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鹤鸣教授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经验

2011-04-09 07:10高瑷洁
河北中医 2011年10期
关键词:鹤鸣血府逐瘀汤上肢

高瑷洁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科,天津 300150)

邓鹤鸣教授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经验

高瑷洁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科,天津 300150)

乳腺癌;水肿;手术后并发症;血府逐瘀汤;名医经验;邓鹤鸣

乳腺癌是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其中患肢水肿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邓鹤鸣系为我院外科主任,教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方面有独特的理论及经验,其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型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有较好疗效。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兹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乳腺癌传统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需要对腋窝淋巴结进行清扫,使淋巴管和小分支血管遭到破坏而造成上肢淋巴液或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引起患侧上肢水肿,坠胀不适,活动障碍,并容易并发感染,成为乳腺癌根治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从西医学角度,邓鹤鸣教授认为,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阳性淋巴结过多,淋巴结清扫范围过大;腋窝淋巴结清扫范围不当;术后感染;术后放疗。邓鹤鸣教授认为,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属于中医学水肿、脉痹范畴,系因术中损伤血脉,脉络瘀阻,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水走皮下,瘀血内停;更兼患者术后正气不足,正气内虚,肝肾不足,冲任失调,加之七情所伤,脏腑失和,六淫邪毒乘隙内侵,内外合邪;同时放疗、化疗使元气更伤,无力推动血行,致使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痰凝毒聚。因其病因作用时间较长,“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故乳腺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其术后创伤所产生的病理反应也属血瘀证范畴。《金匮要略·水气病》云“血不利则为水”,因此上肢水肿的发生与血瘀有密切关系。

2 治疗方法

历代医家对于血瘀证的治疗均有记载,《内经》有云“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血实宜决之”。《血证论》谓“离经之血……亦为瘀血”,“凡治血者,必先以去瘀为要”。邓鹤鸣教授根据先贤之理论结合自身经验,对此类患者多以活血化瘀利水为治疗原则。主方采用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共11味药物组成。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桃红四物汤源于《医宗金鉴》,以祛瘀为核心,辅以养血、行气,方中桃仁、红花、川芎功善活血祛瘀;肝为藏血之脏,单纯活血则恐阴血受伤,故用当归、熟地黄养血调肝、润燥祛瘀而不伤阴血;白芍药养血和营,使活血而无耗血之虑,理气而无伤阴之弊。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肺气的输布,肝气的疏泄,四逆散功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方中柴胡条达肝气而疏肝解郁,并可宣通气血、升达清阳,与芍药配伍,一升一敛,使郁邪透解而不伤阴;枳实开胸行气,使气行血行;甘草调和诸药。桔梗开宣肺气,宽胸化痰,载药上行,合枳实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通利血脉引血下行;牛膝活血通脉,并引瘀血下行。全方配伍,既能行血分瘀滞,又能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而能生新,合而用之则瘀祛血行。加减:患肢皮色紫黯加三棱、莪术、丹参、鸡血藤以加强祛瘀之力;伴患肢麻木加路路通、地龙以通经活络;水肿明显加薏苡仁、茯苓、猪苓以渗湿利水。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3煎加水2 000 mL,加热,待水温合适,趁热熏洗患处,后以药渣装袋外敷。邓鹤鸣教授提出更需注意的是,若长期使用活血利水之药,易攻伐太过,耗伤人体正气,反致正气虚弱。术后患者本即正气不足,易助邪留滞,尚可配伍黄芪、党参等益气之品。同时还可配合外治法,如芒硝500 g,布袋包裹外敷,以利水消肿,减轻肿胀对脉管的压力;患侧上肢向心性按摩和挤压,尤其外敷后水肿减轻时,可配合适度按摩、挤压患肢,从远端挤向近端,每次30 min,每日2次,并避免下垂患肢及静脉注射。嘱患者避免过度锻炼或甩手运动。

3 典型病例

李某,女,43岁。2009-05-09初诊。右乳肿物冰冻加根治术后,右上肢肿胀7 d。患者1个月前因右乳肿物于外院行右乳肿物冰冻加根治术,术后病理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7 d行环磷酰胺 +表阿霉素 +5-氟尿嘧啶(CEF)化疗方案,患者术后2周左右即出现患肢水肿,增加功能锻炼后未见好转。刻诊:右上肢水肿明显,较健侧明显增粗,时有疼痛,烦躁易怒,心悸,纳少,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脉涩。查体:右乳缺如,右上肢水肿,右上肢中点较健侧粗4 cm,皮温不高,皮色略黯,上举受限,未及肿大淋巴结。西医诊断: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中医诊断:水肿。证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桃仁、红花各12 g,赤芍药、白芍药各10 g,当归15 g,川芎10 g,熟地黄 10 g,柴胡 10 g,枳壳 10 g,陈皮 10 g,牛膝 10 g,桔梗10 g,茯苓 15 g,薏苡仁 10 g,猪苓 15 g,鸡血藤 10 g。7剂,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3煎熏洗,抬高患肢,配合按摩。7 d后二诊:患肢水肿较前好转,疼痛不显,原方继服7剂,并继以前法熏洗、按摩。7 d后三诊:烦躁、纳差等症消失,患肢已能抬过肩,水肿基本消失。

体 会 血府逐瘀汤为中医方剂学理血剂之代表方,所论治症目达10余种,后人在临床中屡验屡效,为治疗血瘀为主、气滞为辅的第一良方,具有“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解郁而不耗气”之组方特点。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乳腺癌术后在血液高凝状态下,不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微循环阻力增大,血液流速过慢,甚至部分区域处于停止状态[1]。血府逐瘀汤能够改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抑制血小板聚集率,提高微循环灌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利于控制炎性渗出,促进渗出物吸收,并可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淋巴管再生及侧支循环的建立,逐渐恢复淋巴引流,可有效减轻水肿[2-3]。术后患肢的功能锻炼也很重要,一般在术后2 d开始“攥拳活动”,拔除引流管2 d后上肢即可轻微活动,术后2周开始上抬患侧手臂,进行“爬墙活动”,循序渐进,亦可避免和减轻水肿的发生。

[1]陶祖莱.生物流体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09.

[2]樊巧玲,郑有顺,刘江,等.血府逐瘀汤对微循环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1988,(7):29-30.

[3]吴启富,姚中强.中医十大名方妙用:血府逐瘀汤[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54,59,66.

R737.906;R289.3;R249

A

1002-2619(2011)10-1451-02

高瑷洁(1970—),女,副主任医师,学士。从事中西医结合乳腺外科临床工作。

2011-06-03)

猜你喜欢
鹤鸣血府逐瘀汤上肢
木偶剧 鹤鸣
鹤鸣
杨鹤鸣
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hematopoietic homeostasis of LPS induced sepsis in mice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血府逐瘀汤治疗隐匿性抑郁症疗效观察
加味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