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支流洼地治理对策及建议

2011-04-10 00:40安徽省蚌埠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年12期
关键词:大沟洼地支流

□刘 超(安徽省蚌埠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蚌埠市位于淮河中游下段,总面积5952km2,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分属淮河干流水系和怀洪新河水系。河流主要有:淮河及其支流泥黑河、茨淮新河、芡河、涡河、独山河、天河、八里沟、席家沟和龙子河等,怀洪新河及其支流北淝河、北淝河下游、澥河、包浍河、沱河、张家沟等。湖泊主要有:芡河洼、天河洼、龙子湖、四方湖、澥河洼、香涧湖、张家湖、沱湖、天井湖、钓鱼台湖、三叉河等。

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治理,境内的淮河及其主要支流河道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建成各类堤防长约1043km,开挖大沟200多条,中沟3300余条,小沟29000多条。建设排灌站858座,总装机约12万kW,已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工程体系。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建成投入运行,淮河及其主要支流洪水威胁明显减轻,洪涝变化趋势是多年平均洪灾减少,但因洪致涝、涝灾损失增加,沿淮及支流洼地涝灾损失依然严重,洪涝灾害依然是制约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灾情成因分析

蚌埠市洪涝灾情主要分布于沿淮湖洼地和各支流河道下游沿河地区。汛期淮河遇中、小洪水时,干流水位就高出地面,沿淮湖洼及支流来水无法外排,形成“关门淹”,淹没水深大,且持续时间长。同时面上排水系统不完善,现有工程排涝标准较低,遇到强降雨,雨水不能及时排出,致使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1991年蚌埠市洪涝受灾面积23.22万hm2,成灾面积18.57万hm2。这一年不仅春季受灾面积较大,而且部分地区反复受灾,夏、秋两季绝收;2003年蚌埠市受灾人口达24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8.18万hm2,直接经济损失33.9亿元,其中农业损失达19.65亿元;2007年汛期,蚌埠市洪涝淹没土地282万亩,倒塌房屋1.5万间,损坏房屋2.54万间,受灾人口15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6.4亿元。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除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原因外,工程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河道排水能力低,洪涝水积滞成灾

支流河道比降平缓,断面窄浅,排水能力较低,普遍不足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即使已经治理的河道,也只有3年一遇,甚至不足3年一遇。蚌埠市处于各支流河道的下游地区,由于上游汇流快,来水很快抢占下游河槽,加上受淮河高水位顶托,造成水位壅高,洪涝水积滞难下,漫滩上岗,淹没农田,围困村庄。同时支流河道水位的壅高,又影响面上大中沟排水,使灾害转移,灾情搬家。

(二)工程建设标准较低,防洪除涝能力弱

部分支流河道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工程建设标准偏低,投资分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使整体治理效果难以发挥。

部分河道堤防是挖河弃土,自然成堤,堤身低矮、单薄、缺口多。由于沟口不封闭,往往造成“敞口淹”,洪水来时,漫溢成灾。如澥河、沱河、张家沟、新淝河等。

众多的圩内排涝泵站建于1960-1970年,普遍存在设计规模偏小,泵房破损,水工结构老化,机电设备陈旧。部分排涝站在高水头工况下不能正常运转,造成有水不能排,排光淹光的尴尬局面。

河道及大沟上的涵闸规模小、标准低,影响洪水下泄。许多涵洞的实际排水能力不及设计要求的一半。

跨河沟的桥梁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普遍存在桥跨偏小问题。大沟上建于1950~1960年的砖拱桥、石拱桥,损毁严重,孔径偏小。群众为方便生产、交通,在河沟上自埋涵管堵坝,涵管高程较高,导致涝水下泄不畅,是涝灾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面上配套不完善,排水系统不通畅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管理主体缺失,面上农田排灌体系不系统,现有农田水利损毁严重,使得面上排水系统不通畅。群众为了生产、交通的需要,常在排水沟道上建路坝、拦鱼设施等阻水建筑,地头沟也大都被平毁。不少地方的小沟与中沟不通,中沟与大沟不通,大沟与河道不通。面上配套不完善已成为局部涝灾发生的重要原因。

(四)管理薄弱,影响排涝工程效益的发挥

支流河道及面上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总体比较薄弱,无论是管理条件,还是管理水平,与淮河等骨干工程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堤防、河道、涵闸、泵站得不到应有的维护,群众占用水域填土筑坝、填沟盖房的现象时有发生。乱耕乱种,水土流失严重,堵塞排水沟道。

部分排涝泵站还由于运行经费,不能有效运用,往往是排光淹光,严重影响群众治水管水的积极性。

(五)部分沿河洼地过度围垦,加重洪涝灾害

部分沿河洼地存在过度围垦现象,群众为了耕作、养殖等需要,自行筑堤,既缩减了湖泊洼地调蓄洪水的能力,又增加了防汛压力。

二、治理对策

遵循“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坚持防洪与除涝相结合,治涝与灌溉统筹考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除害与兴利的关系,因地制宜地采取蓄、排、截等综合治理措施。

(一)支流河道治理措施

蚌埠市境内的淮河支流在入淮河口处大都建有控制闸,汛期淮河遇中、小洪水时,虽可拒淮河洪水倒灌,但内水无法自排,常形成“关门淹”。针对“关门淹”问题,根本的措施是兴建大型排涝站,降低支流河道水位,减少淹没面积,为沿河圩内排涝创造条件;按设计标准疏浚、扩挖河道,提高河道的抢排能力;加固堤防,提高部分圩堤防洪标准。

开展支流洼地移民,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河道设计洪水位下,且无防洪设施保护的村庄约370个,涉及6万余户、23万多人,仅芡河、北淝河、解河、浍河等洼地约有2万多户8万多人,群众生活十分困苦,迫切要求从洼地搬出。为让道于水、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议结合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统一规划,逐步将支流洼地洪水位以下居住的群众迁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沿河洼地治理措施

针对沿河圩内洼地存在的问题,主要治理措施有:新建、重建、扩建、维修加固圩区排涝泵站、涵闸等建筑物,在进行泵站建设时,如条件允许,尽可能地排灌结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功能,提高投资效益;对淤积严重或断面达不到设计标准的排涝干沟疏浚,拆除阻水桥梁和堵坝,根据两岸生产生活的需求,适当布局进行桥梁建设。

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高低分排是本地区洼地治理中十分成功的经验,效益十分显著,被群众形象地总结为:“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各走各路,互不干扰;扩大自排,相机抢排,大雨小灾,小雨无灾。”这既增辟了排涝出路,赢得了抢排机会,又减轻了抽排负担,减少了涝渍损失。随着农村生产体制的转变,群众各自为政,加重了涝灾损失。因此,在新一轮洼地治理过程中,新建、恢复截流工程,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使上游高地水不进入下游洼地,减轻沿河堤内洼地的涝灾损失。

沿河洼地除进行必要的工程措施外,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五河县龙潭湖洼地、赤龙涧洼地、怀远县的孔津湖洼地和北淝河下游的部分圩内洼地,其地面高程低于外河的正常蓄水位,涝水无自排机会,全靠泵站抽排,种植成本高,抗灾能力低。对支流圩内低洼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以求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三)平原坡地治理措施

平原坡地,又称“岗地”,其地面高程高于所承泄河、湖的一般洪水位,具有自流排涝优势。但该区域离承泄河、湖较远,面坡降缓,排水线路长,如怀远县的清沟沟长达29km,五河县的大洪沟沟长近20km。此类排涝大沟大部分挖于1950~1960年,工程不配套或配套工程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沟上交通坝、养鱼坝、蓄水坝、纠纷坝还有越级排水形成的淤积坝阻水严重。汛涝期间形成大沟无水中沟满,中沟无水小沟满,小沟无水地受淹。

针对平原坡地的涝灾特点,治理措施主要为按设计排涝标准疏浚排涝大沟、中沟及面上小沟,使涝水下泄通畅。同时,为解决该区域地表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在不影响排涝的前提下,在排涝干沟上适当建设控制工程蓄水发展灌溉。

(四)面上农田水利治理措施

面上配套不完善是造成局部涝灾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开展排涝骨干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有步骤地实施面上配套工程,以充分发挥骨干工程的效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开展以大沟为单元的面上农田水利治理,以点带面,争取投资效益最大。

三、建议

(一)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集中连片治理

淮河支流洼地治理工程涉及范围广,投资量大,仅蚌埠市淮河支流洼地治理估算投资高达30亿元。建议划分责权,分级负责,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机制。骨干工程要继续积极争取中央、省投入,面上农田水利工程除积极争取水利专项投资和各级财政加大水利投资外,一定要对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土地整治、扶贫、以工代赈等项目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进行整合,按照政府批准的农田水利规划,按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分片、分河流集中治理,治一片成一片,形成完善的防洪除涝体系。

(二)探索水利工程管理新机制

现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形势,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现象较为普遍。工程管理的缺失,使工程投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造成投资浪费,影响群众对水利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建议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覆盖到所有基层水管单位,延伸到小型水利工程,落实中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应有的效益。

由于地方经费等原因,大中型排涝泵站,特别是排水跨行政区划的大型泵站,在发生内涝时,往往不能及时合理调度运用,造成洼地淹没面积扩大,淹没时间延长。建议研究大中型排涝泵站的管理运行机制及经费渠道,大中型骨干泵站由省、市统一支付电费的办法。对于面上农田水利工程,建议研究乡镇设立水利管理服务中心,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

猜你喜欢
大沟洼地支流
织金县大沟村:40年的“断头路”修通了
洼地排涝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非洲 直销的投资洼地
广西主要支流柳江治理工程(鹿寨县导江乡段)护岸建筑物型式设计
认证,拯救“品质洼地”
兵地融合谱新篇
峰丛洼地农作物面向对象信息提取规则集
FoxO1-DNA复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金沙江支流东川玉碑地遗址
南大沟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