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舒汤配合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湿热蕴结型鼻窦炎疗效观察

2011-04-13 15:29刘现云卫茹马涛陈亚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系河北054000
陕西中医 2011年12期
关键词:术腔鼻息肉内窥镜

刘现云 晏 震 卫茹马 涛陈亚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系(河北 054000)

2010 年 4月至 2011年 4月,采用窦舒汤术腔冲洗配合窥镜手术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鼻窦炎 5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病例主要来源于邢台市人民医院及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耳鼻喉科确诊为慢性鼻窦炎并成功实施鼻窦内窥镜手术的住院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窦舒汤组)和对照组(庆大霉素组),其中治疗组 55例 ,男 32例 ,女 23例 ,年龄 17~65岁;对照组 55例 ,男 29例 ,女 26例 ,年龄 21~6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证型分布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0.05)。

治疗方法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术腔冲洗:在术后 24~48h抽出术腔油纱条,同日开始行术腔冲洗。治疗组每次每侧用窦舒汤冲洗液 250mL冲洗;对照组用庆大霉素 8万 U,地塞米松 5mg加生理盐水 250mL/侧冲洗。住院期间由试验人员对患者进行术腔冲洗并教会患者或其家属冲洗方法,出院后由患者自行术腔冲洗。两组患者均行术腔冲洗,术后 1周内每日 2次,1周后每日 1次,30d后每 5d1次,直至满60d。术腔清理:于术后第 7、14、30、60d经鼻内窥镜行术腔清理并进行术腔病情评估。窦舒汤:黄芩、黄连、栀子、茵陈、藿香、石菖蒲、丹参、川芎、薄荷、细辛、黄芪、苍耳子、辛夷均来源于邢台市人民医院中药房,并由院制剂科制备冲洗液。制备:以细辛 50g,其余药物各250g,研制成浓度 6:1(即 6mL药液含 1g原药物 )的鼻窦灌注液,在煎煮药物过程中,特别注意将挥发气体通过冷凝回收。调 pH值至 4.0~6.0,将制备好的药液装入 250mL瓶内,再密封经高温灭菌后备用。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常规静滴头孢类抗生素 7d控制感染,并用类固醇激素辅舒良喷鼻以减轻术腔组织水肿及炎症反应。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软件 10.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分析,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分析。

疗效标准 西医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997年◦海口)[1]对慢性鼻窦炎的诊断标准。中医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关于慢性鼻渊的诊断标准而制定本标准。

治疗结果 治疗组 55例,治愈 20例,好转 26例,无效 9例,总有效率 83.63%;对照组 55例,治愈 17例,好转 18例,无效 20例,总有效率 72.72%;两组患者术后第 60d病情评估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差异(P<0.05),中药鼻腔冲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各阶段症状,体征对比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各项症状均明显好转,在 30d内各项症状改善率无明显差异。说明术后术腔冲洗疗效确切,在短时间内两组疗效无差异。术后 60d,其中头昏头痛、鼻塞、脓鼻涕、术腔清洁等症状改善率经统计学检验仍无显著性差异,而对嗅觉减退的改善情况及术腔上皮化情况在术后第 60d显示出差异性,说明中药术腔冲洗对患者嗅觉减退及术腔上皮化的恢复具有优势。

讨 论 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是以鼻塞、脓涕、头痛等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容易迁延复发,发病率极高,故医学界对其非常重视。鼻内镜手术只能认为是整个治疗过程的开始,手术治疗和术后处理是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非常重要的步骤[2]。术后处理包括定期的术腔清理,加强鼻腔清洗引流,合理用药。然而,二次感染、迁延性炎症、再生的息肉、炎性肉芽组织、黏膜水肿、窦口缩小、中鼻道粘连等现象的发生率仍然很高[3]。

祖国医学在治疗慢鼻渊和鼻息肉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辨证施治、标本同治的特色及内服外用综合治疗的优势,且随着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开展,中医中药的给药途径进一步拓宽。湿热蕴结型在鼻窦内窥镜术后的中医证型中所占比例较高,故在导师验方“菊花通圣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成的“窦舒汤”,用于鼻窦内窥镜术后湿热蕴结证术腔冲洗作为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的促进术腔上皮化,改善术后患者症状、体征,加快病情恢复,巩固术后疗效,提高治愈率。

1 中医机理分析 本冲洗剂以黄芩、黄连为君,藿香、石菖蒲为臣,佐以黄芪、栀子、茵陈、丹参、川芎、薄荷、细辛、苍耳子、辛夷数药合用,共达清热祛湿,化浊通窍之目的。黄芩、黄连、栀子均有较好消中、上焦热毒之功效,尤善清肺火,而鼻为肺之窍,故三药合用则能较好的使鼻窍湿热邪毒得清。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湿,川芎、丹参、茵陈具有“行气活血化淤利湿”的作用,能更好的使窦窍之脓浊得以排除。因邪阻鼻窍则窍闭,窍闭则失嗅,清窍不利则头昏头痛。同时,因鼻病及肺,则肺气不足,表卫不固,易感外邪,而使病情加重,故本方佐以黄芪、薄荷、细辛、苍耳子、辛夷,乃取其通窍固表之功。鼻窍得以通利则头昏头痛、失嗅等症状自减。同时借薄荷、细辛、苍耳子、辛夷之祛风解表之力,使得外邪不易乘虚而入,从而更利于病情恢复[3,4,5]。

2 西医机理分析 根据本病西医病因病理改变,因术后其病变之解剖结构已被纠正,故治疗当重在清除术腔痂壳及分泌物,继续加强局部抗感染,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改善鼻腔、鼻窦粘膜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而本方数药合用,从多角度入手,从而达到了多种综合疗效,使得在对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方面具有了明显的优势。

首先,本病感染因素主要为球菌及厌氧菌感染,而本方中黄芩、黄连、细辛、丹参、川芎、茵陈等均有较广的抗菌谱及较强的杀菌及抑菌能力,包括球菌、杆菌、厌氧菌及病毒等,使得术后术腔感染能得到控制,也间接使得术腔粘膜纤毛功能更易恢复。

同时,本方黄芪、黄芩、黄连均有增强体液及细胞免疫的作用,尤以黄芪作用最强。通过增加血中免疫球蛋白,增强淋巴细胞及 NK细胞等的功能,从而更进一步加强了本方抗菌作用,而配以黄芩、黄连等的消炎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减轻粘膜水肿,防止窦口阻塞加快了病情恢复。

而黄芪和黄芩还有一定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局部微循环作用,这有利于减轻术后术腔粘膜淤血,促进粘膜纤毛功能恢复,加快术腔分泌物排除,巩固术后疗效。

综合本方中、西医作用机理可以看出,本方较单纯依靠生理盐水进行术腔清洗及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术腔抗感染而言,其配方更合理,作用更全面,效果更确切。

结 论 两种冲洗方法对患者术后病情恢复均有较明确作用,说明术腔冲洗是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术后综合处理中的重要措施;窦舒汤组术腔冲洗远期疗效优于生理盐水组,在促进术腔上皮化及嗅觉减退的恢复方面亦有明显优势。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2):133.

[2]吴玖昌.鼻窦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01,19(1):22-23.

[3]周 红.鼻内窥镜鼻窦手术 204例术后处理[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36(4):473.

[4]翟兴友.慢性鼻窦炎一鼻息肉内窥镜术后中医辨证分型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6:15.

[5]张小玲.中西医结合治疗鼻息肉伴慢性鼻窦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2864.

[6]李桂英.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鼻窦炎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3):139.

[7]苏宗海.鼻内窥镜鼻窦开放术后中药液术腔灌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190例[J].新中医,2002,34(4):64-65.

猜你喜欢
术腔鼻息肉内窥镜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乳突根治术后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再植入病例分析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药物保守治疗一例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鼻息肉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鼻内镜治疗的效果分析
口腔修复膜在中耳乳突根治术中的应用
鼻内窥镜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