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演”的尝试

2011-04-15 02:11刘向东杨玉凤
科教新时代 2011年4期
关键词:主体同学课堂教学

刘向东 杨玉凤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进一步挖掘课堂教学质量,重点是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发展”。多年来,我们将“两主”课堂教学作为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教研活动来开展。

活动中我们先是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一是加大“两主”理论学习的力度,迅速提高干部、教师的思想认识;二是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两主”教学活动的浓厚氛围;三是组织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听课小组,广泛开展“两主”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让全体教师参与听课活动,通过听、评、比,促进“两主”教学的深入开展;四是加大生、理、化实验室和音响备课中心及多媒体教室的资金投入,使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及教学直观性在“两主”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是彻底更新课堂教学的观念。以往我们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挤占和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打一个比方,课堂就像一部戏,教师作为“导演”把课备好,就应当指导学生和学生一起表演,而实际上是教师又充当了“演员”,学生却仅仅是“观众”。结果呢,不管“演员”表演得如何精彩逼真,“观众”对角色的理解和体会是远远达不到“演员”的境地的。怎样扭转这种局面呢?我给师生提出这样的建议,让老师既做“导演”又当“演员”兼“观众”,也就是说教师除了按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之外,还要和学生一起参与“表演”,在学生尽情发挥“表演”时,教师则可以当一回轻松的“观众”;学生呢,当然是做“演员”兼“观众”,即自己有机会就尽展才华,大加“表演”,其余则当“观众”进行品评,这样学生既有了做“演员”对角色的充分理解,又得到了做“观众”的体会;而教师,既起到当“导演”的点拨指导作用,又有做“演员”的尽情发挥,还有做“观众”的尽兴欣赏的喜悦。

我们用这个形象的比喻与“两主”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全校教师清楚地看到,让学生当“演员”正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演”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整体积极性,这正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大好时机。

教师的观念更新转变了,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又出现课新的问题,也就是教师“导”好了学生却“演”不好,甚至不敢“演”,也可是说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对教师的要求是:第一步,不强求学生必须“演”好,而是敢“演”,敢“演”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第二步。就是要求学生逐渐“演”好角色,做一个好“演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导”得熟练了,学生演的自然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提高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但教师强化了“学生主体”意识,学生也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是课堂的主体,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比如语文教学中《枣核》这篇文章,学生初步接触“以小见大”,教师课堂上引导学生,“本文围绕‘枣核体现的游子情所选取了家庭琐事表现了什么?”学生能回答出“爱国”、“思乡”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什么是“以小见大”,有的学生能说出“从小处着眼,在大处落笔”,“以一个小小的事件,反映出深刻的大道理”等。再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加深理解,用“以小见大”的方法说一段话,这时候就僵住了。如何“导”好且让学生“演好”呢?教师课前想到这种情况,所以就拿出一小片碎纸扔在地上,启发学生“现在地上有一小块纸,同学们经过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迈过去了,一种是弯腰捡起来,同学们就这两种情况谈一下自己的意见。”此时气氛活跃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却反映出一个人的卫生意识问题……”有的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卫生意识,更反映出对我们的学习环境是否关心,对我们的集体利益是否维护……”等等。有的同学据此又说出“甲不小心把乙的文具盒碰到地上”,“某某走路无意识碰到了某某某”等,并就此展开了讨论。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总之,“两主”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在授课时更加轻松、流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更加主动、愉悦,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猜你喜欢
主体同学课堂教学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