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文博先生对无意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贡献

2011-03-15 03:30高申春王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

高申春 王东

摘要:本文既在专题水平上探讨车文博教授关于无意识心理学思想的系统论述,并尝试揭示其理论意义,又希望通过这个专题研究,揭示车文博教授“文以载道”的学术人格和治学理念,从而为我们学习、领会、研究车文博教授博大精深的心理学思想提供一个方法论的范型。

关键词:车文博;无意识心理学;元心理学理论;思想贡献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1001-4608(2011)01-0112-05收稿日期:2010-09-10

作者简介:高申春,博士,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东,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生130012

一、引言

如所周知,车文博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仅从心理学方面来说,他在理论心理学及心理学史研究中的建树足令世人叹服,并已构成当代中国学术发展史中须仰视的学者之一,为我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

车文博教授的建树和贡献,决不仅仅表现在他一生出版的等身的著作作为看得见的“科研成果”,更主要地还在于这些成果作为文字背后的、赋予这些文字以生命的治学精神和学术理念。恰如国内有学者恰当而准确地通过联想他的名字、将他的学术人格总结为“文以载道、博大精深”那样,对车文博教授来说,有形的文字无非是传达思想的工具,无形的思想才是学者生命的根本。无论是关于他的专题研究成果,还是关于他一生的学术成就作为整体,都必须以他的学术人格的上述特质为背景,才能理解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部学术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并得以进入他的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例如,他关于心理学史的“三史”研究进程,即从学科史到思想史、再到比较思想史的递进,就是试图将心理学推进到“类心理学”的高度,如果不从类心理学的高度出发,就很难把握他的“三史”研究进程所实现的思想的质的跃迁;而他对心理学史的终身的研究热情,取决于他的这样一个总的学术理念,即心理学史乃是“现实地承载着心理学学科统一性的学术部门”,所以,他关于心理学史的专门研究,实质上是以他关于心理学作为统一整体的科学关照为背景的,从而体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博大胸怀,而且,也只有从这个大背景出发,才能完整地理解他关于心理学史的具体研究结论的全部意义和价值。

二、车文博先生关于无意识

心理学思想的系统论述

关于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车文博教授诚然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突破口的。但我们必须区分他关于无意识思想的两个层次,一是在精神分析范围内开展的无意识研究,这种研究工作是为精神分析作为整体的研究服务的,并构成他的精神分析研究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就无意识本身作为一个心理学主题的研究,这种研究工作就不局限于精神分析,而属于心理学的元理论范畴,正是通过这种意义上的无意识研究,他才能够作为弗洛伊德主义研究专家而超越了弗洛伊德主义本身。同时,也必须指出,他关于无意识的这两个层次的思想又具有密切的本质联系,否则,就难以把握他的无意识心理学思想的统一性。

车文博教授关于无意识心理学思想的系统论述,包括以下几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1关于无意识的基本界定

在定义的水平上,车文博教授指出,“无意识就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所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对客体不自觉认识和内部体验的统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车文博教授在论述中辩证地反复强调,无意识是指“在具有较为发达意识的情况下人所具有的一种心理活动”。

根据这个定义及车文博教授关于这个定义的论述,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之间具有逻辑的内在关联性,它们作为整体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统一性,是车文博教授无意识心理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们学习和领会车文博教授无意识心理学思想的基础。第一,必须在与意识的关系中把握无意识的本质。事实上,无意识不是一个与意识相隔绝的独立精神实体,而是与意识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共同构成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体,其中,意识“以无意识的存在为前提、基础和条件”,而无意识则“以意识为主导”、并受到意识的“制约”。这个论述又是以车文博教授关于“主体是自然演化到社会的最高产物”的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学思想为背景的。因此,车文博教授洞察到,如果不弄清无意识的本质,“不但难以正确解决无意识本身的理论问题,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对意识的正确理解和真正建立科学心理学的体系问题。”第二,无意识与意识一样,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虽然是两种不同层次的存在方式。只有以这个认识为出发点,才既能在无意识问题上澄清诸如无机反映说、动物心理说、生理活动说、本能冲动说、自动结构说等糊涂观念,又能揭示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无(潜)意识”观念的神秘性质。第三,车文博教授关于无意识的这个界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和决定论原则为基础的,换句话说,是车文博教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运用于心理学研究的科学产物,因而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无意识问题具有世界观的指导意义。

2对无意识的思想轨迹和历史逻辑的揭示

如前所述,必须在与意识的关系中才能把握无意识及其思想的本质。如果将无意识从与意识的关系中剥离出来加以考察,那只能看到无意识思想的表面现象,并得到关于无意识思想的一幅残缺不全的历史画卷,而不能在完整的意义上揭示无意识思想历史发展的轨迹与逻辑。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车文博教授是在“对意识与无意识历史的考察”的标题下展开论证,并因而才能全面而系统地揭示无意识的思想轨迹与历史逻辑,这既是他上述关于无意识的基本界定作为元心理学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他关于无意识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举。惟其如此,他才能在时间的维度上将无意识(及意识)的思想史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又能挖掘出不同历史时期更加丰富的无意识思想内容。我们可以在与局限于传统精神分析范围内的无意识思想史研究及其产物的比较中,更加深切地体会车文博教授的这一方法论突破的学术意义。在传统的精神分析研究中,一般将无意识思想史追溯到德国哲学心理学家莱布尼茨,并按照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费希纳的冰山隐喻-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这个线索来把握无意识思想史,这样一幅历史画面既单薄、且抽象,而不如车文博教授所揭示出的无意识思想史那么丰富而生动。

3关于无意识的分类思想

首先必须明确,恰如人的意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存在一样,车文博教授明确指出,人的无意识也是一个多水平、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存在。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或维度对无意识进行分类。车文博教授为我们提供了四种不同的分类方案,第一种是根据无意识的内容进行分类,包括:(1)觉醒状态时阈限下的思想、行为,如各种未被意识到的阈外心理活动(如无意感知、无

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非口语思维、无意注意、无意体验、无意意向等),和某些意识行动经多次重复而转化为自动化的习惯行为;(2)催眠、睡眠状态时没有意识到的心理现象,如梦中行为、催眠活动等;(3)病态或特殊精神状态时没有意识到的心理现象,如妄为、妄想、幻觉、呓语等。

第二种分类方案是车文博教授前述发生学思想的自然引申,即可以分为低级无意识和高级无意识。其中,低级无意识既包括种系发生意义上原始人类所具有的类似于动物心理的那种无意识心理,也包括个体发生意义上幼儿在接受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之前的心理活动。所谓高级无意识,就是指“狭义而言”的无意识,是无意识的主要含义,指类似于车文博教授在下述例证中所说明的那种广泛的无意识存在:“象棋手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并不去逐一思考棋步的一切可能的走法,而是在某一个看来对他最好的走法上采取决定,虽然他不是经常能讲清为什么他要这样走。””

第三种分类方案是车文博教授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对精神分析无(潜)意识观念的进一步阐释,即关于描述无意识和动力无意识的划分,认为在精神分析中“有两种潜意识:一种属于描述意义上的潜意识,即前意识;另一种属于动力学意义上的潜意识,即弗洛伊德所特指的潜意识。””其中,描述无意识是无意识的表层,可以上升到意识之中,它只具有描述性,属于心理的一种基本性质;而动力无意识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永远不可能上升到意识的层面,它除了具有描述性之外,更具有动力性,是心理的一种功能。

第四种分类方案也可以看做是车文博教授对精神分析研究的一项特殊贡献,即按照精神分析历史发展的线索将无意识分为弗洛伊德意义上的个体无(潜)意识、荣格意义上的集体无(潜)意识、弗洛姆意义上的社会无(潜)意识,他并将精神分析背景中无(潜)意识概念的这个发展过程,高度凝练地概括为“潜意识理论”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从而揭示了精神分析运动的内在线索和历史逻辑。

4无意识的功能或作用

在精神分析及与精神分析有关的心理学史中,关于无意识的功能或作用,存在着两种极端的、且相互对立的看法。一种是精神分析学家及肯定精神分析的人所持有的“万能论”,认为无意识主宰着人的整个灵魂,决定着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另一种是反对精神分析的人所持有的“无能论”,认为无意识根本不存在,或虽然承认它的存在但却否定它的作用。车文博教授以他自己关于无意识问题的深刻的理论思考为基础,既在否定的意义上批判地指出,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谬误,同时又在肯定的意义上用大量的科学事实和实践经验令人信服地论述了无意识的功能或作用。他指出,无意识活动不仅对心理的发展是有意义的,而且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有作用的:首先,无意识是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其次,无意识活动也是促使人们有效地进行学习、治疗疾病和创造性工作的一种能力。他的这个论述,既为在理论上开展无意识研究指明了方向,又为在实践上开发并利用无意识活动树立了榜样。

5无意识与意识的相互转换及其条件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再一次体会到车文博教授关于必须在与意识的关系中把握无意识的本质的理论洞察的深刻性。他从以下两个发生学的思路论证了这样的结论,“意识和无意识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两者总是处于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之中”:从心理反映演化的历史看,人的意识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长期发展的过程,其中,动物无意识心理是人有意识心理产生的前提,而人的意识则是动物无意识心理(或意识萌芽状态)发展中的质变和崭新阶段;从个体心理活动的现实看,意识和无意识是对立的统一体,其中,无意识是意识产生的基础和转化的对象,而意识又是无意识发展的结果和最高的调节者。

6辩证唯物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在无意识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精神分析作为西方社会思潮涌人我国时,不仅在学术界、理论界及思想界产生一股强烈的冲击波,而且又以各种形式渗透、蔓延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群体中。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而混乱的局面,车文博教授身为学者、又以思想家的高度和科学家的态度敏锐地指出,“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正确评价和科学批判,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而“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理解无意识的实质,并在这一问题上同弗洛伊德主义划清界限”。提出这样的研究任务,不仅需要学术的眼界,而且需要政治的魄力和理论的自信。不仅如此,他还具体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在无意识问题上的根本区别:第一,无意识不是作为本能冲动的无条件反射锁链,而是同意识相联系着的条件反射现象;第二,无意识不是同外部世界绝缘的精神实体,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第三,无意识不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核心和根本动力,而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必要补充和辅助成分;第四,无意识和意识之间不是互不相容的对抗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

三、车文博先生无意识心理学

思想的理论意义

毫无疑问,车文博教授关于无意识心理学的思考和论述,并没有穷尽无意识心理学的全部问题,这正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工作方向。但是,车文博教授已经完成的工作,无疑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无意识心理学提供了基础;特别是,他在无意识心理学研究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科学地进行无意识研究提供了理论的保障。

1开创了我国无意识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先河

在我国心理学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无意识问题长期处于遭漠视、甚至被否定的地位。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人们惯常的理解方式中,总把无意识当作是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所特有的专门范畴,并因而难以洞察到无意识作为主题本身的元心理学意义。车文博教授常感慨,与其说弗洛伊德解决了有关无意识的心理学问题,不如说他明确地将无意识作为问题提了出来。这个问题足以激发我们理论的创造力,但我们却不能不动脑筋地接受弗洛伊德的观点,而必须要与之划清界限。所以,一方面为了揭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进而把握其实质,另一方面也为了更加完善心理学的科学体系,车文博教授在上个世界80年代初就在《吉林大学学报》、《心理学探新》、《外国心理学》等杂志发表我国第一批关于无意识的专题论文。不仅如此,他终身保持着对无意识问题的研究热情,从而逐步地形成他上述关于无意识心理学思想的系统论述。所以,如果说在我国心理学家中除车文博教授外没有人曾讨论过无意识问题,那当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但在元心理学意义上系统探讨无意识、从而在历史的意义上开创我国无意识心理学理论研究先河的,当属车文博教授无疑。

2丰富了我国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内涵

正如车文博教授在评述康德哲学心理学思想时所敏锐地洞察到的那样,“无意识心理活动不仅是实际存在的,而且是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无意识乃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半个世界”一。所以,无意识与意识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另外“半个世界”共同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整体,正是这个整体构成了心理学的全部领域。然而,无论是在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历史长河中,还是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更加复杂的性质,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学研究中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心理学家们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词、相互否定,并形成意识心理学占绝对主流的基本趋势,由此形成的各种心理学的思想和体系,都只能是半截子心理学,而不是心理学的全部。例如,弗洛伊德曾抱怨“旁的科学”将精神分析所研究的无意识“讥讽为琐屑的,平凡的,不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现象界里的废料”;而他自己则将精神分析的第一个“命题”表述为,“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这个态度用弗洛伊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将意识当作“现象界里的废料”。

从这个历史背景出发,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车文博教授心理学思想的深邃和开阔。他不仅在本体论意义上强调意识与无意识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共同构成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体,而且在认识论意义上具体开展无意识心理学研究,从而形成《意识与无意识》(1987,25万字)、《弗洛伊德主义选辑》(上卷,1988;下卷,1989,共100万字)、《弗洛伊德主义论评》(1992,95万字)、《弗洛伊德文集》(1998;2000;2004,280万字)、《弗洛伊德主义新论》(三卷本,300余万字,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内容。

3奠定了我国无意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如前所述,车文博教授关于无意识的概念界定,既是他自己无意识心理学思想的精髓,他的上述关于无意识心理学思想的系统论述,就是他的这一思想精髓的逻辑展开;也是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运用于心理学研究的科学产物,因而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无意识问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并为我国科学形态的无意识心理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以杨治良教授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家们广泛开展了关于内隐学习、内隐记忆以及内隐社会认知等作为无意识的实证研究。根据杨治良教授的初步统计,截止目前,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及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实证研究中引用车文博教授研究成果的论文40余篇,累计引用次数高达80余次。特别是,杨治良教授作为我国关于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及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权威,通过系统梳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从关于无意识并非本能冲动、无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无意识作为整个心理活动必要补充、无意识与意识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证明了“车文博先生关于无意识的理论研究具有理论的前瞻性和科学的预见性”,更显示了车文博教授关于无意识的元心理学思考为我国无意识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的重大意义。

4指明了我国弗洛伊德主义研究的基本指导方向

在精神分析作为学术运动和思想体系所产生的广泛社会效果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巨大光环中,弗洛伊德作为形而上学家的身影却时隐时现。事实上,任何思想体系都必有一个作为其精髓的内核,是对这个内核的系统展开。因此,若不能揭示出这个内核的实质,便难以透彻地看清这个思想体系的整体。在我国心理学界,车文博教授敏锐地把握到、并在系统的意义上批判性地阐述了精神分析的这个思想内核的实质,这个思想内核就是无意识(或潜意识)的观念。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看到别人的目光难以触及的远处,如20世纪80年代,当精神分析随改革开放的大潮涌人中国时,在“既有流于简单、视为毒品、全盘否定的倾向,个别也有视为香花、盲目崇拜的苗头”的情况下,他能够坚持“两点论”的方法论成为在中国为弗洛伊德“平反”的第一人,他的“两点论”的方法论,决不是在与辩证法相对立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说教,而是以批判的、反思的理性真理为根据。特别是,车文博教授关于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其中包含着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超越了弗洛伊德本人及弗洛伊德主义的思想品质,必将构成全部精神分析研究背景中富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文化遗产,并为我国弗洛伊德主义研究指明了基本的指导方向。

(责任编辑:蒋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