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

2011-04-13 16:49马元月郭广忠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金融人才课程

□马元月,郭广忠

(1、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从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目前的发展实际看,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与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改革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对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乃至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知识不单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的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来说,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管理都应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这种理论彻底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重新调整了教材、教师、学生、媒体相互间的关系。教学媒体也由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变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助探索的工具,而教师和学生也分别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和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知识是学习者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既非直接来自主体,也非直接来自客体;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第二,学习是意义的生成过程,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者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不能由其他人来代替.每个学习者都以原有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第三,知识是在配合自身追求生存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形成演变。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知识积累中,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这些经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当作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来;第四,教师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的支持者,教师的作用由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教师还是学生积极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二、现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设置同金融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金融专业不断细化、调整过频。金融学专业过度地细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性被打破,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被分割为多块,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不可避免。简单的细化与分割,造成学生单纯的专业课意识和狭窄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干专业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践的现象。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改革中,与当今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缓慢。金融学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绝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

较为偏重金融专业知识教学,忽视相关领域知识和素质教育,与培养综合性金融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如教学内容主要为银行理论和金融业务知识,相关领域知识较少。另外,我国现行的金融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的教育与培养。

(二)高校金融专业学生普遍缺乏职业道德和执业准则的教育

职业道德问题是当前中国金融业风险防范中的“重灾区”。无论商业银行还是证券公司,最近几年在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精力,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永远落后于人的实践。失去了严格的职业道德约束的底线,制度建设的成本会大大增加,现有制度自然就沦为“马其诺防线”。在西方,金融从业人员都要接受严格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每一个行业都有详尽的“执业准则”。反观国内,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经常流于形式,“执业准则”语言不详,不少关键的约束条款表达模棱两可,甚至根本就没有。中国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的缺失相当普遍。“职业道德”的缺失则会大大降低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底线,进而损害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三)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缺陷,金融人才市场尚不完善

中国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构成大致包含:基础性的大学学历教育、行业培训和金融机构自身开展的内部培训。 就行业培训而言,不少行业协会服务的主要对象不是普通的从业人员,同时行业壁垒划分严格,导致培训服务的质量、效率往往不尽如人意。此外,不少商业性金融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培训学院,但对于跨领域、系统的高水平培训,囿于资源、能力等的限制,他们也是无能为力。从市场本身来看,由于专业性、公益性的金融人才市场刚刚建立,服务金融机构的能力还比较弱;从人员本身来看,受目前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的影响,人才的流动仍然处于无序状态;从管理方式来看,对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大多仍然采取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并没有形成更具意义的完善的高级人才市场或职业经理人市场。

(四)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中学的“应试教育”,高校缺乏办学特色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大学阶段的很多教育模式几乎是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翻版和延续。现在的大学没有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的自主意识薄弱,依附心理严重,习惯于端坐课堂,听老师有条不紊的宣读讲稿,不敢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质疑。

高校的个性是指高校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另一所高校的重要特色。我国的高等学校由于受过去集中过多的管理体制影响,共性有余,个性不足。这就决定了高校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存在着模式化的倾向,过分追求统一: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以及统一的学习评定方式,最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都是缺乏个性、无特长的“统一产品”。这种缺乏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十分不利于金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五)不恰当的高校评价标准制约着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科研轻教学,并突出地表现在各级职称的评定上。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大多要求教师发表和出版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论文和著作,参与或主持一定级别的课题研究。这种倾向对人才培养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事科研的教师收入高、荣誉多、地位重,而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却由于科研成果少,收入相对也低、荣誉少、地位轻。长此以往,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积极性将受到严重挫伤,不愿拿出时间精力从事教学方法的改革,试想,没有高质量的教学,高校怎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培养创新型金融人才的途径

目前我国金融业正处于一个改革和快速发展阶段,金融人才的用人高潮即将到来,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急需做出调整与改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培养一大批创新型金融人才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树立全新的金融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创新型金融人才

调整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才”向“通才”的转变。金融专业学生毕业后由于就业去向相当广泛,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经济知识。同时,从金融领域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迅速推进,金融工具创新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多元化经营趋势正在形成,这也要求金融人才拓展知识面。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上的这种变化,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由专门人才向通用人才转变,按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的原则,在保持金融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金融专业的教学重点应由宏观金融向微观金融转变,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由理论型向实用型转变。金融专业的课程重点由宏观金融理论向微观金融转变:商业银行经营、金融投资、公司金融、财务会计等微观金融课程应占主导地位。金融专业本科教育,应由过去培养高级金融人才转变为金融基础性教育,培养模式由理论型向实际型转变,着重培养学生从事实际金融工作的能力。

金融人才的培养理念应由专业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应通过课程调整和教学方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适时删除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陈旧知识,加入一些迫切需要的与时俱进的新知识,要适时的增加一些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要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最新科学发展动态,增加相关的科学知识,适应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科学发展总趋势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了解一些必备知识,培养中国的国际化人才。注重加强综合课程和个性课程的设置。综合课程是指由不同学科课程经过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而个性化课程是指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状况较为自由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特长发展的课程。为此,学校应大量增设选修课,精简必修课,实行较为灵活的课程设置体系。另外,可考虑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发展自身创新思维的意识,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包括求异、辐射、发散、聚拢、牵引等等,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二)适应金融业开放的形势,改革金融教育模式

以开放的教育观念指导金融教学。一是树立金融教学单位“学习组织”的观念。不能只强调“教”的作用,而要注重学生“学习权力”的行使和“终身学习”生活方式的培养,逐步使金融学教学单位从“教育组织”演变为“学习组织”。二是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三是树立金融教育个性化的观念。要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性,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并鼓励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构建开放的教学内容体系。对原有的金融专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一是对金融学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更新。增加投资学、有效市场理论、家庭理财学、公司理财学、衍生金融工具等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课程;设立一些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如网络金融、金融电子化、金融信息学、金融(信用)数据库等等;增加一些国际化方面的专业课程,如: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及国际交流方面的知识。二是金融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即金融学与法学相结合,金融学与数学相结合,金融学与外语相结合,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

以开放的理念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海内外杰出人才,引进一流大师,调整学科和师资结构;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教师流失;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后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同时,应建立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制度,拉近学校教育与金融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加深对实际金融业务的了解,增强对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

全面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实行开放、探究、合作式教学。要开放视野,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运用多媒体获取最新的资讯,加强交流互动速度,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索发现式教学,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合作,努力创设活泼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去实践,积极提出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

丰富学生校园业余生活,鼓励学生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学校要给学生相对自由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学生社团、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成为学生年长的有智慧的朋友,营造民主和谐的求知氛围。采用开放启发式的宽松而又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智慧碰撞的焦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丰富知识,发展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倡导学术自由,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研究课题。教师要敢于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并通过实践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倡导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研究课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不断获得较前沿的新知识,能够得到初步的科研能力的训练,为今后的继续研究奠定基础。

加强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使学生能对自己进行科学的评价,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坚持终身教育的思想,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而富于合作的精神。

(四)加强高校办学的主体意识,注重发展学校的个性

加强高校办学的主体意识,真正发挥高校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每个学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所拥有的物质及精神资源必定有所不同。作为学校的领导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挖掘自身优势并合理利用,发展学校个性,创设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在这种整体的创新氛围中更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之,只有运用先进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各方通力协作,才能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2]王先强,傅允生.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办学特色[J].高等教育,2007,(4).

猜你喜欢
金融人才课程
人才云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