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血脉”理论发微*

2011-02-12 10:26张会永杨关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灵枢内经血脉

张会永,张 哲,杨关林

“脉”繁体字为“脈”,又作“衇”,即从“肉”反映脉道的结构,从“血”形容血液流于脉内。从字形结构可以看出,古人理解“脉”为运行血液的通道,即“血者濡也,脉者渎也”。血、脉功能的正常,是机体各项功能正常的保证。正因为血、脉息息相关的特殊性,二者通常并称,在《黄帝内经》中“血脉”一词出现达40次之多。关于血脉理论,《内经》有着丰富的论述。

1 《内经》血脉含义

笔者考证“血脉”作为复合词在《内经》中共出现40次,其含义可以概括为:①指血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为奇恒之腑,心所主;②有时指血络,或称络脉;③代指血脉中“宛陈”,或称恶血、瘀血。

1.1 指血管

血脉,或称脉,是运行血液的通道,即血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在《内经》中,言及“血脉”,大多数是指血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为奇恒之腑,心所主;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心藏血脉之气”。脉是血液循行的通道,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说明心与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血者濡也”、“脉者渎也”、“心主血脉”,共同构成了一个循环于全身的心-血-脉系统。

1.2 亦指血络

在《内经》中,脉的含义还未完全从经络系统脱离开来,所以脉除了指血脉外,尚指“经脉”(包括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如《灵枢·血络论》以“血络”命名,着重论述了针刺瘀血的脉络时所出现的各种情况:“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是形容脉络中邪气充盛时血络的表现。通过观察血络反映于外的颜色变化,还可判断病证。如《灵枢·邪客》:“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灵枢·论疾诊尺》说:“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这里的血脉都是指血络而言。此外,《内经》中还有大量刺血络出血的疗法——刺血络法。如《素问·缪刺论》:“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灵枢·五邪》:“邪在肝……取血脉以散恶血。”《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这种刺血络法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这里所指的“血络”,实际就是现在所指的浅表静脉等,仍然没有出离血管的含义。

1.3 代指脉中恶血

正是上述所说的刺血络疗法的兴盛,在《内经》中有多处以“血脉”代指血脉中的“宛陈”,或称恶血,即现在所说的瘀血。如《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这里“去其血脉”,实际上是指祛除血脉中瘀血而言。《灵枢·小针解》说:“‘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宛陈”指恶血或瘀血,“去血脉”就是指刺血法。另外,在《灵枢·终始》、《灵枢·五乱》等篇均有“去血脉”的记载。

2 《内经》血脉生理

在心-血-脉系统中,血脉一词常常并提,指的是由血和脉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系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2.1 血的生理功能

血具有“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的作用,概括为“血主濡之”(《难经·十二难》)。正是血的濡养作用,维系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此外,血液还是“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血者,神气也。”

2.2 脉的生理功能

《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说明脉有约束和推动血液在脉道内运行的作用;《灵枢·经脉》说:“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说明脉道通利是气血运行的重要条件;《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营气在(肺)脉中化以为血,说明有些脉在血液的生成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2.3 血脉的生理功能

血脉“周流不休”(《灵枢·痈疽》),循环于周身,共同维系着机体的生命活动。脉道通利,血液才能正常循行,濡养周身。血、脉二者息息相关,是人赖以存在的基础。正如《灵枢·九针论》所说:“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血脉亦是人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脉贵通利,血贵调和,血脉和利是机体健康的具体体现。如《灵枢·通天》说:“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反过来血脉和利也是维系健康、以达长寿的重要前提。《灵枢·天年》说:“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故能长久。”

3 《内经》血脉病理

如前所述,血脉贵在和利,如果失其调和则百病生矣。血脉失和可以表现为:血脉不行(《灵枢·五变》)、血脉凝泣(《素问·至真要大论》)、血脉凝涩(《灵枢·百病始生》)、血脉凝结(《灵枢·刺节真邪》)、血脉闭塞(《灵枢·终始》)等病理改变,最终影响气血运行而致诸疾。《内经》中记述的导致血脉失和的病因包括寒邪、热邪、湿邪、形乐志苦等。

3.1 寒邪

寒邪是导致血脉凝涩的主要原因。因为寒性收引,脉受寒而挛缩,血受寒而凝涩。正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述“血脉凝泣”的主要原因是“太阳之胜”,即运气学说中太阳寒水之气为胜气,寒性收引,所以血脉因寒而导致凝泣。《灵枢·百病始生》中所说“血脉凝涩”也是因寒而发,由于寒气从足厥逆上行,胫寒导致血脉凝涩,最终导致寒邪入腹生积。同样在《灵枢·刺节真邪》中也有因寒导致“血脉凝结”的记载,可见寒邪是血脉失和的主要病因。

3.2 热邪

热邪多因气血壅遏而生,常伴有气滞或血瘀。热可迫血妄行,表现为“脉淖泽”(《灵枢·刺节真邪》);热可灼伤血脉,甚则血腐肉败成脓成痈,如《素问·气穴论》说:“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在《灵枢·痈疽》中亦记载:“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热邪结于颈部血脉还可导致瘰疬。《灵枢·寒热》说:“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3.3 湿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说明阴湿之邪,从外侵袭,易损伤形体。湿性重浊黏腻,常客于血脉,着而不去。正如《灵枢·贼风》所说:“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

3.4 形乐志苦

《素问·血气形志》中提出了“五形志”的概念,指五种形志之人发病特点各不同。其中一种人“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意思是说形体舒适、精神苦闷之人发病多起于血脉。关于“五形志”在《灵枢·九针论》中也有同样的论述。在现今社会,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增加,人们形体略胖,运动减少,精神紧张,心情不畅,容易罹患心脑血管等疾病。这与《内经》“形乐志苦,病生于脉”的观点相同。

4 《内经》中血脉与发病

血脉周流不休,濡养全身,维系着机体的生命活动。血脉和利是机体健康的具体体现,血脉失和可以导致血脉为病或生他疾。血脉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4.1 血脉失和与发病

血脉循行不畅或失其濡养均可导致疾病发生。如前所述,血脉失和气血不通常导致痛证、痹证等;血脉失和气血壅塞常导致痈疽等病证。此外,因血脉失和不能发挥濡养功能亦可导致痿证。《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可以概括地说,血脉失和是疾病发生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表现。正如《灵枢·口问》中说:“夫百病之始生也……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血气分离、脉道不通、经脉虚空、血气不次均是血脉失和的表现。

4.2 病邪经血脉传变

血脉环周不止,遍及全身,为病邪传变创造了条件。《灵枢·周痹》说:“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灵枢·病传》说:“正气横倾,淫邪泮衍,血脉传溜,大气入脏。”意思是说若机体正气大伤,邪气就会弥漫而经过血脉传到内脏。由此可见,病邪在血脉尚属轻浅阶段,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治疗,防止其传变入脏入腑。

4.3 伏邪隐于血脉

在《灵枢·贼风》中,黄帝与岐伯有段精彩对话。黄帝问到,疾病受内外二因相互作用而发病。为什么有人没有遭遇邪风侵袭而突然生病?岐伯回答:“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邪气“藏于血脉之中”,构成了发病的内因,而这种伏邪的潜在变化是极其微妙的,是病人察觉不到的,即“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后因外邪感触,或情志变化突然发病,即“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导致“血气内乱,两气相搏”而发病。这里所说的伏邪隐于血脉,产生的病人觉察不到的微妙变化,与现代医学的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非常相似。用伏邪之说解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比较贴切。

4.4 咸与血脉发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咸伤血”;《素问·异法方宜论》说“盐者胜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咸……心气抑”;《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为什么咸与血、脉相关?在《灵枢·五味论》记载:“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分析上述经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咸伤血脉。也正因此,《素问·宣明五气》告诫后人:“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这种血脉生病而限盐的说法,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控制盐的摄入可谓不谋而合。

5 《内经》中的血脉病

《内经》中的血脉理论相当丰富,遗憾的是“脉病”在《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到,仅见“脉痹”、“脉痿”等散在病名。而后世医家对血脉为病的论述多重复《内经》之说,鲜有发挥。但在藏医[1、2]、蒙医[3-4]病证中,均有对“脉病”的专门论述,并将脉病分为黑脉病和白脉病。黑脉病类似动、静脉的病证,白脉病类似神经系统疾病。“黑脉病”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血管性疾病”基本相同。

5.1 《内经》中的“脉病”

《内经》中记载了“脉痹”、“脉痿”、“脉风”、“脉胀”、“脉偏痛”、“脉癫疾”等“脉病”。脉痹(《素问·痹论》)是夏季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客于脉络而出现的气血凝涩不通的病证;脉痿(《素问·痿论》)是由于心气热、脉气上逆所致的四肢关节弛缓痿废之病,是痿证的一种;脉风(《素问·脉要精微论》)是风邪入侵血脉所致的疾病,可以转换为疠风,即大麻风;脉胀(《灵枢·胀论》)是因卫气在脉外逆行而生病证;脉偏痛(《灵枢·刺节真邪》)是外邪入侵人体轻浅部位、血脉不和而致的半身偏痛;脉癫疾(《灵枢·癫狂》)是因病邪入侵于脉而致的癫痫。

5.2 “血脉病”的提出

血脉,常被看成形体组织,与筋、肉、皮、骨并提,称为五体。由于血脉与“心”密切相关,血脉为病大多归为心系疾病中,很少将“血脉病”作为单独病证进行阐述。值得提出的是,在《素问·五脏别论》中记载:“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在这里,脉不单是形体组织,而是作为一种脏器看待。虽然“奇恒之腑”在《内经》中仅见于该篇,但足以说明血脉的特殊性,是具有脏腑功能的组织器官。

由此,基于《内经》血脉理论我们提出了“血脉病”[5],专指“血脉”(脉腑)为病。因“脉”是分布于全身的脏器,其发病有其自有特征,即虽处不同部位,发病有共同的机制。将脉腑为病统称为血脉病,有助于加深中医对血管性疾病的认识,对于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着重要意义。

[1] 尼玛次仁.藏医学概述[J].王多吉,译.中国藏学,2007,3.102-108,128.

[2] 王绍兴.藏医病名简释[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10):29-30.

[3] 乌力吉·特古斯,阿拉坦·松布尔.蒙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3(S1):94.

[4] 琪格其图.现代蒙医学[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34-35.70.

[5] 杨关林,张 哲,张会永,等.血脉病探要[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28-1529.

猜你喜欢
灵枢内经血脉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松龄血脉康胶囊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血脉里的眷恋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血脉之恋
采采卷耳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