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2011-05-14 16:52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45期
关键词:进晚餐尖子生校车

封面反馈

@ 老猫-黑猫警长:客观的报道。90后的创造力很厉害,这是多元教育的结果。而他们“愤怒青年”的面孔后面,也有着理性的思考。

@可达鸭求过六级: 大众对90后似乎存在长期偏见,这期报道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90后。他们有活力,有坚持,也有自己独立的立场。

@ 广博雅正:孔庆东是一个有个性的学者,他的表达更市井化,不被一些人所接受。90后群体引发“挺孔倒孔”争论也很正常。

@徐甫林:该事件是对底线的一次考验。当事人的底线,北大的底线。而卷入这场风暴中的北大90后学生,则受到了一次关于底线的教育。

时事短评

学而优则“餐”有失公平

近日成都一所中学从4000余名学生中遴选出19名“尖子生”享受学校表扬的“最优待遇”——和校长一同共进晚餐。“入围标准”是刚刚举行的期中考试成绩。同学和家长对学校此举并不反对,甚至在晚宴上有学生激动得哭了起来。

学生校长共用晚餐,看似温馨的画面,却因“选拔尖子生”的“最优待遇”而变味。实际上,如此“校宴”隐藏着多重等级观念。首先,从4000个里面选19个的第一鸿沟,到第一名坐在离校长最近的位子,都显示出“唯成绩论”的最真景象。很多同学还想“有一天自己能够参加”,羡艳和校长同桌吃饭。事实上,倘若邀请差生共同就餐,看上去更像是一次关于励志的奖励。

学而优则“餐”,凸显应试教育下对成绩的盲目追逐,忽略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激励学生有多种方式,“校宴”美其名曰乃为激励“做人品位高雅,做事追求卓越”的优秀学子,暗地里却有滥用公费之嫌疑。餐桌上的激励,究竟效果几许不得而知。

需要激励的,更应该是稍显落后的潜力生。降低“与校长共进晚餐”的门槛,或许得到激励的是更大部分学生。停止变相的歧视心理,校方责任重大。

江西南昌 曾金

读者点评

《破解对华防备圈》

@西安范朝阳:即使中国社会制度完全达到美标准,中美之间在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的竞争也将长期存在下去。

@ 爱沐浴贝贝:美国在亚太地区围堵中国,中国该如何应对?我觉得除打经济牌外,也应同时打打文化牌,在意识形态上让周围的国家有认同感。比如佛文化、儒家文化、汉文化等等。

《夺命校车》

@罗宾兔:读后心里难以平静。单腿走路的现况不仅是某些决策的失误,每个细小环节上的疏忽最终酿成整个链条的断裂。

@我有一个猫咪:夺命校车的直接原因是司机的逆行超速,而背景则是这位司机要做三份工养活家里,他开校车每月工资是800元。司机责任的背后是社会保障的责任。

《风华断续正乙祠》

@焦帅同学:到正乙祠看戏是个好选择,坐在这样的剧场里,就连说话也不自觉小声郑重儒雅起来。台上恍然一生,台下恍然一梦。

@ kdqueens:正乙祠,梅兰芳首次登台的地方。舞台结构精致,四周上上下下的连接亦有心思。这样的精致和匠心独运,是中国传统戏楼的灵魂。

猜你喜欢
进晚餐尖子生校车
双峰:校车集体“体检”
第一个上校车的人
坐校车
坐姿密码
谈谈如何培养初中英语尖子生
清明的晚餐
浅谈对尖子生培养的几点认识
15 Ways to Improve Your Day
The School Bus校车
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