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的“围城”

2011-02-20 03:36孔祥凤
中学语文 2011年6期
关键词:围城篇文章诗词

孔祥凤

一、学生很少去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在进行语文阅读时,学生最容易走的一个误区,就是从来都不去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这是一个致命的误区,因为一个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会造成不同的创作特色,我们了解了作者,便可了解其文章的主要内容、风格。比如我们在鉴赏李煜的《虞美人》时,我们就必须去了解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世称李后主。他聪明伶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写诗作词,信手拈来,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尤其以诗词闻名于世。李后主作为一个末代皇帝,亡国之君,他的诗词与其他人的诗词在取材方面有着天壤之别。就《虞美人》来说,此词大约作于李后主归宋后的第三年。李后主以形象的比喻,诘问的口吻,悲愤的情怀,激宕的格调,放笔悲号,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李后主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中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真乃千古绝唱。如果我们不知道李后主当时的惨状和生活经历,那我们只知道他愁,他很愁!!!那他为什么而愁呢?他有思念,很思念!!!可他又在思念什么呢?所以说,我们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得先读作者,先读写作的背景。

二、为了节约时间,走马观花式地阅读

这一点,最主要是出现在应试的时候。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阅读学习更是这样,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感觉还好,而一到了考试就拿不到高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就要求自己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阅读多少文章!说实话,我很能理解作为学生时间的宝贵,也更能理解考试的时间紧迫。可是,万物都要讲究一个量力而行,这阅读是要遵循学习的规律来安排读书的进度,不可一味求快。“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朱熹的话是说要依照自己的主观能力去规定读书的进程。阅读内容的难易、速度的快慢和数量的多少要量力而行,最忌讳的就是急于求成。

三、忽视艺术手法,抓不住文章中心

很多学生在拿到一篇课文时,脑海中的第一想法是尽可能看完,所以他就会一字一句毫无针对性地把文章阅读完毕。可当自己看到作业题目是,发现自己连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的主旨等等什么都没看出来。这样时间花了,却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得不偿失!其实我们在拿到文字之前就要想好我要在这篇文章中看出什么,边看边思考,这篇课文是直接抒情还是借景抒情或是托物言志;表现手法是衬托还是联想或是象征;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还是借代、夸张。例如我们在读到徐志摩《再别康桥》一文时,我们就必须由“轻轻的我走了”联想到作者心中现实与天堂的距离,理想与黑暗的反差。当我们读到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就必须把海子美的诗句,个人的感伤上升到人类的关怀,愿每个人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却把自己拒绝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堂之外。

四、缺乏课外阅读量,没有知识的积累

我曾对学生做了一个调查。竟然大部分人四大名著一本未读!作为一个高中生,竟然还有没听过《格言》、《青年文摘》、《意林》等杂志的!阅读能力的体现说到底就是你阅读量的积累,适当的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对文章的感知能力。感知力上去了,阅读的能力也就上去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但应注意的是,我们老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好文章,在这方面,我刚刚说的那些优秀的杂志可以去看看。同时还要重视名著的阅读。品读名著有着阅读杂志所不能替代的东西,它可以给你们以文化的了解,历史的清悟,以及人物的洞察和思想,最主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与文学底蕴,这正是阅读的最高要求。

总之就阅读而言,仅凭教材中的几十篇课文和老师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语文学习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引领学生课内外结合,阅读大量的文章,感悟语言规律,培养语感,形成丰厚全面的语言素养。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就必须跳出阅读的“围城”,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使语文阅读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围城篇文章诗词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听李健吾谈《围城》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围城”内外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诗词之页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