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钛谷”?

2011-03-14 03:01刘洋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11年1期
关键词:宝鸡西北高新区

刘洋

地方政府力挺民营企业,仍然没有改变大型企业主导地区产业格局。

盛利把宝鸡钛业协会(下称宝鸡钛协)编辑出版的《钛业市场信息》狠狠地摔在办公桌上,在对民营钛业企业老板进行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导无果后,这位宝鸡钛协秘书长又一次选择了对自己爆发。

这已经不是盛利第一次发火,三年前他就因民营钛企老板对产业预警的熟视无睹发过一次火,那次是因为部分民营钛企在他提出产能过剩的预警后仍疯狂上马熔炼炉,而这次则是因为多次警告低端市场风险后,部分民营钛企仍然疯狂扩张低端产能。

民营钛企的一系列“不争气”行为让本来想提升其产业地位的宝鸡高新区颇为不爽,而在宝鸡打造“钛谷”的过程中,谁将最终主导“钛谷”产业发展又变得扑朔迷离。

乱象民企

没有宝鸡钛业集团(下称宝钛)就没有宝鸡的钛产业,这在业界已成共识,没有宝钛就没有目前的400家民营钛企,这从宝鸡民营钛企走过的踏中清晰可见。

据记者了解,最初宝鸡所有民营钛企都是宝钛的义务宣传员,都是拿着宝钛的产品倒个手去卖。刚开始的民营钛企老板几乎都是背个包到外地去推销宝钛的产品,这也为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

上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时,由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钛材料生产国,所以好多钛材料就通过走私渠道来到我国。宝鸡民营钛企老板纷纷涌向边境口岸。由于当时这些走私钛材的价格很便宜,每公斤只有10元,而当时国内钛材价格已经达到每公斤80元。这又让这些老板们狠狠地赚了一笔。

民营钛企雏形的出现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当时因为收过来的材料不符合国内需求规格而无法直接出手,这些民营钛企的老板就购买了一些小轧机等简易加工设备,生产了一些表壳、眼镜架、高尔夫球杆头等简单的产品卖到广州。

民营钛企的高速发展时期是在2000年左右。我国重化工迅猛发展以及医疗器械产业迅速崛起刺激了钛材的需求。在宝钛没有明确实施军民结合道路时,民营钛企规模迅速膨胀,直至当前的400多家企业、6000多员工、60多亿产值,其产值在宝鸡钛产业总产值中独占43%。这在宝鸡的钛产业版图上,几乎与宝钛平分秋色。

虽然民营钛企规模迅速膨胀,但由于缺少合理的产业规划,这种规模扩张产生的产业乱象也逐渐显露出来。

“民营钛企规模的无序扩张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造成钛材料的价格混乱。”盛利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指出,在钛材料市场上,有的公司的产品一公斤卖90元,也有公司的产品一公斤卖160元甚至更多,卖的便宜的几乎都是民营钛企,他们背离了产品的市值。

“民营钛企的产品低廉究其原因就是它们根本没有标准的概念。”盛利对记者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民营企业的产品在包装上还像集贸市场上卖东西一样,有很多产品只是用麻袋片一包,用铁丝一捆,就像捆大葱一样,这样的东西怎么能卖上好价钱!你在包装上多花10元钱,对你产品的销售价格以及品牌效应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这点民营企业根本就不懂。”

盛利向记者表示,2005年在宝鸡市工业部门主导下成立的宝鸡钛协就是要对民营钛企进行这些方面的引导。

对于民营钛企而言,标准的缺失不仅仅体现在包装上,由于缺少适合标准的产品检测手段,他们生产的钛产品经常受到顾客的冷遇。

“以前有个德国采购商,每年要在我国采购两亿多元的钛材,我带着他到宝鸡民营钛企去看,而他在看过我们的企业后表示没有办法在宝鸡采购那么多,理由就是这些民营钛企的产品没有一个合格的检测手段。两亿多元的单子最终只成交了1000万元。”盛利说。

据盛利介绍,当时建一个产品检測平台需要6万元,根据德国采购商需要采购的主要产品至少要建4个检测平台。在这种情况下,盛利开始做这些民营钛企的工作。希望它们能投资建设这些产品检测平台。但就在2006年钛产品价格行情向好的情况下,民营钛企仍然不愿投入这区区的24万元。

如果说因为24万元而损失近亿元的订单是因为民营钛企太小气所致,那么在2007年疯狂上马熔炼炉而导致的近亿元资产浪费,则让我们看到了民营钛企的盲目与无序。

2007年,有色金属行隋大涨,宝钛接到了大量的钛材料产品订单,这些订单的产品数量已经大大超出了当时宝钛的冶炼产能。一家民营钛企看到了商机,就投资300万上了一套10吨熔炼炉设备用来分享宝钛做不完的订单,而这一行动引发了民营钛企扩张产能的大潮。仅仅一年时间,宝鸡民营钛企就先后上马100多台熔炼炉。

与此同时,宝钛也在上马大型熔炼炉,在宝钛的产能可以达到订单需求以后,订单不再外流,民营钛企迅速上马的产能大量停产搁置。

“在民营钛企大规模上熔炼炉的初期,我们协会就在《钛业市场信息》中明确预警熔炼产能会过剩,我们也专门给民营钛企的老板们开会警告他们不要盲目上熔炼炉,但他们根本就不理会。”盛利说。

尴尬的定位

如果说民营钛企乱象的表面原因是缺少对市场时把握能力,那么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应该归于其本身的尴尬定位。

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周围有很多同业的小企业存在,这在我国的产业格局中已经不是个案。这些小企业的定位就是要吃这个大企业的边角合同,但一旦大企业遭遇到某种程度的危机时,它就会收缩外流的订单,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企业而言,边角合同的回归可以减少其自身的损失。但对于这些依附于大企业的小企业而言,失去大企业的边角合同就意味着即将面临死亡。

2009年初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产业经济影响最剧烈的时期,记者曾经采访过宝钛的宣传部长贾田,当间及宝钛如何度过危机时,他就明确表示,宝钛要回收边角合同,并通过低价的方式将这些合同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他的眼里,宝钛只要一将合同延伸,就必能把民营钛企的市场全部占领。

“这一点正是我最担心的。”盛利坦言他每天都在思考宝鸡民营钛企的未来。“可以说我们宝鸡的民营钛企既没资金能力又没生产能力。我们这些民营企业还是在吃宝钛剩下的边角合同,我们这些企业你让它做50公斤产品、100公斤产品,它还可以做,但你让它做1吨、10吨,它就做不了了。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如果大企业在合同上稍微一延伸,我们这些民营企业就会出现生存危机。”

在盛利看来,要摆脱这种受制于大企业的唯一方法就是寻求跨行业的道路。“前几日,在一家做钛丝的企业走访时,我就和他说你别做钛丝了,因为钛丝出现过剩的迹象了。你去做自行车辐条,自行车辐条现在没多少企业做,你只要在产品的弹性、延展性上增加一点,就可以做。”盛利说。

盛利同时指出,如果民营钛企做

自行车辐条、家装的毛巾架等产品,由于他们本身对要进入的行业不太熟悉,风险可能更大,所以宝鸡钛协正计划先引进一些其他行业的企业进入到钛产业中,然后让民营钛企再进入到这些行业,这样可以降低民营钛企跨行业经营的风险。

宝钛围城

宝鸡,素有“中国钛城”之称,提出“钛城”概念的正是宝钛,而这从宝鸡高新区打造“钛谷”概念看来,似乎有“圈地为王”的嫌疑。

“‘钛城给人的感觉就是四四方方有城墙一样,而‘钛谷则是投有边际的。同样‘钛城只是宝钛一家,‘钛谷就把政府、协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都装在其中了。”宝鸡高新区徊关人士对记者说。

“企业更多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考虑问題的,政府不能用一个大概念把我们圈在里面,然后让我们破了自己的城,在你的大概念下进行共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宝钛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我们宝鸡高新区打造‘钛谷,就是要围绕一个大企业做一个大产业,而这个大企业就是宝钛。在这个大产业中,宝钛充其量就是起个龙头的作用,承担的只是引领产业的作用。如果说宝钛在成为中国钛产业龙头企业的同时还培育着40。多个民营小兄弟,你说多光荣。宝钛原来提出的‘钛城的概念,现在是‘钛谷了。你说贡献大不大。”一直负责“钛谷”项目的宝鸡高新区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毕新堂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如此评价宝钛在“钛谷”中的作用。

据记者调查,正因为大多民营钛企的老板是从宝钛出来的,所以宝钛与这些民营钛企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同时,原大型央企的身份也让宝钛和处处为民营钛企说话的宝鸡高新区互不买账。

“宝钛以为它的高级技术人才愿意在它那里待着,那是因为这些人还能为外面4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在宝钛千工作的同时,这些人还可以在外面企业里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也就等于这400多家民营企业在为宝钛养活这些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宝钛在生产某种产品时觉得用自己大炉子熔炼成本太高的话,马上就可以协调到外面,用民营钛企的小炉子熔炼,而且这些民营钛企的生产设备大多都是从宝钛引进的,这方面也绐宝钛带来相当多的收入。宝钛今年收入100亿,但除去一些关联交易,它在本地的收入也就三四十个亿,而民营钛企总体收入也有四五十个亿,况且民营钛企的收入没有一点虛假,都是真实的。民营钛企和宝钛在对宝鸡钛产业产值贡献方面是一对一平等的。”毕新堂认为宝钛也应该看到民营钛企存在对其发展的有利方面。

在毕新堂看来,“钛谷”至少可以形成三个平衡:一是市场平衡,这一点国内其他地方不具备。二是资本平衡,就是国有溜本和民营资本是基本平衡的,国有资本是定力,民营资本是活力。三是产出平衡,宝钛产量是这么多,它是占领高端,而民营企业产量也是这么多,它是占低端。民营钛企应该和宝钛一样享有市场的话语权、价格权和材料采购权。

而在记者看来,代表政府的宝鸡高新区在阐述“钛谷”对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时,一直都在偏重于提高民营钛企的地位,这或许是在对宝钛歧视民营钛企的行为表示不满亦或是表达政府对于民营钛企在产业中地位的偏向。

谁的“钛谷”?

宝鸡高新区给“钛谷”成员组成的定义是:宝鸡市人民政府+宝钛+400多家民营企业+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下称西北院)+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这其中,宝鸡市政府作为行政部门将承担的更多的是对”钛谷”组织规划以及行政管理的职责,高等院校将承担科研的责任,而对于有经营实体的宝钛、民营钛企和西北院而言,谁将主导“钛谷”的产业发展成为最大的疑问。

很显然,不属于宝鸡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西北院成为了宝钛和民营钛企共同的“敌人”。

据记者了解,宝钛和西北院的矛盾由来已久。在上世纪90年代初,西北院是和宝钛在一起的,属于厂院合一。后来西北院独立出来迁址至西安。西北院独立的同时把宝钛的相关技术人才一同带走,显然这对宝钛的科技力量影响非常大。这也成为宝钛与西北院结怨的原点。

“西北院的院长周廉院士原来就是宝钛的总工程师,如果当初西北院不与宝钛分开,周廉也不可能成为院士,在我国企业的科研院所中是从来没有出过院士的。”毕新堂向记者道出了当初西北院与宝钛分道扬镳的原因。

据记者了解,从陕西省的层面工看,西北院是由陕西省科技厅主管,宝钛原来是由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管,下放后归陕西省国资委主管,两个单位不隶属同一个部门。这样就导致在向科技厅报项目的时候,宝钛的项目很难获批,科技厅会更多地照顾自己的下属企业西北院,这样就使怨恨愈来愈深。

“西北院这几年在弄啥?说是研究超导。但还没有产业化。宝钛现在能生产140多个种类的钛产品,西北院只能生产4、5个品种,西北院是有需求才生产,而在市场方面宝钛优势明显,所以它应对市场研发的产品种类也就多。前段时间我曾给全国人大副主任建议,过去国家实行厂院合一为我国钛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很好的机制,而在分开后,宝钛也在研发、西北院也在做产业化,造成了很大的重复,如果台在一起,西北院做研发,宝钛做产业化,各千各的,才能形成更好的台力。”毕新堂显然也对西北院当年的“背叛”颇为不满。

在他看来,西北院下放实行产业化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现在西北院自己搞股份公司要上市,为了自己挣钱。西北院一年的产值是25亿元,宝钛一年的产值是150多亿元。但如果西北院为宝钛做研发,宝钛运用成熟的产业化运作,西北院的价值绝非仅仅25亿元,它的价值也能超过100亿元,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宝钛自身产生的价值,这样两家台起来的价值就远远大于现在的175亿元。”毕新堂说。

据记者了解,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的“宝鸡高新区新材料基地”就把西北院和宝钛都装到“基地”的盘子里。现在它们要向发改委报项目,都要先报到宝鸡高新区。在互通情报方面,国家以及陕西省的各项政策宝鸡高新区也都要向这两家单位同时下发。用毕新堂的话说,大“基地”的模式就是要让这两家单位知道,如果它们向省里反映自己的问题都是跨不过“基地”这个槛的。

“前段时间我们‘钛谷搞产业链上游研究以及做“十二五”规划时,西北院和宝钛都把材料报到我们这里,我们发现它们在项目规划上有好多都是重复的,正是因为宝钛在产业化方面优势非常明显,所以西北院的一些规划项目就被撤掉了。西北院上报的一个产业化项目的生产规模是1000吨,宝钛同样的项目生产规模是10000吨。而如果西北院要做宝钛那种规模,就面临着很大的资金瓶颈。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毕新堂对记者说。

虽然在“基地”的概念中宝钛已经和西北院结合在一起,但由于矛盾已经很深,所以宝钛正在申请建一个研究院,这个研究院要有副厅级待遇。据记者了解,该事项陕西省方面已经原则性同意。“要先有个‘庙,没有这个‘庙,院士来不了。企业副厅级肯定是不可能的,但研究院可以,搭台子就是要高,宝钛就是要和西北院一样广纳人才。”毕新堂说。

如果宝钛自己的研究院真的建立起来。西北院被踢出“钛谷”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而在与民营钛企的较量中,显然,宝钛仍处于强势的地位。

看来“钛谷”未来仍掌握在宝钛的手中,但争斗仍在继续。也许在宝鸡高新区新材料基地申报第二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没有获批的原因中,除了产业规模不够大以外,这种混乱的产业争斗局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宝鸡西北高新区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缠海鞭杆—西北棍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
宝鸡发布城市新形象整体建构与传播行动方案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s Suicide
赞美夕阳红
秦腔里的宝鸡人最大的特色是“没有特色
狭路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