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估及代际差异
——基于河南的调查

2011-02-19 19:53马云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政治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马云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思想政治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2)

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1]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而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对于工作和生活的诉求也更高,但由于先天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对称的就业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正面临新一轮的挑战。显然,通过系列举措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题中之意。

一、研究设计

(一)就业能力的评估指标

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为解决日益复杂的就业问题,先后展开了对福利国家体制的改革,在此背景下,就业能力理论(employ ability)成为一个热门议题。各个领域的学者们从管理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方面研究就业能力理论,但几乎没有人试图将这些不同角度的研究整合起来。[2]学界对就业能力关注的视角从劳动者态度、劳动力市场干预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转向对劳动力需求面与供给面决定因素的争论。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又提出就业能力具有双重性,即绝对性和相对性[3],绝对性在于员工是否拥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完成工作;相对性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在此基础上,Ronald W. McQuaid提出了“全面的就业能力”评价思路[4],认为就业能力的评估应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以个人就业技能、幸福状态、工作搜寻等为主的个体层面;由家庭环境、资源等构成的个人环境层面;以及由劳动力市场特点、宏观经济需求因素、就业政策等构成的外部因素层面。本研究主要遵循McQuaid等人的“全面的就业能力”评价思路,借鉴罗恩立构建的广义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并立足国内现实以及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点,主要使用四个大的指标来评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并以此进行新老两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代际差异分析。

(1)个人资本。主要指农民工自身拥有的可以影响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个人因素,包括适应能力、工作技能、人口学特征和工作搜寻能力等方面。

(2)社会资本。主要指农民工拥有的实际的和虚拟的资源总和,具体体现在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其他可以获得的资源。

(3)市场供求状况。包括劳动力供求状况、职业流动方向等两个方面。

(4)赋能性公共服务与政策扶持。主要指能够扶持农民工就业的,促进工作匹配的公共服务情况,包括信息与工作寻找支持、职业培训、税收优惠、资金扶持政策、社区支持等方面。

(二)样本概况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选择河南省许昌、漯河、南阳、驻马店、濮阳、周口、信阳等34个市县的851名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涉及餐饮、加工制造、建筑、保洁、IT、销售、管理以及个体经营等84个用人单位,其中,16岁~31岁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374人,采用直接访问的方式对用人单位和农民工进行访谈,并结合现场问卷测试,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851份,回收率93.67%。在此基础上,对回收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新生代农民工拥有较高的就业资本,但心理耐受性较低,致使城市化过程艰难

1.就业禀赋性资本有所提高,技能单一仍是职业发展的“瓶颈”

在851名农民工样本中,16岁~32岁农民工374人,占总样本的57.5%,其中,男性占58.2%,女性占46.7%,67.96%的人处于单身状态,小学文化水平及以下仅占3.5%,初、高中教育水平占26%,中专、职高占29.5%,大专以上占27.9%;对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72.3%的人基本不生病,21.2%的人偶尔生病吃点药很快就好了。这说明,较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整体素质较高,性别比例基本均衡,健康状况良好,而且大部分人未婚,因此,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以及较高的就业禀赋性资本。但是,从市场需求以及职业上升的角度来看,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一出校门就进城务工,虽然强烈渴望在城市定居,但心智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工作经验匮乏又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因此,单一的技能导致其职业上升受限。样本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当中,56.7%的人有过半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还有43.3%的人没有任何工作经验,高级技工所占的比例仅为11.8%;进城务工之前,只有42.3%的人以自费方式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实现职业技能培训,进城务工之后有71.6%的人接受企业提供的免费的岗前培训,但培训时间较短,一般都在一周以上一个月以内。

2.职业素养更加凸显诚信观念,职业定位从“生存”转向“发展”

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随同父母在城市生活,所受教育以及个人经历无不体现出城市人的特征,因此,他们对于社会核心价值及其规范准则的认同度较高,并愿意以各种伦理道德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一项“如果工作犯了错,怎么办?”的调查中,在别人没有发觉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认错误、弥补过失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8.9%,被动地等人发现,如果没人发现就蒙混过关的占23.6%,仅有7.5%的人选择只要没人发现就不承认;而老一代农民工中有45.4%的人选择被动地等人发现。对职业类型的调查显示,在IT、销售、服装、制造、服务行业的人员占36.1%,个体占21.2%,管理人员占9.4%,建筑以及工厂工人占22%。在对就业动机的调查中,74.6%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是为了“有所发展,成为城里人”;而老一代农民工中有68.2%的人是为了“挣钱养家,供子女或兄弟姐妹上学”。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在职业定位上更偏向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好的行业,且就业目的也不仅是满足挣钱、养家、娶妻、生子了,他们就业选择不仅看重硬件——工资,更看中软件——福利待遇、工厂环境、企业声望乃至发展机会等,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新媒介使用能力的提高使就业渠道有所拓宽,但非正规渠道仍然主导就业路径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七成新生代农民工通过非正规渠道就业。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网络资源的普及,新生代农民工也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可及的社会资源实现就业,其中网络、中介、学校、劳动培训机构甚至社会公共平台均是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尝试的就业路径。在对374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样本调查显示,34.3%的人靠自己或熟人介绍就业,40.2%的人通过学校或劳动培训机构推荐,6.7%的人借助职业中介,通过家乡政府部门组织劳动力输出就业的比例为15.4%;对网络使用状况的调查显示,67.8%的新生代农民工会熟练使用电脑和网络,目的多是由于工作需要或者信息查询和娱乐方面,而网上求职比例为6.7%。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利用公共资源的能力确实有所提高,求职渠道有所拓宽,而且官方正规渠道比重呈上升趋势,但是,目前非正规渠道仍然主导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路径。

4.渴望在城市安居乐业,但是城市归属感较低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年代,其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也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自幼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对农村、农业感情不深,如样本调查显示,75.8%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干过农活,32.5%的人对农耕知识一无所知,并有23.6%的人在城市出生城市长大,在农村已经没有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相对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向往城市文明,渴望城市生活,希望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另外,82.4%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选择对象可以不限城乡,只要双方认为合适就行,60.41%的农民工认为生活应该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要有精神追求,以上均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定位和心理预期远远高于父辈,但是,现实中城乡二元体制的桎梏以及“农民”的身份让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感到自卑,因为不能平等享受城市相关的公共服务等,他们往往和城市居民存在着较大的隔阂,再加上自身挫折承受能力不高,致使“剥夺感”更加强烈,“感情孤独”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惑,再加上就业行业存在性别比例失调(建筑业制造业男性多,而服务业女性多),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缺失,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婚恋和情感困扰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首要问题。

5.权利诉求意识萌苏,但自身权益仍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

对374名新生代农民工的样本调查显示,遭遇工作中的不公正对待时,72.2%的人会求助于劳动监察、劳动争议调节仲裁、工会或是法院,仅有5.7%的人选择忍气吞声,而老一代农民工中有10.9%的人选择忍气吞声;82.3%的新生代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有口头或书面协议,而老一代农民工中与单位签订合同的比例仅占46.9%,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比上一代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望,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但现实中二元结构的桎梏,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途径相对狭窄,其政治权利的诉求实际上处于一种“悬空”状态,只有30.4%的农民工所在单位成立了党、团组织;农民工所在单位或社区成立工会的比例只有20.7%,专门代表农民工权益的组织就更少了。由于自身话语权的缺失,致使公共政策及服务很少惠及新生代农民工,从而更导致他们对政治的疏离,进一步弱化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可获得的社会资源单薄,社会救助力度相对较弱

1.整体工资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劳动保护

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城市中最艰苦和最危险的工作,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往往又缺乏相应的劳动保护。中华全国总工会近期所做的一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收入偏低,平均月收入为1 747.87元,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 046.61元)的57.4%,同时也比传统农民工低167.27元。[1]在对374名新生代农民工样本的调查中,月薪在1 000元~2 000之间的占62.7%,在2 000元~3 000元之间的占21.4%,在1 000元以下或3 000元以上的比例均不超过9%;在374名新生代农民工样本中,在扣除必要开支后,剩余工资全部寄回家的比例为47.3%, 用于租住房比例占33.5%,手机话费占34.9%,网络使用支出占26.7%,穿衣占26.3%;在工作过程中,40.4%的人遭遇到同工不同酬的待遇,36.5%的人表示劳动强度太大造成体力透支,18.5%的人有过被克扣拖欠工资的遭遇,有4.1%的人有过被打骂人身攻击的经历,26.8%的人表示工作环境恶劣无任何劳动保护,53.3%的人存在加班不发加班费的现象,7.9%的人表示在择业过程中,由于用人单位对年龄、性别的限制而遭拒绝;在遇到急难问题时,他们的主要求助渠道是家人、亲戚、同事,仅有17.2%的人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救助。

2.随同子女入学难,留守儿童问题多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的增长,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将步入育龄阶段,与此相伴,越来越凸显出的女子教育问题,也势必会成为他们在务工地就业、生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和紧迫问题。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农村流动人口中,70.2%的子女随同父母流动,只有29.8%留守农村。[5]然而,农民工的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仍相当突出,据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北京63%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小学就读,上海为49%,广州仅为34.6%;而学龄儿童中未上学的比例,北京为3.81%,上海为3.56%,广州高达7.19%;农民工子女半数以上都有转学经历,转学在3次及3次以上的比例中,大城市最高,中等城市最少。一些城市公办学校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行为,而大城市最突出。不仅如此,与入学难相伴的又一难题还有农民工子女的安全教育问题,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受保护对象,如何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安全教育力度,使其免受意外伤害,更是新老两代农民工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另外留守子女的教育仍然是让很多农民工感到棘手的问题。调查中46.6%的农民工表示留守子女的教育出现了诸如成绩下降、爱打架、自卑、心理孤僻等问题,子女教育的问题已经让自己不能安心在城里务工。

(三)农民工市场需求旺盛,用工结构出现变化

1.农民工市场需求旺盛,部分行业出现“用工荒”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建筑、餐饮、服务行业急需人才,农民工市场呈现需求旺盛势头,大批农民工赶赴城市二、三产业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导致沿海部分行业出现“用工荒”。那些不注重产业升级而仅仅依靠低工资摄取利润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一些不注重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企业,在短期内仍将面临用工难题。据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对节后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分析,家具、制鞋、制衣等工资水平偏低的行业仍是目前广东最缺工人的行业。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河南省社会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其中农村部分比上年增长3倍多,今后乡镇企业就业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2.用工结构出现调整,技术型人才需求紧俏

受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农民工的用工结构呈动态变化,一方面,农民工需求呈现季节性短缺,比如夏秋两季、春节均是农民工短缺的季节,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行业低端生产工人的需求量将逐步趋缓,而中高端的技术人才需求将会继续增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0用工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技能行业、高劳动强度行业和服务业对农民工的需求较大,但是多数企业近1/3岗位要求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其中,要求具备初级工水平的岗位占25%,要求达到中级工及以上水平的占7%。49%的企业要求初中文化程度以上;而样本数据显示,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为80%,而传统农民工仅占不到四成,这说明,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显著提高,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但是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趋势来看,要想保证稳定的就业,技能的不断提升是前提。

(四)新生代农民工得到公共政策与服务辐射面小,社会保障水平低

1.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社会保险水平有待逐步提高

据调查样本数据显示,10.8%的人在生病时,选择拖延不管死扛硬撑,21%的人会去药店随便买点药治疗,9.5%的人会去社区医院诊治,19.7%的人选择相对比较便宜的小诊所治疗,13.2%的选择回老家治疗,选择到正规医院治疗的农民工只有30.6%,而且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单位只垫付很小一部分。在调查中,“因病致贫”的农民工占35.6%,若自己或家人不幸患上重病,79.9%的农民工表示无力救治。虽然有87.6%的农民工参加了“新农合”,36.5%的农民工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但清楚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的仅有23.2%,另有45.6%的人对医疗保险报销制度不清楚。调查中,56.6%的人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其中,64.5%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的赔偿不满意 ,只有7.1%的农民工加入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另外,92.9%的人因为没有城镇居民的身份,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的权利和待遇;只有13.7%的女性农民工有单位购买的生育保险,而绝大多数女性农民工在怀孕之后“被辞职”,产假之后,自主重新就业。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只有30.6%,在养老的选择上,40.6%的人主要依靠子女,20.1%的人靠储蓄,不到2%的人可以靠退休金生活,3.4%的人选择进社会养老机构,还有16.7%的农民工将来要面临老无所依的困境。

2.大部分人依然被排斥在公务服务之外,政策扶持力度有待提高

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二、三产业,和城里人存在职业种类的差别,大多数农民工生活在郊区或城乡结合部,居住环境相对艰苦,采光、通风以及卫生条件差,文体设施较少,日常生活也往往被排斥在城市之外。如调查显示,45%的农民工住在距离市区较远的工地,36.6%的农民工与人合伙租房住,18.4%的人由单位提供住宿,只有5.4%的农民工自己买房居住。同时,仅有13.6%的农民工参与过社区选举活动。在工作寻找支持方面,通过家乡政府部门组织劳动力输出实现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仅占3.9%,26.2%的农民工通过劳动培训机构推荐,但绝大部分农民工主要靠自己或亲友实现转移就业;在公共服务政策的扶持方面,47.7%的农民工希望政府在帮助再就业或提供职业培训方面提供支持,66.1%的人希望获得社会保障和改善居住环境,38.3%的人渴望改善社会处境,提高社会地位。这说明,政府对农民工就业服务还远远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农民工的系统培训工程

国办[2010]11号文件明确指出,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合就业需要的技能。要实现这个目标,一套统筹规划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管理体系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按照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统筹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力度和节奏。各省市要根据不同农民工群体的需求,确定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方式,逐级构建起一套在政府指导下,以县、乡、村培训基地为点,依托企业培训为线,以校企联合职业培训为面的农民工培训网络体系,并针对农民工大多流向二、三产业,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农民工培训;通过培育地方劳务输出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的档次和水平,比如遂平县的家政服务。

(二)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解除新生代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当前最迫切的就是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必要的社会救助制度。根据农民工最紧迫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加快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行业、煤炭采掘等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督促并指导各地用人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各地区要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通过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来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保证农民工和其他职工同工同酬;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并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加大对农民工的就业扶持力度,如包括信息与工作寻找、职业培训、税收优惠、资金扶持政策等,最大限度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各部门要强化农民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司法保障工作,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三)体现社会人文关怀,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主人翁意识

经济上的独立只是一方面,心理上的融合才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大目标。但是,由于深受封建等级社会轻民思想的影响,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桎梏,历史文化根源造成的城乡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差异,导致城里人歧视农民工,将农民工列为“二等公民”。由于经济、社会地位的劣势引起的自卑心理,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自信与自卑同时存在的矛盾心理,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对城市的认同,并找不到归属感。针对这种现状,政府作为推进者,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一方面,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障和救助能力,与此同时,更要体现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帮助农民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另一方面,政府应从舆论上营造一个关心、爱护、尊重农民工的和谐氛围,通过大力宣传,体现出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以尊重、友好的态度欢迎、鼓励农民工逐步适应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总工会.全总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EB/OL].中国新闻网,2010-06-21.

[2]Mc Quaid R W, Lindsay C. 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 transcending the orthodoxies of supply and de-mand[J].Urban Studies,2005,(2):56-58.

[3]Brown P Hesketh , A&W illiams S. Employability in a Knowledge-driven Economy[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003,(16):107-126.

[4]Ronald W,McQuaid, Colin Lindsay.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J].Urban Studies,2005,42(2):197-219.

[5]李伯华,宋月萍,等.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基于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J].人口研究,2010,(1):34-37.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进退有据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