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美这扇窗

2011-05-14 13:37
杂文选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红十字

多年之后,中国慈善史上多少应该留一点笔墨给郭美美吧,即便是把她点缀在一个不起眼的边角,公众也不会忘记曾经有那么一个“炫富女”,把中国红十字会带入了一场舆论风暴中。在这场舆论风暴中,中国红十字会为撇清自己的责任,在不断声明中踉跄前行,最终在媒体抽丝剥茧式的真相追问中,寄生于红十字会中的乱象呈现在了公众面前。

如果不是郭美美起初“不经意”地扯出一个“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头衔,仅仅炫她的“大别墅、玛莎拉蒂”并不会引起公众强烈围观。这几年中国红十字会丑闻缠身,从万元帐篷到天价工作餐再到虚开发票事件,红十字会的公信力严重滑坡。而郭美美炫富,又曾贴上了“红十字会”的标签,这自然让公众联想自己捐出的善款是不是被个别人中饱私囊。

如今,虽然中国红十字会以郭美美虚构事实为由报案,因为她虚构了一个不存在的组织名称(中国红十字商会)和职务(商会总经理),损害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声誉和形象,但这并不意味着“郭美美事件”尘埃落定。网民们继续锲而不舍追问着郭美美的财富来源,7月3日,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商红会)的关联公司中红博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翁涛向媒体证实,郭美美的男友是中红博爱公司前董事王军,“炫富事件”发生后,王军已辞去董事职务。王军曾许诺郭美美出任中红博爱相关职务,这也是“年少无知”的郭美美迅速将新浪微博认证由“演员”改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原因。然而,7月6日消息称,王军只是郭美美的“金主”而并非男友。

真相好似奢侈品,“郭美美事件”大有向娱乐化转移的倾向。不过,这并不影响“郭美美事件”打开了一扇窗,她带着公众闯入了红十字会这个未知、封闭而利益既得的体系,让公众第一次见识了中国红十字会中的业务模式以及它到底是如何“神秘”运作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红十字会作为中国红十字总会在特别行政区的一个分会,它的公信力连续多年名列前茅,这与香港红十字会严格把关各种细节、维护自己品牌的“纯粹性”有关。香港红十字会不排斥与商界合作,但合作的前提是不能模糊香港红十字会“纯人道、独立运作”的形象。该会尽量避免自己的名字与商业机构并排,也不允许有任何商业广告。香港红十字会从不策划“企业冠名活动”,即使在宣传刊物上,红十字的标志也必须与商业机构的标志印在不同页面。事实上,不仅对商业机构,即使碰上了香港政府,这个慈善组织同样不允许自己的品牌被“掺杂”。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每一位捐款者——除非他把钱直接投进捐款箱,只要打电话或发电邮至香港红十字会,都可以立即了解捐款走向。回头看看中国红十字总会,至今未能做到“定期向社会公告”其每一笔善款的流向。红十字总会网站上公布的统计年报,只有2006年和2007年两年的数据。

重塑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道理上讲,这条路并不难走。但如果中国红十字会回避制度上的缺失与管理中的不善,只是希望公众“理性”看待郭美美事件,那么由网络发端的这场公众追问依然不得答案。来易来,去难去。外媒略带夸张地形容“郭美美事件”就像一颗颗手榴弹炸向中国的慈善事业。爆炸之后,总不能只留下残骸一片的结局吧?

【原载2011年7月7日《上海商报·社评与观察》标题有改动,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红十字
心肺复苏将被纳入教育内容
红十字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网络炫富事件中社会舆论的三种期待
郭美美 涉赌被诉
郭美美躺着“中枪”:生不改名死不改姓
赵白鸽:一位积极并且有领袖能力的领导
郭美美涉赌被抓何谈“再立新功”
抗美援朝运动与中国红十字会的政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