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之审美的一些思考

2011-04-08 04:40胡冬汶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个体

胡冬汶

(昌吉学院 中文系,新疆 昌吉 831100)

关于人之审美的一些思考

胡冬汶

(昌吉学院 中文系,新疆 昌吉 831100)

该文回避“美是什么”这一理论难题,重点思考美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之间的统一关系,并阐述对审美主体的差异以及美育的重要性,审美活动之于人的价值这些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审美活动;美育;美学

美是什么?自从人类体验意识到美,就开始了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询与追问,但没有人能回答什么是美。在中西方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遭遇的一个共同难题是如何定义“美”,因为“美是一项最难以捉摸的特质,它是那样的微妙,以致看起来好像是在快要抓住它的那一刹那间又给它逃跑了”[1]P165,的确,“美是难的”(柏拉图语)。但人类并不因此而停止对于美及与之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 美与人以及人的活动的关系

我们虽不能唯一性地回答什么是美,但可以确知的是美必然地与人发生着联系,没有脱离于人和人的世界的美,美和人以及人的活动密不可分,具有统一性。在中西方美学史上,美学家们都“自觉不自觉地把审美问题同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2]P317,他们在“在谈审美问题时无不表现着他们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思考、对人的命运的的热切关注。”[2]P317可以说,一切审美问题都和人的意义相关,离开人抽象地谈论美是不可取的。

我们对于美与人的统一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美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美并不是先验的客观存在,美必得与人以及人的活动联系结合在一起后才能现实化。“审美活动,是周而复始的主体性的自由生命情感活动。”[3]P317没有人对于美的欣赏、体验、玩味,就无所谓客体的美,不能成其为美的确定。美确定于人的审美实践活动。大自然里海洋的辽阔,山川的美丽,四季的风物,有其作为自然界客体物的自在性与自身特点,但若没有人的欣赏的眼睛,它们的物的自性美就是无意义的,也是不被确证的。美术馆或艺术馆里的众多艺术品,若仅仅是被陈列于架上,而没有人的鉴赏品评,它们的美就是盲目的存在。没有人的审美创造活动,就不会有美的丰富多样和美的世界的开拓。自古至今,人类创造着美和美的事物,如埃及的金字塔、荷兰的郁金香、中国的长城、柬埔寨的吴哥窟、达·芬奇的油画、张旭的草书……可谓丰富而浩瀚。而且,人自身的美,包括身体的美、精神的美以及对美的观念意识也在丰富着美的世界。

美要人去感知、美要人去创造,人自身也具有美,人的存在及其活动使美现实化。是人确证了美的存在,并创造发展着美。总之,美不能离开人以及人的活动而存在。

(二)人在审美中存在

人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化伴随着人生命的始终,生命的存在价值也是在社会化中确证的。生命展开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人的生命由各种活动构成,这些活动成就“人所独有的生命存在形式是社会——文化生命,这是人作为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负荷者的生命存在形式,其中包括政治生命、道德生命、审美生命……等等,而以审美生命最富于旺盛的生命力。”[2]P146我们可以有一个认识,即在人的全部社会——文化生活中,审美无疑是本质且核心的内容,“从根本上说,审美的需要就内在于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中,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这个命题不仅意味着审美活动为人所独有,在人以外的动物和其他的存在物中没有审美活动,而且也意味着审美活动最能昭示人的本质特征,它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现实地存在着的一种存在方式。”[4]P93可以说,人是审美性的人,那么人的审美性或曰审美生命必得在与美的对象的关系中体现,在审美活动中体现和实现,除此别无它途。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审美活动可分为两大类型,即生产性的审美活动和消费性的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人的审美性必得在生产的、创造的审美活动或欣赏、体味的消费性审美活动中体现和实现。只有和美联系起来,并进行着现实的审美实践活动,人才成其为人,人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

二 主体审美性的差异和美育的必要性

立足于现实观察与体验,而不从纯学理的角度去看待的话,每个生命个体参与进入审美活动的状态与程度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人的审美性存在是有差异的。

我们可以认为任何生命个体的社会——文化活动都能留下美的印痕,成就美的现实,比如城市清洁工在街道上做清扫工作,似乎无美感可言,好像没有美在其中,但他们在劳动,劳动本身即具备美的因素和特质,而且他们的劳动为城市与市民带来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因此也具备美的内涵。从这样的理解出发去审视人类活动,我们能在人类的大多数活动中找到发现美,就象罗丹曾表达过的,生活中四处皆美,但是需要我们的发现的眼睛。然而这样的生产活动的美是薄弱而短暂的。而就专门的审美创造而言,创造者的审美活动的成果,所造就的美在时间上更具久远性,对于美的创造有更卓越的贡献,如荷马的《荷马史诗》、屈原的《离骚》、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天顶壁画、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所以在生产性、创造性审美活动中,虽然不同的生命个体在审美的存在方式上是一致的,但他们的审美性实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当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比如创造力的高低,活动内容的不同等。

从消费性审美活动来说,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先天性的美感能力,能感受美,也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进行着消费性的审美活动。但我们得承认的是,先天具有的审美本能与后天培养的审美素质在不同的生命个体那里的组合各不相同,从而生命个体的审美能力有大小高低之分,存在差异,也就有对美的对象的主体性感受、理解、把握的各不相同。有的生命敏锐于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体验和把握,而有的生命则对于对象的美极为迟钝,或全无感觉。有的生命在对于美的深刻体验中充实丰富,而有的生命则在对美的漠然与忽视中贫乏苍白。就笔者的观察来讲,在现实中,后者的人数远远超过前者。所以,人虽具有先天的审美本能,也必然经历参与后天的审美实践活动,但审美心灵的活跃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必需有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由于生命个体审美性的具体现实存在差异,应该展开普遍的对于人的美育工作。审美性有其先天获得的一面,即审美本能,但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品位的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却有待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这是更重要的。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成长发展的,而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美育。在古代中国是很重视美育的,因为中国传统美学关注的是生命的态度,追求使生命处于好的状态,它把美与人格修养和境界超越联系起来,将中国人导引向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生,并使人生艺术化,我们可以看到“在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那里,对于人格美的论述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人的关注都是其美学的最终归宿。”[5]P153然而就中国当下的教育现状而言,美育是极贫弱的。当今社会中有各种技艺性教育与训练,但重点在技艺的训练,而不是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人的美的质素的激发与培育,同时也缺乏对美的心灵的塑造。所以身在美前,而双目失明,成为现实生活的普遍现象。就笔者个人的观点而言,在对于人的教育中,美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提升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发展精神文明,使文化兴盛发达,那么美育必然是重镇之一,而不可将之当做德育和智育的附庸。

三 审美活动之于人的价值

美育实现的最根本途径是生命主体自身进入审美活动,成为审美的人,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升华人的审美本能,提高人的审美性。

在生命个体的各种活动中,政治活动可使生命主体获得外在的社会成就感,诸如称赞、掌声、荣誉等,物质生产活动可使生命主体获得物质的丰富与需求的满足,道德活动可使生命主体获得伦理的愉悦与道德的自我肯定以及社会认可。然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使我们的生命具有超越性的可能。生命依循着美的召唤,在审美实践活动中,走向境界存在的道路。

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审美自我是生命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而对审美自我的建设应是主体自身的主动追求目标,要使自身成为审美活动的积极主体,不断提升自身审美性的活跃程度,使审美性处于活跃生长态势中,成为美与美的生命的自觉追求性存在。这些都是在审美活动中实践和实现的,“审美活动以对主体存在的充分肯定为前提,以对人的价值的高扬为旨趣,它所创造的是一个个性丰满、生命充盈的人的世界。”[4]P92毫无疑问,审美性的人的积极活跃的审美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是重大的,在这里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活动使人获得美悦体验

审美活动中的人在主体与客体的交接、互动中,在对美的体验、感受与沉思中,获得身与心的双重愉悦和满足。比如一个作家在创作中,一般会经历写作活动本身的艰难和痛苦,但在深层次上,他却能从写作这一审美创造活动本身获得满足感和深刻的生命欢愉,并由此确证生命的实存性。当我们在观看美丽的风景、杰出的艺术品、一部好的影片时,都能获得美的体验,感受到生命的欢乐。而且审美活动所具有的这种美悦作用会使人的心灵与精神更趋于平衡和谐,使生命发展更健康。

(二)审美活动使人脱出物质世界的束缚,回归人的心灵

我们得承认,人有动物性的一面,也有其物质性的内涵,要求着并追求着生理性和物质性需求的满足,如情欲、温饱、物质享受等。然而人的生命形态之所以高于其他动物,在于人能够有浩瀚深邃心灵,能够有无限丰富的精神世界。若生命过多或全部纠缠于物质性活动和内容,成为一种纯粹的物质性存在,那是生命可怕的堕落与贫乏。而人在审美活动中面对客体时所关注的重点是客体的美,而非特定的物质目的或目标,一定程度上是超功利性的,这一活动把人引向主体心灵世界,使人在精神活动中趋向心灵的丰富与满足。

(三)审美活动使主体脱出庸常,扩展生命存在时空

就生命存在的一般状况而言,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庸、琐碎、重复的日常生活中,更多显示生命的庸常性、重复性和封闭性。生命在特定的空间与人际交往中,所经历的事和个体行动的内容日复一日欠缺变化,生命被限定于自身所在的时间与空间,闭锁于其中,坠入庸常。这是生命的被局限的一面,但不意味着生命就只能在这种局限中终老。因为审美活动可使生命越出时间与空间的限定,领略到无法亲历的比个体生命自身的生活与存在更其丰富的无限世界。这些审美活动就扩大了生命的认知空间与领域,冲出生命有限性的围困,而趋向于无限。比如在欣赏音乐、观看美术作品、阅读书籍、进行艺术创作、观赏自然风景时,生命主体可以超越任何具体的现实时空的羁绊而达于自由的天地,成为鲜活富有光彩的生命存在。

(四)审美活动使生命超越存在的悲剧性

“人的存在的悲剧性最根本的乃是孤独与死亡。”[2]这是所以生命都必然体验到和面对的悲剧性事实。正因为是存在的现实,那么生命必然要寻找超脱超越的路径以使人生处于好的状态。我们可以找到的途径就是审美活动中鲜活生命的展开。生命在审美活动中,确证了它的实在性,并借助于同世界及其他生命的对话从而摆脱孤独感,感受到存在的欢欣。生命还可以通过审美活动,尤其是创造性审美活动,铸就可以穿透时光的审美生命力。在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海的女儿》中,借小人鱼的故事表达了超越死亡向往永生不灭灵魂的愿望,那么这个人类的愿望可以通过审美活动来实现和完成,以精神与心灵的不死来对抗生命的暂住性和肉身的湮灭。比如李白以他的诗歌作品——他的审美活动的结晶——活在他死后的岁月里。

[1]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杜书瀛.文艺美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李咏吟.文艺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I022

A

1673-2219(2011)03-0086-02

2010-11-29

胡冬汶(1976-),女,江苏丰县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校:韩 光)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个体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