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分析

2011-03-09 02:31孙世祯
当代医学 2011年17期
关键词:乳头肌室间隔心肌病

孙世祯

缺血性心肌病 (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 是由于冠状动脉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某些临床状态组成的综合征,以心脏扩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其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DCM]有很多相似之处,常易混淆,本文就此进行对比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选用2004年5月~2009年8月心肌梗死154例,冠心病心衰30例,凡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考虑诊断ICM:①有明显冠状动脉疾病证据(心绞痛,心肌梗死,冠脉造影阳性):②明显心脏扩大及室壁节段性运动减弱:③顽固性心衰。符合此诊断标准的92例与按WHO关于心肌病的定义和分型诊断为DCM137例进行比较。

1.2 资料分析 符合ICM诊断标准的92例,按Dash(1) 将ICM分为5个类型:Ⅰ型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肌病综合征52例(56.5%);Ⅱ型左室室壁膨胀瘤3例(3.26%);Ⅲ型室间隔破裂1例(0.92%);Ⅳ型孤立性二尖瓣返流6例(6.52%);Ⅴ型可逆性缺血引起的发作性心衰30例(32.61%)。

1.3 可比性 将92例ICM作为A组,137例DCM作为B组;比较情况见表1。

表1 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比较

2 结果

本文从ICM分型中可见Ⅰ型、Ⅴ型所占比例较大。心脏扩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ST-T改变、病理性Q波二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室壁运动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A组伴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51岁以上82例(89.13%)、高血压64例(69.57%)、高脂血症65例(69.58%)、糖尿病18例(19.5%)。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腔扩大B组高于A组;A组室壁运动呈节段性减弱52例(56.5%)、B组呈弥漫性、普遍减弱63例(45.9%)。

3 讨论

3.1 缺血性心肌病发病机理与ICM的发病与冠心病病史有关。多枝冠脉病变、多发性、多部位心肌梗死及梗塞后存在长期反复的、短暂性的心肌缺血发作,影响心肌复极过程;干扰正常心肌功能、生化过程和超微结构。多部位梗塞和梗塞部位心肌坏死及纤维化、硬化,使左室壁的厚薄交错不均匀,多区域运动失常,左室收缩功能严重降低,射血分数明显减少(<30%~40%),心腔逐渐扩大。梗塞后一系列病变累及前、后乳头肌,使乳头肌功能障碍,导致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若乳头肌梗塞将引起乳头肌顶端破裂而出现孤立性二尖瓣反流。如反复心肌缺血或长期持久,则出现心肌坏死。该区域为无收缩力的瘢痕,心肌僵硬,心肌收缩力的丧失直接影响心脏排血功能,而梗塞后坏死区表面的增加,即梗塞区得伸展,使心室异常收缩运动的范围加大,更加重收缩功能的降低,同时也引起心室结构重建,导致舒张压升高,舒张功能下降肌左室扩张。心室结构与功能是紧密相关的,其变化可以是互为因果或为先后的,心肌梗死后心室结构改变是估计功能变化、预示心脏功能预后的实用而简单的指标。心肌梗死 后早期表现心室扩大者其心功能预后不良。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加上间歇发作的心肌缺血,可造成慢性进行性心肌损害,最后导致心功能恶化和心脏扩大,形成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3.2 ICM与DCM的鉴别 通过本文的比较,发病年龄后者年轻、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心脏扩大则更加显著,而ST-T改变71例(54.6%)、病理性Q波8例(6.1%)明显低于ICM86例(93.5%)、92例(100%),二者差异显著(P<0.01)。DCM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改变是—大(心室腔明显扩大)、二小(二尖瓣与扩大的心室腔相比相对较小)、三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多变薄)、四弱(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减弱)。上述改变有利于二种心肌病的鉴别。

猜你喜欢
乳头肌室间隔心肌病
右心室乳头肌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成功救治1例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乳头肌功能
左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超声心动图诊断乳头肌肥厚型心肌病1例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辨治体会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