3片,大枣5枚。5剂,水煎服。药后诸症减,嘱患者每次行经前服药,半年后痊愈。

温经汤方中吴茱萸、生姜、桂枝温经暖宫;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白芍、当归、麦门冬滋阴养血;牡丹皮凉血散瘀;党参、大枣、甘草补脾和胃、资气血生化之源以补养冲任。纵观全方具有调理气血冲任、温经散寒祛瘀之功用,因而对于痛经的治疗确有客观可靠的治疗效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生长而引起的以痛经、不孕、性交疼痛、大便坠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中医将本病归属“痛经”、“癥瘕”范畴。中医治疗多考虑活血化瘀法。

患者,女,30岁,2009年7月3日初诊。患者行经前后小腹冷痛,腰酸腹胀,月经量少,乳房胀痛,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性冷淡,舌淡,边有瘀斑,脉弦涩。曾到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诊断:寒凝血瘀证。治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方用温经汤加减:吴茱萸6g,川芎9 g,半夏9 g,麦门冬9 g,牡丹皮9 g,桂枝9 g,阿胶12 g,当归25 g,白芍15 g,小茴香10 g,益母草15 g,青皮15 g,杜仲15 g,仙灵脾15 g,甘草5 g。4剂,水煎服。于2009年7月7日二诊:药后诸症减轻,乳房胀痛消失,月经来潮,经量比以前增多。30剂后诸症基本痊愈。

温经汤温经散寒、祛瘀止痛,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属寒凝血滞者治疗有效。

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由于卵巢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延长,经量增多,甚至大量出血而淋漓不尽的常见危重妇科疾病,属于中医学“崩漏”范畴。临床以脾虚、血热、血瘀三型多见。如果属于血瘀所致,则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患者,女,50岁。初诊日期:2008年5月13日。主诉:阴道下血已20天,出血量多,色紫黑有块,伴腹剧痛,腹胀拒按,曾服西药(药名不详),肌注止痛药等均未见好转。查:面色苍白,唇色暗青,舌边有瘀斑,脉沉涩。中医诊断:崩漏(血瘀型)。治则:活血祛瘀,止痛固崩。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20 g,生地黄10 g,川芎10 g,炒蒲黄10 g,五灵脂12 g,茜草根15 g,三七5g(冲服),炙甘草6 g。4剂,水煎服。4天后复诊,述说阴道下血已止,腹痛消失。但头晕,饮食不振。查舌质淡红,脉沉细,予归脾汤3剂。3天后复诊,头晕、饮食不振等症消失。

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或寒凝血瘀,瘀血阻滞冲任胞宫,新血不得归经,故出现崩漏。若血瘀日久化热,灼伤血络而致出血不止。方中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炒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凉血止痛;茜草根、三七活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瘀血祛,新血归经而出血停止。

慢性盆腔炎

盆腔炎为细菌感染造成的广泛或局限性炎症病灶。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长期未能及时彻底治愈转变而成。中医认为,久病多瘀,病因多为湿热下注,瘀血停留。治以清热燥湿,活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减。

患者,女,36岁。初诊日期:2009年9月4日。主诉下腹坠痛2年,伴有腰骶部酸痛,白带色黄,黏稠,味臭。妇科检查:子宫后位,压痛明显,活动受限。右侧附件增粗呈条索状,压痛。西医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中医诊断:湿热下注,瘀热互结。治以清热燥湿,活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桃仁10 g,桂枝9 g,大黄9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香附12 g,金银花30 g,蒲公英30 g,茯苓12 g,生地黄9 g,薏苡仁30 g,乳香6 g,没药6 g。水煎服,每日1次,连用30天。妇科检查:子宫及附件均无压痛,增粗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

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难以迅速治愈。方中桃仁、桂枝、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香附理气止痛;牡丹皮、赤芍、生地黄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茯苓、薏苡仁利水渗湿;大黄泻热通便,给邪以出路。全方具有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妇科病中的瘀血证较为多见,活血化瘀法在妇科领域中亦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重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还应根据人体脏腑气血的虚损程度,瘀血证的轻重,辨证施治,最终达到扶正祛邪、药到病除的目的。

2011-03-02)

·蜂针疗法·

猜你喜欢
温经牡丹皮方用
牡丹皮采收加工方法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Δ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中医温经推拿手法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与机制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基于中药质量常数的牡丹皮饮片等级划分
探析温经祛瘀汤用于寒凝血阻型月经不调治疗中的效果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
牡丹皮及其不同炮制品的紫外光谱鉴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