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并加强《文科物理》课程建设,综合培养与提高文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011-04-13 00:11孟凡明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文科科学素养人文精神

孟凡明

(安徽大学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重视并加强《文科物理》课程建设,综合培养与提高文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孟凡明

(安徽大学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本文首先分析了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并概述了目前相关研究现状。然后基于《文科物理》教学实践,分析了综合培养和提高文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介绍了相关工作成效。并就今后如何重视和加强《文科物理》课程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教学论;文科物理;课程建设;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

1 引言

人文精神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1]。作为社会主流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精神境界会对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思想成熟定型,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命题。

科学素养是人在处理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知识、精神要素和实践能力[2]。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不可替代的领军人物,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创新能力是人类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人类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科技素质。创新意识决定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3]。

调查发现[4],普通高校文科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容乐观。研究发现,这种状况的产生有主观因素学生偏科,但客观因素不容忽视。就社会环境来说,当前社会、学校对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过于单一和功利化。就学校教育来说,多年来,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资源狭窄等也阻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就学科设置来说,我国从中学起就文理分家。在大学阶段,文理专业分科明确,科学课程只是针对理科生而言的,而对文科生而言,既不开设科学教育课程,也不重视选修课。因为大学培养目标中对科学素养没有具体要求,再加上文科学生科学理论基础薄弱,对科学知识不感兴趣。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而且还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文科类大学生加强科学素养教育。与此相对应,对理、工科类大学生则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 现状分析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为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社会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在反思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分离而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素质教育的新观念。究其目的是要通过在对大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技文化与人文素质逐步融合发展的需要[5]。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之后,我国对创新问题开始重视,并开始反映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决定> 的若干意见》等都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6]。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产物。高等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长远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7]。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10]。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使学生在学校中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等,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成为主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的建设者。创新教育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更应该加强创新教育,为实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做贡献。分析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11],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对创新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2)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3)教学内容和方式缺乏创新,(4)缺乏实践平台,学生的锻炼机会不足,(5)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不完善。

3 基于《文科物理》教学,综合培养文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物质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渗透物质世界的方方面面,渗透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应用于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可以说,物理学是其他许多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万物之理”。物理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培养学生实用技能的过程,学习好物理能为大学生更好地学好其他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意识的强弱、物理基础的厚薄、物理兴趣的浓淡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适应性、创造力和发展潜力。因此,《文科物理》是大学期间不可替代的素质教育课程。素质教育不单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而且还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因此,《文科物理》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自身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成为创新型人才。具有科学精神是大学物理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科学精神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物理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这种科学素养的合格大学生,使大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有科学的怀疑精神,有独立见解,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潮流。

通过《文科物理》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理解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该课程的成功开设,开辟了一条通过开设系列校选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新途径,探索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校选课为平台的创新教育的基本体系,实现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融合,也为安徽大学乃至其它高等院校创新型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开发起了示范和引导作用。

4 已经取得的成效

为了实现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合,近几年来我们面向安徽大学文、理、工科各专业开设了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文科物理》。该课程以物理知识为载体,通过对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些重大发现过程以及相关著名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介绍,充分展现物理学发展过程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力求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这样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了自然科学思维教育和人文精神素质教育的互补。

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我们一直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实行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着力培养“三基并重、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有效地实现了课程的有机结合。

实践表明,《文科物理》课程的开设对安徽大学文、理、工科各专业尤其是文科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让广大文科学生开始不畏惧物理,进而不畏惧科学,学生比较喜欢课程所强调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融合部分,喜欢课堂的讨论式的讲课形式,许多学生课前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精心制作PPT,课堂上踊跃上台发言,愿意尝试用物理角度看待和讨论人类的起源和归宿问题,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分制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成效显著,达到了课程的预期效果。

通过开设和讲授《文科物理》课程,我们还指导20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刘晔华主持1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项目、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汪刘慧主持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

5 具体建议

结合自己多年《文科物理》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就今后如何重视和加强《文科物理》课程建设,提出下列建议:

(1)建议高度重视《文科物理》这一新型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对于综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类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2)建议将《文科物理》教学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它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建议筹建文科物理实验室,以便开设一系列适合文科生的物理实验。

(4)建议划拨一定的经费以加强《文科物理》课程建设,例如:《文科物理》教材、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建设。

(5)类比《普通物理》是我校理工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建议将《文科物理》作为文科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

(6)由于播放PPT及视频对于设备的要求较高,建议教务处为《文科物理》教学尽可能安排电脑配置较高、投影设备良好的教室,以避免发生PPT、视频打不开的情况。

(7)建议设定《文科物理》课程每个教学班的选课人数上限为90,以便有效开展参与式教学活动。

6 结语

我们结合安徽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安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借助于素质教育选修课《文科物理》课程平台,探讨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合并均衡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选修课为平台的创新教育的基本体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安徽大学以及其它高校创新型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开发起示范和引导作用。并就今后如何重视和加强《文科物理》课程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1] 杨海波.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及其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115-118.

[2] 李波,芦菲.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和实践[J].教研,2010,(1):54.

[3] 娄玉珍.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世纪桥,2010,(11):83-84.

[4] 刘超,梁泰生.提高文科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及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育,2008,(10):29-31.

[5] 邓锦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2):19-20,25.

[6] 罗伟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5):16.

[7]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538.

[8] 曹一瑜,肖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8):221-223.

[9] 赖晓军,陈爽.高校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4):65-67.

[10] 王东红.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8,(5):82-84.

[11] 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1):48-51.

Construction of Arts Physics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MENG Fan-ming(School of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The significance of training of humanistic spirit,scientific literacy,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first analyzed in this paper,and the relevant re research is summarized.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Arts Physics,the significance and feasibility of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humanistic spirit,scientific literacy,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liberal arts background is studied.Lastly,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hance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Arts Physics are put forward.

teaching theory;Arts Physics;course construction;humanistic spirit;scientific literacy;Innovation ability

G40-03

A

1674-2273(2011)06-0052-03

2011-08-03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00185);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j201140);安徽大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XJ200907)

孟凡明(1966-),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学与科研。

猜你喜欢
文科科学素养人文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豆文科作品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孙文科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