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人——评《辛亥革命》

2011-04-08 06:54郎伟超
剧影月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林觉民黄兴秋瑾

■郎伟超

紫金之麓,有陵中山,煌煌百年沉雄,睥睨玄武万顷,高绝而令人尊敬——一如它所守护的辛亥灵魂。时光回溯至1911年,开天辟地的辛亥革命就如同百年后的这部献礼片一样,是一次众志成城,打破了时间限制,席卷全中国的浪潮。如今,这一场超越进取的盛举被后世影人们精心搬上银幕,让我们站在世纪的节点上回顾往事风云,品味英雄们波澜壮阔的心境——《辛亥革命》最令人惊艳之处,恰恰在于塑造了最有人性的走下神坛的英雄们,全片处处闪耀着真实有力、平凡又崇高的人性光辉,令孙文等伟人再也没有了高处不胜寒的光环,而是与黄兴、林觉民、徐宗汉等爱国志士们共同书写了一个个大写的“人”。

影片的开端就以灰暗的色调衬托秋瑾明亮的眼神,用极其特殊的刑场之路和秋瑾镇定的自白交织出第一位大写的人,“我的死是为了所有的孩子”。革命再也不是硬邦邦的铁板,而是直入人心的博爱。秋瑾作为母亲的侠骨与柔肠,在腥臭的旧世界上化为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一句三秋,书不尽的悲凉与平静。然而秋风带来的不仅仅是伤痛!也是在金秋十月,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打响,成就了彪炳后世的辉煌。

曾经成功执导过《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等著名历史剧的张黎导演再次出手不凡,在主题献礼片《辛亥革命》中游刃有余地交织了时日长久的革命历史,再现了错综复杂的多方势力,最体现功力的当是避免了爱国英雄们的“高大全”式审美疲劳,而是让推翻了封建社会的辛亥人物从平凡中散发出无尽的魅力。

开篇阶段采用了黑白摄影的画面质感,压抑的真实感在黑白色调里带有厚重的味道。秋瑾就义后的一段堪称亮点,雄浑密集的鼓声催动着无数黑白照片的闪现,快速的画面和音乐节奏配合,强调着每一张照片上的青年们都曾经是鲜活的生命,重视人的理念再次得到体现。重重擂响的鼓声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动人心魄,如同上古神话中的夔鼓激励着革命志士们挑战腐朽王朝。战鼓震世纪,沉稳坚韧的鼓声消灭了百年的历史距离,仿佛带领观众走进了历史剧变的战场,让人身临其境,浑然忘我。

辛亥革命在后世几乎成为“孙中山”的巍峨背景图,然而这位绝对主角的第一次出场却被布置得格外巧妙。在华侨们的筹款会上,孙中山匆匆赶到后却没有上台演讲,而是独自一人窝在大红色的帷幔后坐着,心事重重地盯着怀表——事实上,孙中山当时的革命位置和筹款位置得到了暗示与重合——他在幕后。通过坐在幕后的孙中山的回忆,影片说明了是黄兴和徐宗汉奔赴国内负责广州起义,而孙中山留守海外负责资金的筹措。可以说影片前面一部分的主角是黄兴和那些可爱的青年们。一直到起义失败的消息传来,孙中山缓缓起身,从幕后走向台前,对着麦克风发表演讲,这才是主角、国父的首次真正走出幕后,走向影片的中心,随后的精彩演讲也让孙中山折服全场。张黎导演敢于如此布置人物,使侧面与正面的铺垫衔接异常顺畅,获得了出色的效果。不但没有削弱任何历史人物或现代明星的影响力,反而以巧妙的叙事结构打磨出多面多彩的钻石,让多位历史人物的人格亮点都得以闪耀。

影片中广州起义的篇章时长有限,却体现了最精华的革命精神,也明显是导演笔墨着力之处,处处闪耀着“大写的人”。开场的秋瑾面对骨肉亲情说出“我的死是为了所有的孩子”,彰显革命精神的博大,而延伸至4年后的广州起义,林觉民面对挚爱的妻子留下了“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名句,更是让战前绝响《与妻书》成为辛亥革命的温情注解。秋主肃杀,热血青年们的战败更增了悲凉意。“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是1912年5月15日在南京各界举行广州黄花岗之役牺牲烈士追悼大会上,黄兴亲自撰写的挽联。所谓“菊残犹有傲霜枝”,金秋灿烂的生命力在黄兴领军的青年人起义中尽情绽放,而秋之萧瑟却在徐宗汉收尸的泥泞中埋葬于黄花岗。

可能不会有人想到,那么多追随民主革命信念的青年们,会在孙中山的屋内随便睡得四仰八叉。也不会有人想到,一袭白衣,凭借一封《与妻书》留名青史的翩翩公子林觉民,会看见女性战友徐宗汉走入客厅而带领大家仓皇出逃。那些衣衫不整却热情昂扬的青年们冲进海滩恣意挥洒,张扬之力不可逼视。正是这些还带着青年人特有的天真的精英们,顶着炮火端着枪神勇地杀入两广总督府,鲜血和牺牲也不曾让他们退却。瘦弱的喻培伦状若癫狂地冲入敌军,喷薄出壮烈的光焰;得评“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林觉民慷慨赴死,却叮嘱爱妻“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尽显惊才。《辛亥革命》对于起义失败后的情绪做出了正确的描绘,唯美的水下镜头表现白衣青年们的就义之后,泥泞的滩涂上紧接着是尸横遍地的惨痛。斯人已逝,而生者之悲直可撼动人心。影片中徐宗汉压抑已久的紧张、惊惶在这泥泞可怕的一幕中彻底爆发为悲愤,充满张力的场面迸发出强烈的情感。一位坚强女性的悲恸使得整个牺牲带来的情感在瞬间完成了净化,感性的认识升华成了理性的道德,一种真挚的崇高感由此诞生,给所有的观众带来直接的心灵震撼。这一情节使得徐宗汉的“革命任务、职责”被淡化,女性美、心灵美在黄花岗的收尸一幕中上升为高尚的真情流露的褒扬,从而达到了将影片的主题感悟引入观众心灵的作用,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徐宗汉的伤痛间隔着不断的回忆,那些在海边挥洒青春的青年们,踏浪而歌明媚动人,胸怀革命的壮志而豪气干云。忽然放慢的节奏加强了牺牲的渲染力,这是对黄花岗烈士的敬意,也是对“人”的重视,每一位为革命献身的志士,都是作为其“人”本身谱写了高尚的人生之歌。

幸运的是,怒放的广州之役没有落得“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境地,青年精英的牺牲在不久后得到了汹涌的革命浪潮作为慰藉。广州起义的失败,黄花岗烈士的壮举,换来的是加倍的决心与愤怒,是对悲惨遭遇的强烈同情和对顽冥不化的清廷的同仇敌忾。这种情绪随着剧情高潮的到来,在最巅峰形成了对心灵的沉重压迫。正如康德所说“压力的骤然释放使我们的内心中出现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强烈的奔放,于是一种崇高感诞生了。”这种顺畅的自然的情绪脉络,标志着情感和思想的统一,形成了净化的崇高感,也是强调人性光辉的艺术震撼力的源泉。人性的光辉,是惨败的广州起义带给我们最大的馈赠。孙中山数年后依然不忘此役,于战前慨然赋文,“吾党菁华付之一炬,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的价值不断得到重视与升华,与现代民主理念一同成为人类社会变革的大流所向。辛亥革命的历史是无数由理想驱动的人们构成,即使是经过了艰险的战役、政治的博弈,人的价值也只会得到更大的体现。影片中黄兴和孙中山前半段各领风骚,后半段会师决战,皆是本片的精神所在——孙中山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为筹款而海外演讲,为民族利益而舌战四方。他独闯欧洲,面对美鹰、法狼、俄熊等凶恶对手,凭借出众的才能折服群国,扭转局面,无愧一代伟人的风采,但是由于剧情局限,导致全片说理过多,情节上被迫平淡,是为不足。而功夫明星成龙扮演的黄兴主管战场,战争的重头戏放在了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军有了更多的正式军队而不是知识青年,对抗的也是更加正规的清廷军队。作为辛亥革命的献礼片,应该说大量的战争元素是不可缺少的。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影中的战争场面愈加夸张、壮阔,甚至在部分电影中达到了以辞害意的结果,过分重视画面效果而轻视了最根本的精神体验。战争场面,不是要凭借弘大纷乱、战火震天的视觉听觉效果来吸引观众的情感宣泄,也不是着重于精美华丽的技术运用让观众记住战争的场面,而是要让人们能够以眼中所看耳中所听的战争来提高到“心有所想”的境界,借助战争本身的震撼力来深化影片的主题,让观众进入纯粹的心灵感悟,能够在精神的层面达到与影片的双向交流理解。一味的用视听技术堆砌激情只会伤害了纯粹的人性美好,正如18世纪德国剧作家莱辛所指出的:“悲剧的精华只存在于激情向道德完善的转化当中。”无论是黄花岗段落,还是武昌起义段落,本片中对战争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既没有让成龙回归个人英雄主义的套路中,也没有过分渲染战争的霸道无情,而是以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终极关怀将革命的激情与雄壮从国家情感、个人命运的表现中提高、提纯,成功地以艺术手法将之引向了对人类情感、品德深处的价值和理念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净化人们的感情的力量。孙中山有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与秋瑾、林觉民的思想正是一脉——“革命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救活着的人。”全片分三次在三个篇章中强调了类似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的精神,仁者爱人,革命的“仁”点亮了无数的大写的人。

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须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文明的发展必然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作为高级建筑的艺术也必然在超越普通现实的层面中展示其内在的魅力和精髓。因此,《辛亥革命》的优秀展映正体现了现代中国社会对文明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对崇高的人类精神的关注。恰在辛亥百年纪念之时,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位居主流,民主的精神传播于世界,略改孙中山先生所言,当真是“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而不朽”!

猜你喜欢
林觉民黄兴秋瑾
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兴丽的“理想人生”:创业哪有不吃苦的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作品集
新形式下如何让秋瑾文化成为学校活动的精髓
辛亥革命
林觉民:不负天下,但负一人
整人的历史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