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1-03-31 15:44
茶业通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思南茶园全县

梁 尧

(贵州省思南县茶桑局,思南565100)

思南县位于黔东铜仁地区西部,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北部边缘。受武陵山脉与大娄山山脉的影响,县内形成的主要6条支脉自西、南、东向北延伸收聚昂起,致使东缘及西北高,中南乌江峡谷低。最高处獐子岩,海拔1481m;最低处埋埋鞋溪,海拔350m。整个地势呈现“V”字型轮廊。思南位处乌江流域的中心地带,乌江从西南向东北穿县而过,县境流段78km;另有六池河、石阡河、清渡河、黑滩河、黑鹅溪河、箱子溪河等干流,全属乌江水系。并且东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依红色革命圣地遵义,南靠泉都石阡,北顺乌江达重庆涪陵入长江。思南水陆交通便利,境内有公路总长900多km,是黔东北联系湘、渝、川的水陆交通要塞。

1 思南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思南茶叶发展的历史

思南种茶的历史较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据陆羽著《茶经》(成书于公元760~780年)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费州,今贵州思南、德江一带),在明洪武九年(1376年)八月,马河的茶叶曾为进贡方物。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南鹦鹉溪的晏茶列为贵州名茶。说明思南不但种茶,而且种茶的历史悠久,是出好茶的地方。思南种茶从未间断过,只是受体制和市场的影响,种茶的规模不断发生变化。据调查,全县在20世纪50年代前的产茶区有张家寨、竹园、溪底、南盆、胡家湾、鹦鹉溪、大坝场等处,农民多在房前屋后和村寨附近有小面积的栽培,集中面积大多在几百亩(667m2)的范围内,规模不大,并且50年代,各地茶场相继建立,但因管理不善,现已多数荒芜。60年代末大坝场建立国营茶场,开始集约经营,使全县茶叶生产得到延续;1972年全县茶园达到775.5hm2;1980年面积减少为320hm2,产量31050kg;1985年全县茶叶产量上升为58300kg。目前全县还有农户分散种植面积320hm2,主要采取自行加工、销售,少数规模较大的农户送茶青到加工厂加工。

1.2 思南茶叶发展的现状

全县现有老茶园面积在320hm2左右。2007年省委、省政府及地委、行署作出《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后,我县将茶叶发展进行区域规划,提出了“三大茶区”发展战略(即:以大坝场镇为中心的大坝场区、以张家寨镇为中心的张家寨茶区和以香坝乡为中心的香坝茶区),主要集中在13个重点乡镇进行规划、发展。于2008年全县加大了茶产业的发展力度,在上级没有一分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加大了生态茶园建设力度,在冬季新植茶园面积847hm2,同时因茶园移栽质量好,成活率高,得到了地区的一致好评;2009年在13个乡镇新建茶园1940hm2,两年共计新建茶园2787hm2。加上原有老茶园320hm2,累计茶园面积已达到3107hm2。2009年列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茶产业项目)示范县,到今年已获得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897万元。到2012年全县新建茶园达到6667hm2。

2 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问题 由于茶叶在发展的前期投入大、而且当年见不到效益,使部分领导和农户对茶叶发展的认识不够、信心不足。

2.2 资金问题 资金不足是茶产业发展的瓶颈,2008年全县从其他项目中共整合资金1230万元,2009年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00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2000多万元,共计3000多万元。两年共投入茶产业资金4230多万元,平均每667m2投入1012元(包括:购茶苗、肥料,配套设施的水池,维修进园公路,新建园内公路,管理肥料等相关补助,以及奖励、办公费用等),在资金的投入上是不足的。随着项目资金管理的规范,整合资金的难度加大,使茶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更加困难。如果没有资金的投入,发展茶产业是不可能的。所以资金问题是当前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3 人才问题 茶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当前茶桑局中专学历的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仅两人,大多数是非茶专业人员,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力量较薄弱,所以急需引进茶叶栽培、管理、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技术人员,为全县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4 无茶叶品牌 思南的茶叶销售价格低,其主要原因是无茶叶品牌,如果不尽快打造思南茶叶品牌,将会影响全县茶产业的发展。

2.5 缺乏茶叶龙头带动 到2009年底,全县茶叶加工企业仅有县茶场,加工能力不强,技术人员年龄偏大,设备老化,不能起到龙头带动作用。以后大多是新建加工厂,未组织人员进行加工技术培训,专业学校毕业人员招不进,对新技术的引进和操作造成困难,必将影响茶叶加工的正常进行。

2.6 幼龄茶园管理难度大 茶叶栽植后,需要进行修枝、整形、松土、施肥、除草等工作,尤其是除草,是幼龄茶园管理的最大工作,再则,除工作量大、投入高、前期又无收入外,还与其它农活相抵触,造成幼龄茶园管理难度非常大。

3 茶产业发展对策

3.1 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茶叶是前期投入大、后期投入小,一次种植、几十年受益的产业,同时又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的好产业。我县2008年冬季新建茶园,在管理好的香坝乡李家寨、合朋溪镇茶山、长坝乡的鸡公岭等多处,仅用一年半的时间,今年春便收到了较好的效益。发展生态茶产业,主要力量是广大农民群众。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茶产业发展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向群众讲清政策、算明对比帐,引导农民群众认识种茶的好处,促进群众转变观念,变“要我种茶”为“我要种茶”。乡镇、村要采取书写标语、开辟宣传专栏、召开群众会等形式,深入村组和农户开展政策宣传,把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充分调动他们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发展茶产业的优势和致富典型,改变群众传统的种植观念,形成全县上下人人谈茶、说茶、种茶、唱茶,关心和参与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为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 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发展茶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茶园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受益年限长的特点。据保守估算,2009年新建667m2茶园建园费用就投入了1012元,且前三年的管护期只有投入而几乎没有产出。因此,这一阶段是茶产业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必须整合好各类项目和资金,加大对生态茶产业的投入。今年,县委、县政府已经决定除将已获得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897万元用于茶产业发展外,另外,从地区救灾资金、县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交通局、水务局等部门整合995万元,用于建设茶园、改造技术、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等。要将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把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理、长治工程、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企业技改、旅游开发、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捆绑整合发展生态茶产业。要紧紧依靠惠农担保公司,对茶产业进行重点扶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茶产业的投入。

3.3 强化技术,培育人才 人才技术队伍事关茶产业发展的成败,要抓好茶叶技术培训和技术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叶技术队伍。一是要抓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提高。农业部门要建立茶叶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学习培训制度,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地组织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所进行茶叶生产、加工等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大对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群众进行种茶、管茶知识和技术培训。农办、扶贫、农业、劳动等部门有培训任务和项目的单位,要重点向茶产业加工技术培训倾斜;职业学校、农民夜校、农村远程教育点等也要把茶叶知识技能培训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加快充实茶叶技术人才队伍。组织、人事部门要抓紧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到茶叶主产乡镇和重点茶叶加工企业就业;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开发、转让,项目引进、科技咨询、定期服务及兼职等方式参与茶产业发展;引进茶产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深加工等方面的人才,为我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4 打造品牌,开发市场 按照标准化要求推进茶叶生产,就是要在茶树育苗、栽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环节推行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逐步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督”的标准化格局。以茶叶产业推行QS认证为契机,加强对茶叶资料、茶叶包装的管理,保证茶叶“从茶树到茶杯”的安全性。全县打造“圣领春芽”绿茶核心品牌,拓展品牌效应,统领绿茶市场。

发展茶叶产业关键在于研究市场、瞄准市场、开拓市场。要逐步建立营销网络系统,建立茶叶直销点和营销队伍。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思南茶文化内涵、自然资源和品质特点,做到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字,网络上有名,让思南茶叶的品牌形象走向市场,深入人心。积极规划建设一批茶青专业交易市场,充分利用其独特的集散功能,推进我县茶叶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进程。

3.5 培育龙头,引领发展 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是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没有龙头企业,就不能带动产业发展,因此,必须全力抓好以加工、储藏、包装、销售等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抓住“东茶西移”的机遇,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努力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新、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我县发展茶产业。招商部门要把引进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二是要加大对现有茶叶生产企业扶持力度。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贷款、项目等方面对现有茶叶生产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开发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要支持茶叶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通过预付定金,赊销茶苗、肥料等方式,配套建设茶叶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四是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和营销大户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形成企业、协会、茶农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化经营,走“企业带协会,协会联农户”的发展模式。

3.6 加强幼龄茶园管理,探索长效管理机制 幼龄茶园管理是一项难度大的工程,我县2008、2009年,一直在探索幼龄茶园长效管理机制,今年,鹦鹉溪等乡镇已探索出一条长效管理机制,个体业主聘请管理员承包管理,实行固定管理员月工资,保证茶园无杂草,并进行松土、施肥、修枝等管理,个体业主每月对管理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后发放当月工资;散户采取政府与农户签订生态茶产业扶持合同的方式,将茶农的茶园承包给镇人民政府管理,镇政府聘请管理人员进行长期管理,承包期为8年,承包期间的管理费、茶园收益与茶农无任何关系,承包期满后,由茶农自行管理,所得收益归茶农所有。这样的幼龄茶园长效管理机制值得各涉茶乡镇借鉴。

猜你喜欢
思南茶园全县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一间市民书房,一座全民阅读灯塔
仁者乐山
案上凝云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