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运动技术教学

2011-04-15 02:11秦开明
科教新时代 2011年4期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

秦开明

【摘要】对待运动技术教学,一方面要认识其对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克服竞技运动训练教学模式观念,把运动技术教学与学生的主体发展,与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起来,把运动技术教学指向学生学会学习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运动技术;教学

【Abstract】Treatment of sports techniques of teaching, on the one hand to realize its goal of achieving course, the important role of student development; the other is to overcome the concept of competitive sports training in teaching mode, the movement of the main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students, and students of sports Emotions, attitudes and values, integrate teaching sports techniques point to learning to learn and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life-long sport.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Sports Technolog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38.3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4-0061-02

《新课标》实施以来,课程改革的中心目标就是运动技术教学的改革,淡化运动技术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从学科方面来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身体练习。任何一种身体练习活动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技术。我们对学生不应该过分强调高水平运动技术的掌握,可是身体活动的基本动作本身就是一种技术,究竟运动技术教学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新课标下应该怎么改?这个问题困扰着我们,难道新课标下的跑步就仅仅是几个人捆着腿跑或“长江黄河”吗?难道过去的技术教学误区就怨铅球吗?如何正确运用恰当的运动技术进行体育教学,我认为学校体育的运动技术教学应该从竞技运动技术教学模式中脱胎出来,真正形成一套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体系。

一、理解竞技运动中运动技术与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术的区别

1、先从概念上区分竞技运动中的运动技术和学校体育中的运动技术的区别。体育分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两部分,而大众体育中包含学校体育,因此运动技术的概念在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应有所不同。

2、学习的对象和目标不同。竞技运动的运动技术的是针对运动员的,是一种以挖掘人的最大潜能为目的的高难度运动技术规格,它是以损害人的健康为代价来体现个人的价值、国家和民族精神为目的的,它是属于少数人的运动技术。而学校体育中的运动技术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我们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把学生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人才。而不是让他们去当运动员。

3、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的不同。我们的体育课程要想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就应该知道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有什么区别,才能在新课标留给我们的自由空间里把那些与健康有关的运动技术重新组合和创新。

所谓体能也叫体适能,主要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体能可分为两类: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后者是指从事运动所需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和反应等。当设计一种提高体能的锻炼方案时,首先应确立自己的目标,然后选择那些最终有助于达到目标的体能成分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今后,我们的体育课程应该真正从增进学生的健康出发,有针对性地侧重发展学生的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因此学校体育新课标下的运动技术也应该从竞技体育中脱胎出来,形成一套真正适合学校体育的运动技术教学体系,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方面着重点应该是开发体育课程中运动技术的健康功能。

4、学校体育中的运动技术体现的面是非常广阔的,比如民族舞蹈如何体现美,这就是运动技术。作游戏中如何充分利用游戏规则来取胜,这就是运动技术。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技术相比难度降低了,而面拓宽了,规格变换了。

二、如何在新课标中形成一套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运动技术教学体系

1、新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强调“目标先行”,具体可以理解为:在达成同一学习目标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往的体育课程把每节课作唯一独立的教学单位,设置了单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实则是一种把目标进行割裂的做法。例如,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可以设置“一节课上有75%的学生完成前滚翻动作”的教学目标。其弊端是以单纯的技术传授为目的,忽视了真正的学习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引导和组织”或“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如果安排教学单元将会具有一种达成学习目标的整体感。如何安排适合的教学单元,应该由我们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运动技术进行合理的解剖和创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2、新课标下学校体育运动技术应是从竞技运动中演变出来的运动技术,在实际教学中,把其内容改造、拓宽,我们可以在竞技运动项目中寻找出更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运动技术练习内容,比如利用跑的游戏来进行教学,特别是带有追逐性的游戏更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如“攻关”“撒鱼网”“打野鸡”,这些奔跑性的游戏在学生心目中比起枯燥乏味的跑步来说是趣味盎然,因为学生在游戏中的跑步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跑,不是去抓人,就是逃避被人抓,比起在田径场上被动的,带有教师指导性的没有变化的跑来说学生更容易接受。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游戏形式的跑增进了同学们的友谊,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课的功能多元化也得以体现。在此过程中如何跑的快、灵活、敏捷,这就体现了学校体育中跑的运动技术。

完全可以吸收民族传统和民间体育文化,其中的身体练习也属于运动技术,如何体现美,体现健康这本身就是学校体育的运动技术。即使用了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的内容体系,只要不是把学校体育变成竞技运动场,而是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身体锻炼的手段,也未尝不可,只要运用得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也会有积极的作用。从增进健康的角度来看,任何教材内容,只要能够对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健康有益,我们都可以大胆采用。

3、以往总是把教材中运动技术的健身功能与其他功能分割开来,孤立地对待运动技术,过多情况下把它看作竞技体育运动中的高难度、高标准的运动技术。而在新课标中,在学校体育中的运动技术规格上,可以类似与竞技运动中基本技术,也可完全不同于竞技运动的基本技术,比如说跨拦跑可以把它作为一种阻碍物,升高高度让学生从下面钻过去,降低高度从上面跳过来,可单脚跨越也可双脚跳过去,只要学生高兴,他们愿意怎么过就怎么过,只要他能过去,学生根本没有必要都去学习那些正规的拦跨技术。在这里面的运动动技术比如说跳拦就近似于跨拦,从下钻过去,如何钻得顺当,这就是其中学生应掌握的运动技术。在类同于竞技运动技术的学校运动技术规格上完全可以开发创新,但要注意体育本身的科学性,降低难度或改变。日本将竞技运动项目改造成“亚竞技运动项目”、“反竞技运动项目”就值得让我们借鉴。

4、在教学方法上,有传授式教学法和系统教学法,一个是教师重视的是“跟我做”,一个是重视学生技术动作学习的系统性。这种重技能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更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现代文明创造的这些系统的教学方法,是为运动员到竞技场上比高低,而不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们“学会生存”,这种系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就是正规、正规、再正规。我们体育课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运动员,这种设计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以人为本,体现三维健康观的新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关注学生的生理机能现状的同时,也注意学生的心理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但不太注重运动技术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如何进行具体的运动技术的教学,不防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以教方法带运动技术学习;(2)寓教于乐,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在学生熟悉的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运动技术;(3)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进行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多一些亲自参加运动技术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动技术的应用中来学习知识。

三、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诞生,不等于一切从零开始

新课程标准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基本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课程的领域目标: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它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以上说明新课程标准不是不要教运动动技术,而是给运动技术的传授以重要的地位。在对待运动技术学习的问题上,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其对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克服竞技运动训练的教学模式,应该把运动技术指向学生学会学习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荤,体育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腾子敬、宋尽贤,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综述 中国学校体育 2003(6)

3、邓若锋、杨丰宇,试述体验性学习方式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学校体育 2003(5)

猜你喜欢
新课标教学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