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遇见“幸福”

2011-05-14 12:08舟子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讲稿念头幸福

舟子

当43岁的女工学博士“遇见”积极心理学,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绚烂火花?王薇华给了我们答案。

初见她时,她是一位叱咤职场、才貌双全的CEO;再识她时,她成了一位工学博士;三识她时,她投入了积极心理学的研修写作,写出了国内第一本积极心理学通俗读物《幸福法则》,接着又以几乎一年一本的“匀速”写出了《心理健康法则》等书。

依然可以改变

2007年夏天,王薇华如愿以偿地戴上中国地质大学工学博士帽。这是历经五年的学业,是又一个青春梦想的实现。毕业的时候,导师对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博士毕业了,你也算是半个学者了”。这话激起了她心中的涟漪:我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呢?面对人生,她又一次陷入了“选择苦恼”。

最早的“选择苦恼”是:高考失利的她进入一所专科财贸学校。一生带着老花镜拨拉着算盘的会计“悲惨场景”,让她每次想起就难过。不能改变现实,就去接受现实。入学后,她很快投入学生生活,组织了班级篮球队,以打败所有班级的优异成绩,一周内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焦点人物”,两周后高票当选校学生会主席。她认真地学习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认真地度过了读书时代。财会课程的学习让她知道了“成本”,而“成本”这个概念也影响了她之后的每一次选择。

毕业后开始工作的22年里,她从新疆奔赴海南,又从海口走向北京;当年的专科生,后来的工学博士,可是她依然还在为到底应该从事一份怎样的职业而苦恼——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博士,工作随手可抓,事事到处可做,但怎样才能做自己最喜欢、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怎样让自己在最后一次的选择中,找到一生的最爱,找到能成为自己使命的工作呢?

她在思考和困扰中徘徊了几个月。在大学的一次讲课中,她偶然接触到“哈佛的幸福课”,知道了泰勒·本沙哈尔教授,了解到全球最新的积极心理学信息。随后的两个月,她将所有能搜集到的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资料一网打尽,闭门谢客,开始认真阅读。这是一门太好的学科,这也是一门适合我讲的课程,为什么才“遇见”呢?如果早一点,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和后悔……在喜极而泣中,她与积极心理学热情拥抱,她知道自己找到了一生的最爱……

学会向内寻求

在随后的4年里,在繁华的京城,在大学校园的一角,她的世界只有“积极心理学”。从最初亲朋们的质疑,到每年一本著作的出版;从自身心态的转化,到亲朋好友们态度的改变,她眼中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精彩:每天,沉浸在积极心理的博大而清新的境地,与那些未曾谋面的心理学大师们促膝交谈,探究着幸福的源泉,研讨着快乐的方法,是她一天幸福的享受;阅读资料,记录笔记,撰写书稿,与网友和读者信件交流,一天又一天,她的心境在探索中越发安详。

亨利·米勒说过:“写作就跟生活一样,是一趟发现之旅。”而她的发现之旅是心理修炼之旅,是一趟快乐之旅。在研究中写作,在写作中传播。打开的是当下积极向上的感恩之门,关上的是一扇抱怨过去和忧虑未来的焦躁之窗。旅途中她学会了儒表道里,懂得了行动要积极,心灵要安宁。

第一本书《幸福法则》出版之后,她被朋友介绍给某大电视台一著名栏目的编导,初次见面就与导演找到了选题的切入点。根据栏目组导演的要求,她开始准备选题的讲稿。在随后几个月里,写出了几万字的讲稿,洋洋洒洒,她认为自己写得很有学问,很有道理。在接受了试镜后,她在满心欢喜中等待着试讲通知结果。

去年6月底的一个晚上,她接到编导的电话:先是一通的肯定和表扬,很上镜、形象好等等,随后的是:讲稿内容太学术,不够通俗,故事不生动,希望今后继续准备……以为自己努力3年终于能够向外界推广积极心理学,以为自己写作的文稿是那样的完美,以为付出一定会有结果……她的脑子开始一片空白,陷入了一种无助的迷茫,甚至有点抑郁。但30多分钟后,她的心态又回复到轻松、安静。

学习和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人,也会心情抑郁,也会出现情绪不佳,只是他们会比一般人应对得更及时、拒绝得更果断。

那个晚上,她翻阅着手机中曾经记录的许多心路,豁然间,她又看见了昨天的梦想、脚步、爱和力量,也随手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的能力。而如果是在今天,她说,无论抑郁是以怎样的方式和面目袭来,它只是一阵风,哪怕是八级、十二级台风,它也很难刮倒她把握幸福的能力。

世界上没有钢筋铁骨的人,却有钢铁般意志的人。在寻找幸福的路上,积极心理学使她获得了幸福的能力,获得了受益一生的力量。不就是希望有一个平台,把自己3年来所学所懂的积极心理学知识传播出去吗?第一次讲稿没通过,还可以有第二次;不能录电视节目,还可以继续写作;不是已经写了4万多字吗?她要继续把这本书写完。

每天有许多网友和读者在她的博客上问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减轻烦恼?如何才能快乐起来?怎样才能获得真实的幸福?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更容易领会的指导方法呢?

她决定要在这本新书里把读者关心的问题、朋友们亟待明白的事情讲明白、说清楚,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继续去做,哪里还有时间去烦恼和不开心呢?第二天,她开始继续书稿的写作,4个月之后,她的第三本书《幸福力》又诞生了。

“一本好书是作者心灵的鲜血。”在进行积极心理学的研修中,她为自己打造了情绪之门,成为自己情绪真正的主人;在帮助朋友排忧解难,为素不相识者带来快乐、走出心理困惑的同时,她真实地感受到了“施比受更快乐”。与其说她是一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者,不如说她是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者。

找到真实的自己

从2007年秋天开始的随后4年里,她一发不可收,似乎必须在每一年都要出一本书,才能表示自己在这一年里是有所作为的。

从最初只是想在积极心理学的普及中占有一点立足之地,到如今担当传递幸福的使者,甚至被媒体誉为国内积极心理学推广、普及“第一人”。就这样,一路走过来,她发现自己真正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一条能够继续快乐地走下去,陪伴自己一生的事业。

她从大西北偏远戈壁里的小城独自走来,走向最南端的海南,13年后又独自来到红墙绿瓦的京城。面对陌生的城市,她很少畏惧过,更不要说胆怯或自卑。她清楚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机会众多、可以凭借胆识和毅力成就事业的时代。她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不可能,也从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走到了今天。

人生中,经常就是一个念头加一个很小的冲动在环绕着我们。很多人只是一念而过,没有再去深思,而藏在念头背后的那个机会,也就瞬息间消失了。而她简单又不简单的人生路径就是:在意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不让念头成为随意而生的一念,把念头中滋生的精华生成为人生的机会;在每一个念头的背后,不吝啬地努力和付出,舍得花成本坚持;把念头铸成内心的信念,并一直坚定地往下走着。

有句话说得好:“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她说,找到真实的自己,知道我是谁,这很重要!爱自己、爱护自己,悦纳自己,活在当下,做对自己也对别人有益的事情,这同样重要。起伏的人生曲线,坎坷的生命经历,是宝贵的心灵体验。为自己每一次的成长感动,也为心灵在每一次的经历中走向成熟而欣慰。不断成长而不只是不断老去,是人一生的追求、一生的赞歌。

猜你喜欢
讲稿念头幸福
鲍勃·迪伦受奖演说词成书
早晨锻炼
一念之间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鱼和水
为了“幸福”的母亲
讲话
美国总统讲稿是这样出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