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让日本“变心”

2011-05-30 10:48刘迪
新民周刊 2011年18期
关键词:日本生活

刘迪

“3·11”震后,我对周遭日本人谈起中国海景房价暴涨时,他们均付之一笑。的确,20年前历经泡沫崩溃,20年后又惨遭巨震、惊天海啸和核泄漏的蹂躏,今天的日本人在看到中国房价和物价高歌猛进时,其脸上的表情不免浮现出“过来人”的沧桑。他们深知:不论良田美宅还是万贯家财,既无法抵御市场游戏的作弄,更无法抵抗自然法力于瞬间。震后日本媒体不断强调,日本已经开始“第二个战后”,意即必须告别战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活模式,寻找另一条道路。

震后一个月时,此间一家民调公司对首都圈的日本人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他们追求“便利、现代化的生活”倾向下降,代之开始重视“传统生活”。调查表明,重视“日本传统生活”的意识从45%增至57%,而追求“便利、现代化生活”的意识,则从55%降至49%。此外,重视物质的想法减少,而重视心灵生活、重视人际关系的意识增强。

大震让人思考究竟什么是“风险”。以前,东电股票被视为“绝无风险”。有人信誓旦旦地保证,日本核电站绝对安全,只要宇宙不落陨石击中电站、朝鲜不对核电站发射飞弹,那东电股票就绝无问题。今天,日本人不再相信“绝对安全”,只要活着,任何危险都能发生。

今天,整个日本列岛的海景房无人问津。因为这些房子即使逃得了海啸,也逃不过地基液化。地震之后,沿海地区出现严重浸水,即使远离重灾区的千叶县浦安市、东京都江东区,也出现房屋浸水、水道断裂、地基液化等状况。那些在海边买了海景房的人,欲哭无泪。4月以来,尽管不少房地产公司拼命做海景房广告,但有意购买者寥寥。不论热海的海景房还是轻井泽别墅,都让日本人失去胃口。既然自然如此无常、无情,那么耗费人生不倦追求的丰富的物质生活,是否还有意义?

大震、核泄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下班后工薪族不再三三两两地聚会饮酒,而是尽早回家,与家人团聚。最近,尽管媒体呼吁人们消费,以消费促复兴,但无奈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例如笔者常去的一家中等水平的餐厅,震前门庭若市,而震后则车马冷落,至今尚未恢复。据最近一项调查显示,40%以上的日本人表示,今后将减少外出次数、时间。事实上,今年“黄金周”期间,不论新干线还是国内外航空公司,空座率都远高于以往。

今天日本人重新开始思考“简单生活”。一个叫Dominique Loreau的法国人写的《简单生活》在日本热销。他在书中提出37个“人生建议”,让日本人异常痴迷。这本书竟然一气卖掉30余万册,现在续篇也已出版,同样好卖。大震让日本人反思经济高速增长以及泡沫破灭的这些年,日本究竟失去了什么。談到这本书,作家五木宽之说:“我个人的生活与这本书提倡的生活恰好相反,正因如此,我才满怀敬佩地阅读。”在很多日本读者看来,接踵而至的灾难,让他们懂得“唯物”的生活并不可靠。

近日,日本各家报纸反复报道这样一个消息:“英语老师回国了”。原来日本各地中小学推广英语口语教育,引进不少外国教师,但“核泄”之后,大批英语教师回国。不仅如此,连大学也出现这种情况,很多大学的外国姊妹校,纷纷要求解除交流合同,中止派遣教师赴日教授外语,这让日本各大学非常震惊。

“核泄”之后,大量旅居日本的外国人出走,其中包括大量留学生。至今,仍有很多学生迟迟不归,甚至退学转赴他国。此外,因为怕地震、怕辐射,国外游客纷纷取消预定访日行程。此间舆论忧虑:若长此以往,日本或将真的成为孤岛。

大震促使很多恋人决定结婚。大灾难让他们懂得,很多障碍其实并非不可逾越,在巨大悲剧面前,他们懂得了亲人、家庭的可贵。20年前,日本女生择偶坚守“三高”,即“高身材、高学位、高收入”的阵地。今天,她们选择另一半则重视“低姿态”、“低依赖”、“低风险”,具体说,就是要求男生无大男子主义、双方彼此互不干涉、男方工作不求高薪但求稳定。正如《日本经济新闻》的一篇报道所说的:“不论高身材,还是高学历、高收入,在天灾面前都一律平等,软弱无力。”

猜你喜欢
日本生活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