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留学”背后的教育困境

2011-05-14 13:37叶祝颐
杂文选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户口流动人口教育部

叶祝颐

“出国读大学是我们迫不得已的选择。听说富人把孩子送到海外留学,哪有穷人也送孩子出去的,但这就是现实。”她无奈地说。在北京已生活二十六年的章冬翠面临着女儿明年高中毕业无法参加高考的困境,她的女儿在北京有(临时)学籍无户口,在温州有户口无学籍。数据显示,北京市中小学借读的非京籍流动人员子女有四十余万。他们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困境。

在户籍所在地与常住地都不能参加高考,考生无奈选择出国留学。这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呢?在无法参加高考的情况下,留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好多人还求之不得。但我们要看到,章冬翠的家庭并不富裕,她并没有足够的能力送女儿留学。但是如果不咬牙送孩子出国留学就意味着孩子高中毕业就踏入社会。这实在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啊。

外地户籍人员子女不能在工作、学习地参加高考,问题由来已久。有的孩子面临求学地与户籍地都无法参加高考的现实。尽管教育部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如果流动人口子女高考问题得以解决,可以化解他们高考无门的尴尬,也可以方便考生学习与生活。但是“两会”以后,异地高考的消息又没了下文。

当然,教育部也有难处。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去年表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参加高考问题,涉及高考制度、户籍制度,加之各地上大学机会差异较大,“相当复杂”。

笔者能够理解教育部的苦衷。由于户口地域差异与户口附加值差异。在招生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外地户籍考生在当地报考、录取,意味着当地考生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这对当地考生相对不公。

这实际上牵扯出教育公平、招生公平的老话题。虽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应该有相对的公平。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外地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录取,对当地考生不公平。但是换个角度看,如果招生体制公平,孩子到哪里参加高考,哪里录取都一样了,谁会办理高考移民,哪个地方又会拒绝流动人口子女参加高考录取呢?

由于招生体制画地为牢,许多全国重点大学越来越地方化,在办学所在地的招生比例高居不下,俨然形成了教育割据的局面。不少有识之士为此进言献策,建议改革高考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前几年中国政法大学先行一步,建立了按各省市的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制度。受到社会好评。但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改革热情并未撼动招生地域差异的坚冰,目前没有第二所名校跟进。教育部顾虑重重,推进教育改革一直不愿意触及高考公平、录取公平的教育公平内核。

以地域为界限的差别化高考招生制度越来越成为教育公平的绊脚石,它继续“合理存在”已经不合时宜。教育部启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步伐迟缓,以分省市自主命题的形式回避高考成绩的可比性,辜负了流动人口子女的热切期待,也回避了亿万民众对教育公平的合理诉求。改革招生体制,化解学生“被留学”的尴尬,还公民高考公平,录取公平的权利,不能一直“研究”下去。

【原载2011年7月8日《中国审计报·周末特刊》】

猜你喜欢
户口流动人口教育部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教育部发布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户口
农村地区因婚嫁被注销户口的如何申请恢复
数说流动人口
八类“黑户”可登记户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
教育部直属高校门户网站排行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