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下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调查与分析

2011-05-18 09:10刘年伟白成良张晓林
重庆高教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小城镇人口居民

刘年伟,白成良,张晓林

(1.重庆文理学院星湖管委会,重庆 永川 402160;2.重庆文理学院学工部,重庆 永川 402160;3.成都理工大学体育部,四川 成都 610059)

户籍制度是指与户口或户籍管理相关的一套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其中包括通过户籍来证明个人身份、执行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1].2010年6月24日,重庆市三届七次全会把户籍制度改革(简称“户改”)纳入了十大民生工程[2],从此拉开了渝西户改的帷幕.渝西地区包括12个区县,262个乡镇,总人口超过1000万.在宏观层面上,“户改”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缩小渝西城乡差异和加快渝西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在微观层面上,“户改”给渝西转户居民带来的是多种经济补偿,养老保险、医保、享受与现有城镇居民子女教育同等待遇、免费培训等众多实惠.

体育文化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户改”带动社会大系统的变迁,势必影响体育文化系统.“户改”带给渝西小城镇(小城镇指人口在20万以下的县级市和建制镇)群众体育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户改”带来的种种机会,科学地制定这一时期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的战略,进而在该地区推进全民健身工程?这是体育社会学不可回避的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渝西小城镇居民,包括12个区县,262个乡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仔细研读了关于外包、国外社会学原理等相关著作20余本,为本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2009年初,以渝西的永川、大足、双桥3个区县及其下3个乡镇的居民为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0份,回收率为93.33%.2010年底,笔者协同所在大学24名渝西籍大学生,以渝西12个区县城区以及12个特色乡镇的居民为对象,发放样本2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2份,回收率为95.08%,其中转户居民1164名,旧居民1118名.问卷设计以中国群众体育调查为基础,并进行了适当修改.通过本行业13名专家对修改后问卷效度的评定,效度符合统计学要求;问卷信度采取重复测量,相关系数r=0.92.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的数据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了系统分析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户改”带给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的积极影响

2.1.1 体育人口增加

体育人口指经常从事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重[3].我国常用体育人口的标准是:身体活动频度每周超过3次、身体活动时间每次超过30分钟,并且身体活动强度每次超过中等程度以上.调查表明:2009年,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人口为8.04%,2010年该地区群众体育人口上升到10.30%,上升了2.26%;旧居民体育人口为12.52%,转户居民中体育人口为8.16%(见表1).

深究原因:在转户居民体育人口中,在转户前他们中多数不定期参加体育运动,尚算不上“体育人口”;而“户改”中的各种经济补偿为他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保障,以及在“追求健康”、“寻求娱乐”、“周围小城镇旧居民体育参与热情的带动”等众多因素影响下,一部分转户居民加入了定期参与体育锻炼者行列,成为了真正的体育人口,这是促成渝西小城镇体育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

“户改”下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总人口呈良好的上升趋势,这对于西部直辖市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总人口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国家提出2010年全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总人数达到40%左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4].

表1 “户改”背景下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人口变化对比(n=1118;N=1164)

2.1.2 体育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改善

2.1.2.1 性别结构

调查统计表明,2010年,渝西小城镇旧居民体育人口数量为140名,男性占80名,女性占60名,男女比例为4∶3,体育人口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转户居民体育人口数量为95名,男性为40名,女性为55名,体育人口男女比例为8∶11,体育人口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这使得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人口男女比例呈现了一种新平衡,男性占120名,女性占115名,男女比例为 24∶23.

深究原因:受传统地区文化的影响,渝西居民中更多的男性承担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更多渝西女性居民则在家承担家务工作和照顾孩子.“户改”下,转入渝西小城镇男性居民承担的经济压力更重,他们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休闲时间相对较少;而进入渝西小城镇女性居民因孩子上学更便利等客观情况,使得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体育运动.

2.1.2.2 年龄结构

2010年调查统计表明:渝西小城镇旧居民体育人口中16~25岁占28.57%,66岁以上占25%,体育人口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年龄段,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年龄结构.但是,转户居民体育人口主要集中在16~55岁之间:16~25岁占21.05%,26 ~55 岁占 71.58%.这使得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得到改善,各个年龄段的体育人口趋于平衡(如表2所示).

表2 “户改”背景下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

深究原因:转户人群中许多老年人在农村未接受过体育教育,加上“重文轻武”传统文化的影响,转户人群中绝大多数老年人并没有加入到体育锻炼人群中;对于转户居民中青年人群,除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作用,伴随“户改”产生的“健康至上、休闲、娱乐”生活方式也是促使他们定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转户居民体育人口“中青年多、老年人少”的年龄结构特征,有助于改善渝西小城镇旧居民体育人口“马鞍形”年龄结构.这对渝西群众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起到了良好的“平衡”作用.

2.1.3 群众体育生活方式正逐步形成

统计调查表明:2009年,体育运动尚未进入渝西小城镇居民余暇时间最喜欢的5种休闲方式之列.然而,2010年,体育运动在渝西小城镇群众余暇时间最喜欢的5种休闲方式中排名第4(见表3).深究原因:一方面,“户改”下大量的转户居民进入渝西小城镇,这为开展大型的体育休闲活动诸如该地区“坝坝舞”等特色项目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能产生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转户居民进入渝西小城镇生活中也面临“健康危机”、“文化生活枯燥”等问题,体育运动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集“锻炼、娱乐、社交”于一体的平台,被越来越多的渝西小城镇居民所接受,并融入到他们日常的生活中.

表3 “户改”背景下渝西小城镇群众喜欢的休闲方式的变化情况

2.1.4 群众喜欢参与的体育项目发生了变化

调查统计表明:2009年渝西小城镇群众最喜欢参与的体育项目前10位依次排名为:慢跑、武术、乒乓球、篮球、足球、台球、游泳、羽毛球、舞蹈、排球;而2010年渝西小城镇居民最喜欢参与的体育项目前10位发生了变化,排名变为地方舞蹈、慢跑、游泳、乒乓球、篮球、登山、武术、足球、羽毛球、跳绳.“户改”下群众喜欢参与体育项目明显呈现“休闲性、娱乐性、集体性、地方性”特点.深究原因,“户改”下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人口中青年居多(见表2),他们更喜欢参与休闲、娱乐性强的体育项目;同时,大量的转户居民进入渝西小城镇为开展大型集体性体育活动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受自身体育技能缺乏的影响,许多小城镇居民偏好于选择地方传统性体育项目.

表4 “户改”背景下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消费变化情况

2.1.5 群众体育消费增长

2009年,渝西小城镇群众中曾到经营性体育场所去进行体育消费人数占总人数7.14%,而对于经营性体育娱乐场所的门票,能承受10元以上的占25%.2010年的调查统计表明:渝西小城镇群众中曾到经营性体育场所去进行体育消费人数占8.50%,新增了1.36%,其中转户居民中曾到经营性体育场所去进行体育消费人数占8.08%;小城镇群众对于经营性体育娱乐场所的门票,能承受10元及以上占43.81%,上升了18.81%(见表4).

深究原因:“户改”为转户居民提供了承包地补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的补偿资金,享受与现有城镇居民子女教育同等待遇,受免费技能、创业培训等众多实惠,使得他们家庭的经济更加宽裕,并且经济负担明显减轻;加上受小城镇“运动时尚”热潮的带动,他们中一部分人加入了体育消费者行列中.这是促成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

2.2 “户改”背景下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面临的挑战

2.2.1 新旧居民体育文化差异不可忽视

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和[3].在物质层次上,从表4中可以看到,渝西小城镇新旧居民在参与体育消费人群比例相差0.86%,在对于经营性体育娱乐场所的门票,能承受10元及以上新旧居民选择比例相差43.72%;在精神层面,2010年调查统计表明,在认同“体育运动”等同于“劳动”观点上,旧居民和转户居民选择比例相差29.20%;而在认同“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观点上,两类人群也相差8.87%(见表5).

深究原因:渝西地区一些农村体育“边缘化”,许多老年人从未接受过体育教育等客观原因,可能是造成转户居民体育文化观念滞后的重要原因,进而加大了小城镇新旧居民体育文化差异.

表5 “户改”下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文化差异情况统计

2.2.2 群众体育场地和体育指导员更紧缺

2010年调查表明:“缺时间”、“精力不足”、“缺经费”、“缺场地设施”、“缺少体育指导员”成为制约渝西小城镇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其中“缺场地设施”在影响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排在第3位、“缺少体育指导员”在影响转户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排在了第2位(见表6).深入调查发现:自我国“雪炭工程”实施以来,渝西小城镇新增许多小型实用体育场地及设施.这为许多渝西小城镇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仅“户改”初期,渝西小城镇每月新增的转户居民人数超过万人,新投入设施对于户改下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无疑是“杯水车薪”.同时,由于渝西小城镇一些农村体育“边缘化”、“重文轻武”等客观原因的影响,造成许多转户居民体育技能缺乏.由于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场地和体育指导员数量相对稳定,而新增大批的转户居民无疑会造成该地区体育场地和体育指导员更紧缺.

表6 影响渝西小城镇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

2.2.3 体育文化市场更加无序

2010年调查表明,渝西12个区县城区以及其下12个特色乡镇体育文化培训的个数分别为:12,6,5,5,10,9,8,8,5,5,4,5,2,2,1,1,3,2,1,1,1,1,1,1.深入调查发现:“户改”给渝西小城镇每月新增了上万余转户居民的同时,也给该地区体育文化培训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跆拳道、散打、体育舞蹈、游泳、瑜伽、交际舞、健美操等体育项目正在该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在体育文化市场繁荣的背后,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在个别体育文化培训中心出现.

2.2.4 体育行政机构财政负担增加

2010年的调查表明:12名渝西地方体育行政机构体育官员中有10名体育官员表明,“户改”下涌入的转户居民增加了当地小城镇体育行政机构的财政负担,占调查总人数的83.3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体育部门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经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5].但是,众所周知,由于缺乏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体育事业支持,而且我国体育产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资金匮乏已成为阻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当然,渝西小城镇体育行政机构也不例外.

3 结果与建议

3.1 结果

“户改”下,2010年渝西小城镇群众体育人口为10.30%,上升了2.26%,其中转户居民体育人口为8.16%;小城镇体育人口男女比例变为24∶23.

“户改”下,体育运动在渝西小城镇群众余暇时间最喜欢的5种休闲方式中排名第4:电视、麻将或棋牌、逛街、体育运动和饮茶聊天;渝西小城镇群众最喜欢参与的体育项目前10位发生了变化,分别为:地方舞蹈、慢跑、游泳、乒乓球、篮球、登山、武术、足球、羽毛球、跳绳.

“户改”下,渝西小城镇群众中曾到经营性体育场所进行体育消费人数占8.50%,上升了1.36%,其中转户居民中曾到经营性体育场所进行体育消费人数占8.08%;小城镇群众中对于经营性体育娱乐场所的门票,能承受10元及以上的占 43.81%,上升了18.81%.

在体育文化方面:对于经营性体育娱乐场所的门票能承受10元及以上,渝西小城镇新旧居民选择比例相差43.72%;在认同“体育运动”等同于“劳动”观点上,新旧居民选择比例相差29.20%.在场地设施与体育指导员方面:“缺场地设施”在影响渝西小城镇旧居民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排在第3位;“缺少体育指导员”在影响转户居民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排在了第2位.

体育培训市场方面,在渝西一些小城镇,体育文化培训中心多达12个,其中一些机构时有采取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行为;而在体育经费方面,83.33%渝西地方体育行政机构体育官员中表示,“户改”下涌入的转户居民增加了当地小城镇体育行政机构的财政负担.

3.2 建议

在地方体育行政机构增设外包部,分批培养含转户居民在内的小城镇群众体育指导员,注重培训与就业挂钩.在培训费用方面,可以采取“政府补一部分,自己投一部分”原则;在参加培训人员方面,应把一定名额专门留给转户居民,并逐年增加转户居民参加培训的名额;在就业保障方面,外包部可以通过与当地健身俱乐部合作,外包部招聘体育指导员或配合当地政府关于转户居民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为参训人员推荐就业机会.

体育行政机构群体处联合地方公共场地设施管理相关部门,扶持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强化全过程管理.一方面,小城镇体育行政机构群体处工作人员可以加大与地方公共场地设施管理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如当地工商局、物业管理公司等,争取场地许可,甚至可争取这些部门在公共场所投入音响、体育设施等,共同扶持地方特色体育文化项目,以丰富所在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对于扶持的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如渝西小城镇“坝坝舞”等,遵循“实用、节约”原则,制定详细的扶持计划,包括体育项目选择、项目推广场所的落实、体育指导员的来源、项目经费的筹集等,并报体育行政机构部门领导审核通过;其次,在开展这项活动时,应安排专门的督察人员,对活动的效果、经费用途等做好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责成相关人员及时整改,并对整改情况做好追踪验证;项目结束后,还应做好活动总结,争取更成功地推广另一个地方特色项目.

体育行政机构群众体育处还应联合妇联、社区居委会等地方组织,长期开展小城镇新旧居民体育文化互动活动.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换行为是一种选择、计算得失的过程[6].当地体育行政机构群体处工作人员在开展小城镇居民体育文化互动中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善于“联合”,即与社区委员会、妇联、当地医院等的工作人员联合,共同开展这项活动;另一方面,同样要制定含活动使命、岗位职责分工、奖励等在内的规章制度.在小城镇新旧居民体育文化互动活动中,对于转户居民可获得体育文化学习、社交、娱乐等机会;对于旧居民中参与者,群众体育处可设年度最佳体育志愿者奖,并对优秀的群众管理者发放一定物质上的奖励,使他们也能从互动中获得公平的“回馈”,进而驱动这种互动模式的长期维持.

[1]陆益龙.1949年以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2):123.

[2]张炜玮.户籍制度改革100问[N].重庆日报,2010-08-02(4).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5,239.

[4]国家体育总局.2000-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001,21(3):1.

[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69.

[6]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74.

猜你喜欢
小城镇人口居民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石器时代的居民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