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南看湖南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湖南诗提要

2011-04-08 04:40张京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潇湘岳阳楼越南

张京华

(湖南科技学院 濂溪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100)

从越南看湖南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湖南诗提要

张京华

(湖南科技学院 濂溪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100)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合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收录14至19世纪越南使者53人共计79部著作,依原样扫描,精装25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是近年难得的整套文献,为“从周边看中国”提供了一个佳例。《集成》中有关文学的纪咏、酬唱诗作极多,其中湖南、潇湘的诗作总量多达700馀首,如阮思 《燕轺诗文集》一种所存湖南诗即有86首,黎贵 《桂堂诗汇选》中《潇湘百咏》组诗即有七言绝句100首,整体上业已构成“从越南看湖南”的专题系统。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纪咏唱和诗;越南;湖南;潇湘

引 言

(一)新公布的珍贵文献

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合编的《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收录14至19世纪越南使者 53人共计 79部著作,依原样扫描,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在此之前,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已曾编纂出版《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2003)和《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补遗》(2005),同时建有可检索的“越南汉喃文献目录资料库系统”,内地有刘玉珺的博士论文《越南汉喃古籍的文献学研究》(扬州大学2005,中华书局2007),其文献基础多限于“提要”。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是首次将文献原貌系统公开出版。并且,据学者所述,这套丛书收录著作的数目大体已接近迄今所见相关文献的总量。(据刘玉珺:“越南现存的北使集中,有八种燕行记,八十二种北使诗文集。”[1]157)

(二)学术界的总体评价

刘春银(“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审兼图书馆主任)认为:“越南是一受汉文化影响最深及最广的国度,在其历代之佛学、儒学、儒教及科举制度等传播与发展下,刊行了不少汉喃文古籍,现已成为域外汉籍的研究对象之一。”[2]

张伯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认为:域外汉籍“是一个庞大的资料宝藏。对于众多中国学者而言,域外汉籍还是全新的领域”。[3]

葛兆光(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提出“从周边看中国”的概念,认为:“越南的燕行文献和这些中国的越南记载对读之下,可以发掘古代中国与越南人在相互观看,而从这种彼此“对视”之中,既可以看到传统中国文化在古代越南的长久影响,也可以看到古代越南对中国认识的变化,以及各个民族、国家和历史意识在近世的逐渐形成,当然还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和越南社会实况和风俗细节,特别是在他们南北穿行千里途中,还可以了解活生生的生活景观。”[4]

(三)越南与中国

王小盾(清华大学教授,《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主编)强调了越南的汉文化状况,指出:“越南是浸染汉文化最深的一个国家。越南的拉丁文字出现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才成为法定文字。汉字作为主流文字的历史,在越南长达两千年。从公元8世纪开始,越南就实行了以推行汉文化为实质的科举制度。此后经李朝的复兴、黎朝和阮朝的极盛,这种制度持续实行到1919年。也就是说,科举史在越南比在中国本土还要绵长。”[5]

刘玉珺径称越南使者的诗文创作为“诗赋外交”、“特殊的文学品种”,认为:“使臣的出使除了要完成政治任务以外,事实上还要肩负起向文化母国展示他们的汉文化水平的重任。由于交际的需要,越使往往与中国官员文士进行广泛的文学交流,交流的结果与途径均反映在北使诗文当中。”“越南使臣创造了北使诗文这一特殊的文学品种。他们同中国文士所进行的赠答唱和、请序题词、鉴赏评点等文学活动,是两种汉文学——产生于本土的汉文学与成长于域外的汉文学——交汇、合流、碰撞的主要途径。这些文学活动推动了越南古代文学的发展,促成了域外汉文学向母体的回流,同时也显示了汉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联系。”[6]

(四)燕行作品与《诗》《骚》传统

王小盾、刘玉珺特别注意到了越南汉喃文献中的俗文学。

按上古、先秦时期,虽然诗的来源必为个人,诗的制度则为官学、乐府、文雅教化,而诗的作用则正是长于外交。《诗三百》在外交上的表现,见于《左传》等记载,又见新出清华战国竹简(周武王致毕公的乐诗)。《论语》:“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朱子集注:“专,独也。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其言温厚和平,长于风谕。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邢昺疏:“《诗》有《国风》、《雅》、《颂》,凡三百五篇,皆言天子诸侯之政也。古者使适四方,有会同之事,皆赋《诗》以见意。”)屈原以《楚辞》著称,而其官职“左徒”中原称为“行人”,职掌礼聘四方邦国。越南华程诗的性质,实际上与《诗经》时代的情景正相对应。因此可以认为,这些越南汉文燕行文献既是具有古意的诗文作品,又是带有东方传统的外交文献。外交并不外于诗文创作,诗文也不是外交的副产品。燕行是体,诗文是用,故而也可以说,这些文献是更接近于《诗》《骚》时代精神传统的文学作品。这一特点在政治统一的中国内地,以及近代的东西方外交中,均很难见到。

春秋之际使者之职,论其卓绝精微,有“专对”、“受命不受辞”等语,屡见于《左传》、《国语》。(参见:陈彦辉《春秋辞令研究》,哈师大博士论文2005,中华书局2006;董芬芬《春秋辞令的文体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王立《先秦外交辞令探究》,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8。)语其艰难困苦,有“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庄子·人间世》)之说。至秦汉一统后,中州强盛,万邦来朝,士人少有以使者立功殊域,尤少以使程诗文著称。而当清代近世,越南使者却能承袭三代、春秋的王官传统,不辱使命,并且颇存诗文遗墨。

如伍辉瑨《华原随步集》自序云:“昔子贡问士,夫子以‘使于四方,不辱使命’为答,使其易言乎!吾之使者例用科甲名臣,盖取其能以文章答,必能以专对著也。”[7]第6册296

黎贵惇《北使通录·题辞》亦言其北使而读《论语》至“行己有耻,使于四方”,家大人曰:“‘诵《诗》三百’,今见之寔用矣。”又言:“夫古人论奉使,以文学则须博洽多闻,以词命则须婉正得体,然气自不可不善。”[7]第4册12

阮偍《华程消遣集·前集》阮儝序云:“士之能致广大极高明、扬声名于当朝、垂休光于异域者,其使乎!以其考邦国山川閤栈世次人物典故,非有政事不能;一应一对一进一退便关轻重,非有言语不能;而必读万卷书、通万里地、阅万般人、知万世事,非有文学者不能。”又云:“吾夫子答子贡之问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言当名辨物之难也。我国古南交地,凡圣贤之所兴,衣冠礼乐之所制,典章文物之所著,经籍之所载,皆在荆扬以北。宋黄河南徙,人才尽产于南,而大儒朱子出于建,我于是乎称文献之邦。平昔读书所得,乃今亲见之,岂非人生第一乐事耶!”[7]第8册107-108

阮偾跋云:“国之大任有三,相也,将也,使也。治乱在于相,胜负在于将,荣辱在于使。三者有国之大任者也。……若夫驰一两只柬,当万里之变,一言以为重,一言以为轻,‘使乎使乎’,岂易云乎哉!”[7]第8册165

(五)越南燕行文献与湖南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的文献形式包括华程记、华程诗和华程图三种。其中均保留有关于湖南、潇湘的大量纪咏和记叙。

越南使者的行程路线,凡是不走海路而选择内陆的(《集成》中仅一例),都要经过湖南。使者自南向北,穿越南岭,沿潇湘水路进入长江。或者从扬州经运河到达济宁上岸,乘车前往燕京,或者由武昌北上,陆路到达燕京,完成使命由返回,均须再次经由潇湘水路。据燕行文献观察,全部行程明显分为两段,中间以扬州或豫鄂交界之武胜关为划分。在到达扬州或武胜关以前,舟船行进,沿途多为自然景观,风景优美,行程从容,诗文数量最多,且多为吟咏景致之作;而到达扬州、武胜关向北,沿途多城邑及人文景观,自然景色多无足可观,而逼近京畿,行程渐趋紧凑,官府对使者的限制明显增多,诗文数量减少,往往为酬答之作。总之在江南多文学色彩,在北方多政治色彩。

八月初四到汉口,十四日到黄州,二十七日到江州,九月十三日到南京。九月二十五日自南京换船到仪征,“过头闸、二闸、三闸——自此河道浅狭,官置石(闹)﹝闸﹞障水通舟,制如兴安知陡。自此(浴)﹝沿﹞途例无贽见。”十一月二十七日,到济宁,“呈起陆文,州官给车二十二辆,马十匹,丁夫五十人。”诗称:“收拾东西快著鞭,直将裘冒斗寒天。”[7]第3册109-110、120-121

十二月二十一日到燕京。丁亥乾隆三十二年(《日记》误为三十一年)正月初一在燕京度过。至此出行已近一年。作《新年喜赋》诗:“昨岁舟开珥水津,如今旅次又逢春。”二月十六日辞京,三月初五济宁登舟。《途中偶作》诗称:“直隶山东一路中,沙尘滚起满天红。”[7]第3册140、143、148正是北方干燥、寒冷天气景象。

此下原路返回,三月二十七日到南京,五月二十六日到武昌,六月二十五日到岳州,七月二十五日到湘阴,(润)﹝闰﹞七月初八经衡山,八月初四到桂林。九月初十到南宁,十月二十四日出关回国。至此离家已近二年。作《别伴送》诗赠清朝官员云:“水国山云同玩赏,风晨月夕共盘桓。”[7]第3册159

又如潘辉注《輶轩丛笔》所记,陆行自汉阳至孝感,则有“荆湖风物志盛”;武胜关至信阳,则“中原景物迥别于荆楚矣”;至遂平、西平(今驻马店),则称“殊异三楚膏华”;行至直隶一境,则叹“车马往来,沙尘如飞”。[7]第11册98-100、141

故阮思僩《燕轺诗文集》所存湖南诗多至86首,并且盛道“湖南诸山土色皆如丹砂,连峰渥丹,间以绿树,望之如千里锦障”。[7]第20册167全部《集成》中湖南诗的总量,则达700馀首之多。

(六)“潇湘”的文学主题

综括古今诗文,有关“潇湘”的创作可以概括为三大主题:湘妃、渔父、潇湘八景。

湘妃主题为潇湘所特有,其象征意义最为丰富,意象最为典型。其深层文化背景是从经学到文学。

渔父是江河以外次一级的支流乃至小川小水所共有的主题,在潇湘自不能例外。其深层文化背景偏于道家思想。

潇湘八景据学者研究始于宋代,并且开创了八景、十景的先河,并且在绘画、音乐中均有体现(参见衣若芬的系列论文)。其特点是更加世俗而普适。其中最突出的是增加了码头集市(山市晴岚)和佛教(烟寺晚钟)的内容。

三大主题也互有重叠,如“潇湘夜雨”中同时含有湘妃意象,“远浦归帆”、“渔村夕照”中同时含有渔父意象。

但三个主题仍可明显区分,即在时代变迁上,湘妃主题起源于上古,故最为悠久纯粹(《山海经》、)《九歌》、《列女传》);渔父主题起源于战国(《庄子·渔父》、《楚辞·渔父》);八景起源于中古(宋以后)。

潇湘八景大致沿潇湘均衡分布,自南而北为:潇湘夜雨(永州城东)、平沙落雁(衡阳回雁峰)、烟寺晚钟(衡山城北清凉寺)、山市晴岚(湘潭昭山)、江天暮雪(长沙橘子洲)、远浦归帆(湘阴城江边)、洞庭秋月(岳阳洞庭湖)、渔村夕照(常德桃源白鳞洲)。

但其分布与景象也不必拘泥。

衣若芬博士指出:“就实质地理区域而言,‘潇湘’指的是湖南一带;然而自先秦以迄唐宋,以‘潇湘’为背景或对象的文学作品,已经将‘潇湘’母题‘概念化’与‘典故化’,形塑超越地域限制。”[8]

“原本意指中国湖南地方的文化语汇,透过汉字与水墨画的视觉印象,跨越了地理空间及民族差异,展现了东亚文明中的自然、人文观念与审美意识。”[9]“‘潇湘八景’未必即实存的人间特定地点,而是彷若《庄子·逍遥游》所形容的‘无何有之乡’。”[10]

衣若芬博士从诗画角度跨越日韩研究“潇湘八景”,是对“潇湘”文学研究最有贡献的一位学者。

(七)越南使者的潇湘诗作

但衣若芬博士又认为,越南有关“潇湘八景”的作品远不及日、韩丰富。“同样属于‘汉字文化圈’的越南,也有关于‘潇湘八景’的诗文,例如编者不详的《参考博闻》一书中,收录邓陈琨咏潇湘诗八首。《香迹峒记》(又名《香迹峒记并杂文抄集》、《香迹峒诗记附杂记》)中,有《咏潇湘八景》。黎朝洪德帝时期的喃诗集《洪德国音诗集》,风景门中有咏潇湘诗。《旅行吟集》中也有咏潇湘诗。汉喃两种文字间用的《咏翠翘诗集》(又名《咏翠翘诗集并国音诗文》)中,有咏潇湘夜雨、洞庭秋月的汉诗等。总体而观,越南的‘潇湘八景’作品数量与内涵远逊于日本和韩国。详参刘春银、王小盾、陈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8]

这一结论或许确由量化比较而来,或许越南有关创作多集中在诗歌方面,而衣若芬博士尚未能详阅原本。(据“越南汉喃文献目录资料库系统”检索“潇湘”提要,仅得 5种,可见《提要》只是例举,距离全貌尚远。)

(八)体例说明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湖南诗提要节取越南使臣在湖南境内所作纪咏诗、酬唱诗。

全州居湘源,与湖南一水相连,宋名清湘,属荆湖南路,明属湖广永州府,越南使者亦以“全州旧属湖南”[7]第7册329,故纪咏湘源、湘山寺者入湖南。

九疑山为舜陵,又称零陵,永州在山北,梧州在山南。越南使者由北而南先经梧州,故纪咏多在梧州,今入湖南。

周敦颐故里在道州,今属永州。广西兴安秦渠上有周濂溪祠祠,故越南使者纪咏多在兴安、灵川,今入湖南。

凡纪咏、酬唱之组诗,计为一首。

讹字用圆括号标出,乙正字用方括号标出,俗字径改为正字。

提 要

第1册

1.阮忠彦《介轩诗集》

阮忠彦(1289-1370),十六岁第二甲第一名进士及第。元延祐元年,二十六岁,北使燕台。

《介轩诗集》有目录。湖南诗13首。

去程:熊湘驿/湘中即事/万石亭/回雁峰/游湘山寺/湘中送别/怀贾谊/岳麓寺/洞庭湖

回程:湘江秋怀/次(横)﹝衡﹞州/荆南晴望/湖南遇大风

2.冯克宽《使华手泽诗集》

冯克宽(1528-1613),第一甲第二名状元及第,明万历二十五年北使。

《使华手泽诗集》,湖南诗未见。

3.冯克宽《梅岭使华手泽诗集》

无目录,内容为祝寿、唱和、杂抄等。湖南诗未见。

4.冯克宽《旅行吟集》

无目录。湖南诗3首。

潇湘春晚(第一首,长诗,歌行体)/洞庭闲咏(第二首)/题湘山寺

5.陶公正《北使诗集》

陶公正(1639-?),榜眼及第,清康熙十二年副使。

《北使诗集》无目录。湖南诗2首。

(贺)﹝和﹞祁阳县正堂顺诗/(贺)﹝和﹞岳州府正堂迟日豫诗

6.阮公基《使程日录》

阮公基(1676-1733),康熙五十四年正使。尝设馆河内,有门生兄弟为两广总督、浙江总督,全稿述其事。

7.丁儒完《默翁使集》

丁儒完(1671-1716),第二甲进士及第,康熙五十四年副使。

《默翁使集》无目录。湖南诗19首。

题全州湘山寺/过祁阳题(语)﹝浯﹞溪/题浯溪镜石/过永州城/题潇湘合流处/过湘潭经包爷庙题/过长沙城/过衡州城/题南岳衡山/过湘阴县题青草湖/青草湖夕望/题洞庭湖/洞庭湖怀古/遥望云梦(洋)﹝泽﹞却忆汉帝伪游事/题君山/君山晓望/各洞庭湖赋长天排律一百言(长诗)/各岳州城/其诗惜零陵竹感慨

第2册

8.阮公沆《往北使诗》

阮公沆(1679-1732),进士,康熙五十七年北使。

《往北使诗》,湖南诗2首。

赠衡山县正堂(附知县葛亮诗)/赠祁阳县公诗

9.阮翘、阮宗窐《乾隆甲子使华丛咏》

阮翘(1694-1771),进士,乾隆七年正使。阮宗窐(1693-1767),第二甲第三名探花及第,乾隆七年副使,又乾隆十三年正使。

《乾隆甲子使华丛咏》,草抄本,无目录。正使、副使皆有诗。湖南诗8首。

题湘(水)﹝山﹞寺/潇湘晚眺/浯溪佳胜(四首)/题周夫子庙/九疑怀古/初夏旅怀(晓发衡阳)/风夜江天月(望后舟次长沙)/题贾谊庙(书叶中断)

10.阮宗窐《使华丛咏集》

《使华丛咏集》,抄本。有“湖南王居士、胡秀才朱墨间评”。无目录。湖南诗18首,前8首与《乾隆甲子使华丛咏》重复,实际增多10首。

九疑怀古/题湘山寺/题周夫子祠/潇湘晚眺/初夏旅怀(晓发衡阳)/风夜江天月(望后舟次长沙)/题贾谊庙(诗句不同前书)/浯溪佳景/又/又/题镜石(浯溪合计四首)

以上8首同前。

去程:题岳麓书院/登拱极楼/荆南晴望/吊三闾大夫/湖南遇大风/又/君山晴望/洞庭闲咏/又

回程:长沙远眺/衡山旅次/登岳阳楼

11.阮宗窐《使程诗集》

《使程诗集》,现代圆珠笔抄写。湖南诗2首,与前书重复。

长沙远眺/衡山旅次

记与湖南王居士赠答:“到长沙城内,居士王允猷迎来,书札求观诗稿,并录呈他诗三首请教。”

又记:“舟将进发时,湘上渔人陈芸来呈诗藁四章,且云:‘昨者途遇王同乡,袖出巨公前后和什,捧读之馀,殊深仰慕,亦拟次第拜藁,知解缆在即,不及续全貂矣。聊和赠行四韵,用志景行,馀待旌旋补请大教。’观其诗并语,高出王允猷之上。意非渔者,特高士不欲露绽耳。”王、陈事迹待考。

第3册

12.黎贵惇《桂堂诗汇选》

黎贵惇(1726-1784),第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乾隆二十七年甲副使。

《桂堂诗汇选》二卷,有目录。卷一贺饯类、投赠类、题咏类,卷二题咏类。湖南诗14首。

卷一:登岳阳楼答岵斋/守风岳州次岵斋元韵/君山僧赠柚菓偶赋答岵斋/驻湖南城赠布政使/湖南早发呈岵斋/泝湘江柬岵斋/过衡阳呈岵斋/驻永州送岵斋/谒濂溪先生祠(长诗)/经(梧)﹝浯﹞溪题元颜祠二绝

卷二:潇湘百咏(组诗)/济洞庭湖绝句三十首(组诗)/君山寺僧送茶偶吟/经岳阳楼

第4册

13.黎贵惇《北使通录》

行程录。湖南诗未见。

第5册

《奉使燕京总歌并日记》,抄本工整,无目录。湖南诗15首。

潇江月色/题浯溪(石刻尚存)/浯溪览胜/题石鼓书院/衡阳(隐)﹝稳﹞泛/赋得衡山作/题岳麓书院/题六君子祠/湘阴晚眺/月夜观鱼/题洞庭湖/顺风稳泛/过湖喜赋/登岳阳楼/潇湘纪胜仿古长篇作(长诗)

又《奉使燕京总歌》长诗一首,六八体,纪咏全程,包括湖南部分。

记地名、山川名。

16.伍辉珽《华程诗》

伍辉珽(1731-1789),进士,乾隆三十七年甲副使。

《华程诗》,又题《华程诗集》,抄本,有评。湖南诗12首。

去程:九疑怀古/题湘江寺/潇湘晚泛/三浯六咏/登拱极楼/长沙即景赠求诗者/长沙晓(簇)﹝发﹞/题贾谊庙/洞庭闲咏三首/登岳阳楼二首

回程:重济洞庭喜赋/祁阳舟次中秋无月漫成

第6册

17.胡士栋《花程遣兴》

胡士栋(1739-1785),进士,乾隆四十四年副使。

《花程遣兴》,抄本,无目录。湖南诗11首。

去程:游湘江寺塔/浯溪夜游/游二贤祠(扁“双千古祠”)/(初惕)﹝祁阳﹞夜泛/(湖)﹝湘﹞江夜月/游岳麓山/江口阻风/过洞庭湖/登岳阳楼

回程:端阳发长沙/湘江夜雨

纪事。

19.黎惟亶《使轺行状》

至广西南宁止。

20.潘辉益《星槎纪行》

潘辉益(1751-1822),会元及第。乾隆五十五年高宗八旬寿庆贺使。

《星槎纪行》,抄本,有序,有目录。湖南诗5首。

岳阳楼晓望/风帆各湖敬用吕仙之句/次长沙怀贾谊/望三闾大夫庙/上湘偶誌(咏浯溪)

21.伍辉瑨《华原随步集》

伍辉瑨(1749-?),乾隆五十五年北使。伍辉珽之子,父子先后出使。

《华原随步集》,抄本,湖南诗4首。

去程:题湘山寺/三吾三咏和家尊诗稿元韵/望洞庭湖

回程:登岳阳楼

22.伍辉瑨《华程后集》

多与东国使者唱和,湖南诗未见。

第7册

23.段浚《海烟诗集》

段浚(生卒不详),“越南汉喃文献目录资料库系统”作“段阮俊”。乾隆五十五年与伍辉瑨、潘辉益同使,三人皆有集。

《海烟诗集》,抄本,行书,无目录。湖南诗4首。

岳阳楼/过湘潭吊三闾大夫/舟程漫述/过湘山寺

24.段浚《海翁诗集》

《海翁诗集》,誊抄工整。内容与《海烟诗集》略同,可互校。湖南诗4首同前。

25.吴时任《皇华诗集》

吴时任(1746-1803),进士,乾隆五十八年北使。

《皇华诗集》,抄本,行楷工整,无目录。湖南诗 21首。

疑九疑/湘江舟次/潇湘晴泛五言古二十韵/赋四月山花/湘山寺纪胜/永州夜发/万松山/夜度熊罴岭/衡阳闲述/分茅岭/诸葛武侯庙/过长沙忆贾谊/湘江晓发/过湘阴/湘阴驿亭夜宿/湘阴夜发/吊楚三闾大夫/巴陵道中/赋得洞庭湖水文澜壮/岳阳纪胜/临湘夕发

26.伍辉瑨、吴时任、潘辉益《燕台秋咏》

《燕台秋咏》,抄本工整,内容多与前重复,可互校。湖南诗23首,较前书约多出一二首。

第8册

27.佚名《使程诗集》

佚名,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九年北使。

《使程诗集》,有目录。湖南诗17首。

去程:潇湘纪胜/衡州江纪胜/题诸葛武侯庙/阴江馆客/题贾谊庙/舟次喜晴/湘阴偶兴/题三闾大夫/望九疑山/湘阴行见野花

回程:登岳阳楼/巴陵道中记见/湘阴夜行/登(初)﹝祁﹞阳山记见/永州山行记见/过万松山/游湘山寺

28.阮偍《华程消遣集》

阮偍(1761-1805),乾隆五十四年、六十年,两次乙副使。

《华程消遣集》抄本工整。有《前集》、《后集》,《后集》有评。《前集》有湖南诗21首。

早憩永州府城纪胜/衡州怀古/雪/雪中行/喜晴/旅次书怀/残冬旅思/月夜度湘潭/湘阴即景/月夜抵岳州遥望洞庭湖口/巴陵道中/岳城夜雨/登岳阳楼/洞庭晓望/三醉亭/游洞庭再忆心友段海翁元韵/留题湘阴县正堂/湘阴晓景/潇湘晚渡/熊罴山遇雨/题湘山寺

29.郑怀德《艮斋观光集》

郑怀德(1765-1825),嘉庆七年北使。

《艮斋观光集》,刻本,湖南诗13首。

游湘山光孝寺/题刻浯溪镜石(石刻现存)/湖南道中舟次杂咏(六言四句8首)/衡江晓泛/为题湘阴陆知县梅菊扇面/楚中(洞庭湖)/石鼓山纳凉/和黎晋斋兵部石鼓山书院原韵/题长沙赵知县扇面李翰林画梅/登长沙拱极楼留题/拱极楼对雨/过洞庭湖有感/题岳阳楼

第9册

30.吴仁静《拾英堂诗集》

吴仁静(1763-1813),嘉庆七年北使,郑怀德之副使。

《拾英堂诗集》,刻本。湖南诗2首。

登岳阳楼望洞庭湖/湖广归舟途中作三十韵(七律30首)

31.黎光定《华原诗草》

黎光定(1759-1813),嘉庆七至八年正使。

《华原诗草》,刻本,有评。湖南诗9首。

题湘山寺/题浯溪寺/潇湘舟行杂兴四首(夜酒兴、朝画兴、午茶兴、晚诗兴)/题石鼓山书院/题扇赠湘潭陆豫知县/题扇赠通守长沙府唐景/登拱极楼/过洞庭湖/楚中

32.阮嘉吉《华程诗集》

阮嘉吉(生卒不详),黎光定之副使。

《华程诗集》,抄本,行书。湖南诗6首。

湘山寺/石鼓山书院/湘妃竹次韵/登拱极楼次云田影壁元韵/泛洞庭湖/岳阳楼

33.武希苏《华程学步集》

武希苏(生卒不详),嘉庆九年北使。

《华程学步集》,抄本,楷书工整。湖南诗10首。

去程:三吾即事(有长序)/登拱极楼/过长沙题贾太傅故宅/过湘阴怀三闾大夫,洞庭闲咏/洞庭晚望/登岳阳楼

回程:石期舟次小年月(石期属零陵,时当除夕前一日)/客中除夕/客中元旦

34.吴时位《枚驿诹馀》

吴时位(生卒不详),吴时任之弟。兄弟先后北使,又叔侄同时北使。

《枚驿诹馀》,扉页题《枚驿诹馀文集》。湖南诗18首。

游湘山寺(有序)/泛湘水(有序)/过永州怀柳宗元/浯溪(有长序)/毛叶塘(衡阳祁东)夜泊/十(宋)﹝家﹞村(衡阳石鼓)夜开舟/长沙怀古/吊贾谊/吊三闾大夫/乔口避雨/夜晴/早发/湘阴江次/江城夜眺/将济湖书呈同部/湖中即兴(五首)/登岳阳楼/怀感(当作感怀)/家兄癸丑上新楼/适我今来十七秋

第10册

35.阮攸《北行杂录》

阮攸(1765-1820),嘉庆十八年北使。

《北行杂录》,抄本。湖南诗14首。

望湘山寺/永州柳子厚故宅/湘江夜泊/湘潭吊三闾大夫/反招魂/辨贾/长沙贾太傅/楚望/耒阳杜少陵墓/湘阴夜/登岳阳楼/苍梧即事/苍梧暮雨/五日观竞渡

36.阮攸《使程诸作》

《使程诸作》,草抄本,湖南诗9首,与前书重复,可互校。

37.潘辉湜《使程杂咏》

潘辉湜(1778-1844),嘉庆二十二年乙副使。

《使程杂咏》,湖南诗未见。

38.丁翔甫《北行偶笔》

丁翔甫(生卒不详),嘉庆二十四年北使。

《北行偶笔》,抄本,行书,娴熟。湖南诗14首。

去程:九疑怀古/游湘山寺/三吾登眺/永州/过永州怀柳子厚和正使公元韵/耒阳杜少陵墓/湘南湘潭(潭)(衍一潭字)多有江西客其地夏初相斗杀伤殆数七百数中兴至此爰述所闻/岳麓书院/长沙贾太傅/过洞庭湖/题岳阳楼

回程:巴陵舟次/舟行遇雪/湘江除夜

39.潘辉注《华轺吟录》

潘辉注(1782-1840),道光五年甲副使。潘辉湜之弟,兄弟先后北使。

《华轺吟录》,抄本工整,有序,有目录,以文体分类,与正文不同。湖南诗42首。

卷上去程27首:过兴安望濂溪先生祠/二妃庙/泊全州城/过潇湘合流江口/禹皋庙/望零陵诸山怀柳子厚/过冷水滩/鹧鸪塘/晓发经三吾境(有序)/三闾大夫庙/祁阳道中/夜坐有怀/衡州雨夜闻钟/石鼓书院/衡州三县堂委人携扇请题走笔书赠/望衡山三首/湘潭江次/抵长沙夜泊/贾太傅庙/清江汛雨中口占/过汨罗吊屈灵均/泛潇湘赋并序/宿湘(阳)﹝阴﹞/晓发过洞庭湖/泛湖赋/巴陵夜泊/过岳阳楼二首

卷下回程 15首:临湘晓望/登岳阳楼/回航舒望绝句/泛湖晚作/泊湖中磊石塘/晚抵湘阴江口/金子湾晚泛/湖南城江右停泊/夕发洲次即事/湘衡杂兴六首/望回雁峰/潇湘八景咏并序(诗8首,词8首)/登三吾胜景游览归舟有怀/永州泝泛绝句并序(10首)/游湘山寺

第11册

40.潘辉注《輶轩丛笔》

《輶轩丛笔》,记州府、名胜。有评,有考辨。

多记湖南事,如湘江上源、全州、永州、浯溪、祁阳、衡州、回雁峰、石鼓山、衡州城、衡湘沿岸诸山、湘潭风物、长沙山川、岳麓、岳麓书院、下湘、洞庭君庙、黄陵庙、洞庭湖、岳阳楼、仙梅亭、岳州铁牛等。

41.黄碧山《北游集》

黄碧山(1791-?)道光五年乙副使,与潘辉注同使。

《北游集》,钢笔抄本,多有序,多高评赞语。湖南诗28首。

去程:九疑览古/零陵县午泊/祁阳县月夜/衡州纪胜/衡山县江兴/渌口塘残月偶成/湘潭县纪胜/湖南省长沙府江城/贾谊故宅/登拱极楼/自长沙进发江水连天远峰浓碧万帆挂白列树如烟洲渚苍茫宛似蓬壶别胜楚山楚水真是大观/湾河阻风/湘阴县候风/咏三闾大夫/青草湖晓望/望君山/帆飞洞庭歌/登巴陵县城楼还望洞庭/登岳阳楼/巴陵顺风

回程:重上岳阳楼/重泛洞庭追想吕纯阳/重有感(舟次湘阴县界)/湘潭县雨雪/湘江夜雨/游浯溪(有序)/浯溪石镜/潇湘览胜(有序)

第12册

42.邓文启《华程略记》

邓文启(1762-1834),会元及第,道光九年乙副使。

《华程略记》,抄本,行书娴熟。湖南诗4首。

题湘山寺/游浯溪/洞庭遥望/登岳阳楼

43.潘辉注《华程续吟》

《华程续吟》,道光十一年第二次北使。湖南诗20首。

去程:出湘江/游湘山寺/寺壁见舅氏旧题有感/上湘偶兴/浯溪晚望/石鼓山怀古/端阳有怀(渌口)/雨中泊湘潭/湖南月夜/湘阴风潦连日停舟闷作/晓发出洞庭湖/晚泊黄茅港/次早过鹿角塘又遇风雨停泊二日遣闷/过湖至巴陵晚泊喜韵/岳阳楼即兴

回程:晚登岳阳楼/洞庭夜雨不寐独坐偶得此句/晓发顺风过湖晚至湘阴作/长沙晚泛舒眺/舟中自述/泊永州三(岐)﹝歧﹞口

44.张好合《梦梅亭诗草》

张好合(生卒不详),道光十一年、二十五年两次北使。

《梦梅亭诗草》,道光十一年任甲副使所作诗,著录者又题“张梦梅诗”、“梦梅诗草”。抄本工整,有评。湖南诗20首。

游全州湘山寺/过潇湘合流/零陵有感/浯溪晚眺/祁阳夜泊/湘江晚泛/衡阳回雁峰/题石鼓山诸葛故宅/过(横)﹝衡﹞山望南岳/(横)﹝衡﹞山途中端午/湘潭漫兴/湖南长沙省怀古/过贾谊故宅有怀/湘江杂记/题三闾大夫庙/夜宿湖边闻邻船北唱有感/过洞庭湖/岳州夜泊/登岳阳楼/余船回到长沙省时旧船户周光萱到来参见且有相恋之情余亦情感劝酒之后以诗留别

45.李文馥《闽行杂咏》

李文馥(1785-1849),道光二十一年北使,又四至广东,一至福建。著作存九种。

《闽行杂咏》记福建事。

46.黎光院《华程偶笔录》

李光院(生卒不详),道光十三年北使,见《集成·提要》考证。

《华程偶笔录》,抄本,湖南诗17首。

去程:望九疑山/赠零陵知县赵亨铃(当作钤,见《集成·提要》考证)/永州赠步(下缺)/赠祁阳知县王尚德/湘江舟次/过屈原庙/衡阳端阳日遣兴/赠湖南衡永郴桂道台张增/湖南省泊/长沙怀贾太傅/湘潭/闻邻船理筝/过洞庭湖/岳州夜泊/望岳州楼

回程:岳州晓思/衡州夜泊

第13册

47.李文馥《粤行吟草》

48.汝伯仕《粤行杂草编辑》

49.李文馥《三之粤集草》

50.李文馥《仙城侣话》

以上四种均出使广东。

第14册

51.李文馥《镜海续吟草》

《镜海续吟草》,记广东事。

52.范世忠《使清文录》

范世忠(1761-1845),道光十八年北使。

《使清文录》,纪事。

纪湖南事如抵湘阴遇献书、记湘山寺僧人奇事、记湖南平猺、记船户言洞庭王三千乌鸦兵等。

53.李文馥《周原杂咏集》

《周原杂咏集》,抄本工整,有序,有自注,无目录。湖南诗23首。

去程:湘江顺泛喜成/湘江坐月口号/湘山寺/永州江次得兴(二首)/舟中夜书/登三吾山/苦热/暮江闲眺/夜雨/闻鸟行/漂母庙(在衡州)/衡山书院怀古/中湘闲眺/晚坐有怀/食鲜鲙口占/长沙怀古/舟发湖南漫兴/湖口塘口占/洞庭稳泛/洞庭怀古/登岳阳楼

回程:(祈)﹝祁﹞阳舟次晚兴/寒甚偶成

54.李文馥《使程遗录》

《使程遗录》,内容大部分同前书,为另一抄本,可互校。湖南诗26首,其中5首不重复:

石鼓山怀古/过洞庭湖喜赋/舟次遇雪并记/初五日雪霁/舟迟有作

第15册

55.李文馥《使程志略草》

《使程志略草》,道光二十一年北使纪事,逐日记录。

56.李文馥《使程括要编》

《使程括要编》,纪事,列表式。

57.范芝香《郿川使程诗集》

范芝香(?-1871),号郿川。道光二十五年、咸丰二年,两次北使。

《郿川使程诗集》记道光二十五年北使诗,同行张好合任正使、王济斋任二副使,《集》称“大陪臣”、“三陪臣”。抄本工整。湖南诗22首。

去程:湘江夜泊/湘江晓泛/湘江晚泛次韵/题湘山寺/题诸葛兵书岩(在永州)/潇湘晓望/潇湘晚泛次韵/题三吾胜异亭/三吾亭次韵/游三吾有感次韵/石鼓山/石鼓山有怀诸葛故宅次韵/留题贾傅祠/又前题次韵/汨罗有怀次韵/江上喜晴/洞庭舒眺次韵/泛湖望岳阳楼

回程:回舟过洞庭湖/湖南纪胜/端午衡州江次晓发/零陵晚泊

58.裴樻《燕行总载》

裴樻(1796-?),进士,道光二十八年正使。同行王有光任甲副使,阮任乙副使。

《燕行总载》,大字抄本。前载越南国王以下送行文近百页。后载《燕行曲》,长诗,有注。其中湖南纪咏自永州至岳州。

第16册

59.裴樻《燕行曲》

《燕行曲》,抄本,长诗,有注。《燕行曲》又见第 15册《燕行总载》、第25册《燕台婴语》,此本最全。

《星轺随笔》,抄本,有序,无目录。湖南诗13首。

永州府城记见/衡州府城江次/衡山县城江次望衡岳有怀/湘潭县城江次/湖南省城江次/恭题百泉轩留刻(在岳麓书院)/望谕苗台恭述(与岳麓书院相近)/望敬简堂恭述(在长沙城外)/观屈原贾谊传偶得/中秋夜对月/舟抵青草塘将过洞庭湖连日遇雨停泊俟顺舟中夜坐有怀/过洞庭湖/过岳州府登岳阳楼

61.阮文超《方亭万里集》

阮文超(1799-1867或 1872),进士,道光二十九年乙副使。

《方亭万里集》,刻本,有序,有目录,与正文字句稍不同。湖南诗23首。

去程:题湘山寺志后并引/泛湘有怀古迹/于湘江五日前观竞舟/永州怀柳子厚/五日舟发零陵/观祁阳镜石因而成咏/衡州潇湘门外泊舟有怀/发衡阳短歌/望衡岳有序/制一麻布白袍衡山道暑服以退汗因赋/湘潭阻风/乘月至湘潭县城/湖南城下泊舟漫述/长沙有怀屈左徒贾太傅遗迹/长沙湘阴道中/北风寒雨靖港停舟二日闷作/过湘阴小湾河有感/泛洞庭/过岳州府咏岳阳楼/巴陵歌者沿流往来闻之感怀

回程:和问梅湘江舟次连日雨雪二首/问梅登山赏梅赋诗二首归舟投赠和答/腊月立春前一日杂咏三首遗问梅

第17册

62.阮文超《如燕驿程奏草》

《如燕驿程奏草》,刻本,道光二十九年北使纪事,有条目名。湖南纪事如湘江风景、洞庭水势等。

63.范芝香《志庵东溪诗集》

《志庵东溪诗集》,大部分内容与《郿川使程诗集》重复。湖南诗26首,其中5首不重复:

过苍(州)﹝梧﹞访九疑山次韵/长沙端午次韵三首/衡阳怀古/改道常德江次感述/登岳阳楼次韵

64.潘辉泳《骃程随笔》

潘辉泳(1801-1871),咸丰三年至五年北使,范芝香之副使。值洪杨之乱,改变路程,过武陵(常德)。

《骃程随笔》,抄本,有眉评。湖南诗18首。

赓复武宅卿二首(其一赓过苍梧访九疑山元韵)/望愚溪/三吾览胜/衡州府城江次/望衡岳/端阳旅次(在长沙)/长沙怀贾傅/汨罗怀屈大夫/沅江道中/武陵怀古/常德改道漫述/送李寅庵(在常德白璧湾)/访桃源洞不果/辰州道中/送春/溆浦山行/宝庆府城/望湘山寺

第18册

65.邓辉火著《东南尽美录》

邓辉火著(1825-1894),同治四年、六年两次使广东。

《东南尽美录》,刻本,使广东记事。

66.黎峻、阮思僩、黄并《如清日记》

黎峻(1819-?),同治七年正使。阮思僩(1823-?),甲副使。黄并(1822-?),乙副使。

《如清日记》,纪事,详记里程等。湖南途中载与祁阳知县陈玉祥、零陵知县欧阳平、永州知府黄文琛等往来等。

第19册

67.阮思僩《燕轺笔录》

《燕轺笔录》,同治七年北使纪事,极详。湖南途中辨诸葛武侯藏兵岩(在永州),记潇湘庙牌位、浯溪王有光诗刻、省城贽见刘崑、王文韶,及直隶谒曾国藩、何子贞、崔员史(崔暕)等。

第20册

68.阮思僩《燕轺诗文集》

抄本工整,有同治八年清李文田等序,序及正文题“燕轺诗草”。正文315页,无目录。湖南诗86首。

去程:梧州八首(其一记九疑山)/抵全州小住清湘书院喜作/和黎莲湖清湘书院即事元韵/游湘山寺漫作/登舟/湘源舟中夜起见月/蓑衣渡小泊/西风窑塘舟夜/次莲湖韵二首(辨兵书峡)/楚南书怀/岩腰石上古松旁偶见金菊数丛灿然盛开感而赋之/看山/十月望潇湘夜泊/江天晚睡/潇湘对月/偶题二首(二妃祠、怀素塔)/舟次偶兴/和黄偕之游浯溪元韵/船户文国仁以江路闲无事乞作长歌书以与之/归阳夜泊/霜天/寒江晓发/江天杂咏二首/衡州咏怀古迹二首/尝柑/卧病数日忽风雨中开船力疾看衡山/连日北风寒雨病中闷作/小泊观音阁下/湘潭舟中/和答善化县知县麻维绪/和答崔贞史投赠/题扇赠湘阴李辅燿/楚城感怀/落滩河守风/舟次湾河和答湖南短送陈晰金三汊矶阻风二绝/泊舟湘阴/连日北风扣駃不前既抵湘阴寒雨益甚未知何日可过湖也夜起怅然赋此/和陈丹阶(陈晰金)再赠原韵因以奉简/和苏完书云湘阴阻风原韵/夜思/风雪歌(歌行)/对雪/和黄偕之/对雪元韵/晓发/次韵陈丹阶湘阴雪晴/磊石夜泊/鹿角滩/岳阳舟中送陈丹阶还湖南/过洞庭湖/回答李辅燿幼梅追寄元韵/回答巴陵幕僚客湘西向万铄投赠原韵/和陈丹阶回舟见示二绝/送湖南都司田明山还长沙次原韵

回程:约游岳阳楼不果放船后书忆二首/月夜/和广西护贡李和甫/和湖南委员吴春谷/泊舟长沙感怀汉贾太傅/和答李幼梅投赠元韵二首/和崔贞史投赠原韵即以留别/谢道州何太史子贞惠送东洲草堂诗抄/彭渔陔徐虚竹为写扇头《梅荔合荔图》又作联句一绝/寄赠湘潭覃荔仙/寄赠饶月樵(有注)/和答李次青原韵/和答张力臣题扇原韵四首/寄题崔贞史《采药图》十二韵/寄陈左卿徐虚竹彭渔陔李幼梅并柬/有忆/寄湘士曹岳森叔衡/和答李桢介生寄赠原韵并示幼梅/和答长沙黄瑜子寿题扇原韵/和湖南伴送吕世田燮唐投赠元韵四首/秋江晚眺/舟次(祈)﹝祁﹞阳八月十四夜玩月/兴笔/中秋夜月偕云停游浯溪诸山/葬齿篇/中流停舟不发却望浯溪诸山书怀/仁村埠暮泊/过河山舟次(过永州东安)/送别吕燮唐回湖南/雨后/发全州二首/湘山寺

第21册

69.范熙亮《北溟雏羽偶录》

范熙亮(1834-1886),进士,同治九年甲副使。

《北溟雏羽偶录》,抄本,无目录。湖南诗39首。

去程:次湖南委员郭鉴襄纪事(当作即事)元韵(四首)/次零陵知县嵇有庆即事/发全州顺(化)﹝流﹞抵零陵/题浯溪/次永州守廷桂喜雨元韵/访子厚遗迹/江汉(疑当作湘江)晚眺/祁阳津次待月/闻箫/次懦夫春风元韵/湘漓道中/衡州府阻风次懦夫韵/衡州阻雨望衡山有感/衡山县夜眺/湘江冒雨开船/长沙怀屈贾祠庙/舟中端阳/次少蘇元韵/湘流泛舟/三湘杂咏/洞庭湖/岳阳楼/送护贡使蓉轩还湖南

回程:望岳阳楼/重上岳阳楼即事/闻曾相公(曾国藩)哀信/观出陕兵艘/巴陵待风十日不发/顺风过湖泊六亭/次荔芬太守上巳过湖长歌韵/湘阴江次晚眺/题崔贞史山中采药小影/次贞史赠别韵/酬赠李辅燿公子/昭衡道中/衡山舟次回文格/零陵舟中赠永州经厅杨抱真(杨尊诚)/送湖南短送李荔芬/江村即事叠幼梅前韵却寄

70.裴文禩《万里行吟》

裴文禩(1832-?),光绪二年正使。

《万里行吟》,抄本,行楷,娴熟。有目录,不全。湖南诗36首。

有文有目:苍梧九疑山(有跋)/兴安谒周濂溪先生祠/衡山舟次望衡岳/初六夜月进舟/湘潭夜泊/楚南怀古/长沙有怀屈左徒贾太傅/偶游芋园题赠/李幼梅舍人投赠以诗即赋答复/次韵和夏芸苓廉访使重修贾太傅祠落成五古/和答夏芸苓廉访投赠依元韵/正月十五夜泊舟湘阴有感/月夜泛洞庭/登岳阳楼/答复田海筹将军用云麓吏部赠元韵/海筹将军再叠韵送行即次韵

有文无目:自全州至永州江程记见/永州偶题二绝/潇湘合流处/怀柳子厚先生/祁阳游浯溪有怀元次山先生感题/雪夜/浯溪磨厓碑次黄山谷韵/舟次述怀/泛湘有怀三闾大夫/丁丑春旦试笔(舟泊衡阳县)

回程:和答湖北短送/岳州守风/次韵和蓬海都登岳阳楼之作/和蓬海都转大风登吕仙亭放歌之作依元韵/蓬海都转再叠前韵赠即次答复/饯盛锡吾观察返回湖南/和答锡吾观察送行五古依元韵/和蓬海都转湖上春雪用东坡北台元韵二首依元韵/和蓬海洞庭阻雪之作依元韵/卧病和蓬海都转雪晴泛舟晚泊螺山登眺过田家作

回程(有目无文不计):重上岳阳楼/晓发岳州暮宿洞庭沙州记所见/乘风晓渡洞庭/楚南舟次偶感/次韵陈伯严投赠二首/新晴晚眺/回雁峰下阻雨/雨中有感/重游浯溪/冷水滩晓发抵永州即目(疑当作即日)

第22册

71.裴文禩《中州酬应集》

《中州酬应集》,抄本,载清人唱和。

72.杨恩寿、裴文禩《雉舟酬唱集》

刻本,二人岳阳至武昌相伴,在岳阳唱和23首。

第23册

73.阮述《每怀吟草》

阮述(1842-?),举人,进士,光绪六年正使。

《每怀吟草》抄本,有光绪七年清翰林院编修长沙陈启泰序。有评,有掺入他作。湖南诗34首。

去程:欲游湘山寺/船中遇雪/游浯溪有怀元次山/和韵答衡州知府周有仙/和韵答(横)﹝衡﹞阳知县度云阁/和韵答黎丹峰/长沙谒贾太傅祠/和韵答秀士张元韨/和韵答长沙总理厘局潘裕藻二首/登岳阳楼/题濂溪祠/题湘山寺/潇湘月色/题浯溪山石(镜石)/题石鼓书院/衡山稳泛/题岳麓书院/湘阴晚眺,月夜观(鱼)﹝渔﹞/题洞庭(洞)﹝湖﹞庙/顺风稳泛/过湖喜赋/登岳阳楼

回程:重登岳阳楼示张仲友/舟中至日/泛洞庭/归到洞庭纪胜/济湘喜赋/湘阴舟次寄胡庸斋/赠长沙府李必昌/经衡山(润)﹝闰﹞七月作/题合江亭/归到衡山感作/次韵留别衡阳县令庆瑞

74.范慎遹、阮述《建福元年如清日程》

范慎遹(1825-1885),进士,国史馆副总裁,越法甲申条约全权大使。

《建福元年如清日程》,光绪十年北使逐日纪事,海路,有上海、香港、天津简图。

第24册

76.裴樻、范文貯《如清图》

以上二种均为地图,有图注。

第25册

77.裴樻《燕台婴语》

组诗,均为七言绝句,每页上半汉诗,下半喃音。湖南诗共6首:全州、永州、祁阳、衡州、长沙、湘阴。

78.裴文禩等《燕轺万里集》

地图,有图注。

79.佚名《北使佳话》

行楷,载使臣事迹小传。

[1]刘玉珺.越南汉喃古籍的文献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5.

[2]刘春银.提要之编制:以《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暨《补遗》为例[J].佛教图书馆馆刊,2008,12(46).

[3]张伯伟.域外汉籍研究——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J].学习与探索,2006,(2).

[4]葛兆光.多面镜子看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07-05.

[5]王小盾.从越南俗文学文献看敦煌文学研究和文体研究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6]刘玉珺.越南使臣与中越文学交流[J].学术研究,2007,(1).

[7]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8]衣若芬.高丽文人李仁老、陈澕与中国“潇湘八景”诗画之东传[A].中国学术:总第16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衣若芬.潇湘八景:诗书意象的再生与越界[Z].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讲座,2006-03-22.

[10]衣若芬《潇湘八景——地方经验·文化记忆·无何有之乡[J].东华人文学报,2006,(9).

G09

A

1673-2219(2011)03-0054-09

2011-01-20

张京华(1962-),男,北京市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濂溪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潇湘岳阳楼越南
孙高华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欢乐潇湘
一水成潇湘
越南百里“银滩”
潇湘花月谣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凝固的艺术之岳阳楼
潇湘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