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 想

2011-05-14 13:37陈四益
杂文选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林氏刘少奇林语堂

陈四益

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这幅画1953年国庆前在《人民日报》上刊载时,我已在读高中,曾和几位同学逐一指认画中人物,所以印象颇深。

不料没过两年,高、饶事出,画中人物忽地少了一个——高岗不见了。又过了几年,刘少奇成了“叛徒、内奸、工贼”。于是画中的刘少奇又忽然变成了董必武。再过了十来年,刘少奇冤案澄清,连带着高岗一起重新上画,真像变戏法。变来变去,画家已成“古人”,最后的复原图,另有捉刀之人。

此类事不止于绘画。鲁迅在厦门南普陀的一张照片,坐石上,林语堂斜卧于前。大概因为林氏在某种眼光下入了另册,于是刊印时林氏化而为石。另一张人权保障同盟宴请肖伯纳,众人于宋庆龄宅邸拍摄的照片,站在蔡元培和鲁迅中间的林语堂也化为暗影。然而鲁迅与林语堂在厦门时确曾是很好的朋友,而宴请萧伯纳时,他也确是人权保障同盟的宣传委员和上海分会的执委。一己之好恶或一派之好恶并不能改变历史。

突发奇想。如果有人拍摄秦汉之际的影片,因刘、项为“两条路线”而删除项羽;因被认定为“反刘集团”的野心家而不准英布、彭越、韩信等人出镜;因有损“伟大统帅”形象而回避泗水之败、成皋之围,不知将成何种景象。

历史就是历史,对已经发生的史事,既不能随心增删,也不能任意文饰,这应当是基本常识。然而,定人生死的判官太多——奈何!

【原载2011年第4期《读书·画说》】

猜你喜欢
林氏刘少奇林语堂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王老五破案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一张陪伴刘少奇半个世纪的珍贵画像
被哨兵挡驾的刘少奇
刘少奇副主席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