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辉映在鬓边襟际

2011-05-30 20:49孟晖
新民周刊 2011年37期
关键词:节俗衣裙玉兔

孟晖

将近中秋节,人们一边抱怨月饼贵且太油太甜,一边争相买月饼和送月饼,同时叹息传统节日的内容日益萎缩,缺乏魅力——年年如此,今年亦复如此。就是没有设计师想到把定陵出土的明代皇后“玉兔捣药”耳环加以复制,让这昔日的妙物于佳节之际垂晃在女孩们的颊际。

祖先的时光中,差不多半个月就会有一个节日,大约是因为没有如西历那种七日一周的节奏,便靠大大小小的节庆来为四季标画出清晰的刻度。妙的是配合着农业社会随岁月循环渐次变化的生活内容,似嫌密集的节日五彩缤纷,彼此绝不重复。到了宋代这个绘画艺术与工艺美术的黄金时代,才华无与伦比的艺术家与巧匠们敏锐地认识到,鲜明多变的节日风俗足以成为“主题”、“纹样”、“图案”的宝库,于是,节俗中最有意趣的细节与片段被他们提炼出来,栖落于服饰与首饰之上。创作的活跃促生了一项新的快乐,即,在每个节日,人们——特别是女性——都必须佩戴呼应节日主题的首饰,衣裙的纹饰也一定要扣合具体的节俗。

因此,昔日,营造华节氛围的不仅是特定的食品、陈设物、祭祀礼仪,人们的打扮以更为活泼与精美的方式宣告着这个日子的特殊性。例如,立春时人人都在钗头悬挂小小春幡,上元节是以赏灯为名目的集体狂欢,端午节不仅有龙舟竞渡,还要制作艾虎符,于是,在这些节日的当天,女性首饰与衣服的纹样便须分别与春幡、灯笼、竞渡、艾虎等内容挂钩。这一风气一直发扬到明清时代,《金瓶梅词话》里描写潘金莲等人正月十五日到李瓶儿家临街楼上看花灯,便是“鬓后挑着许多各色灯笼儿”。实际上,应节穿衣佩首饰的习俗在明人那里推进得更为全面,如元旦前后的打扮需带有象征生命绵长的葫芦纹;元宵节则不可缺“灯景”;清明节为仕女打秋千的图案;端午前后流行五毒、艾虎、天师骑虎等花样;七夕则是鹊桥、持荷童子之类;中秋节的纹饰当然均与月宫、玉兔相关……

另外,古人最珍重一年的花事,赏花之际同样讲究穿戴应景服饰。最典型如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这一天的首饰、衣裙便必须表达莲荷的风姿。也就是说,曾经,桃、杏、牡丹、芍药、荷花、菊花、梅花等等次第绽放在山前水畔、庭中阶下之际,也会同时娇妍在女性们的鬓边襟际。穿着同类主题的服饰,反而更容易突显出谁的花样更为出彩、姿态更为生动、手工更为精巧,因此,赏花活动也就无异比美大会,甚至就是较量女红技艺高下的天然赛场。

想象一下吧,四百年前的中秋节,万历皇帝会用一对簪头嵌有紫晶兔的金簪固定冠帽,他的皇后的耳环则吊着立在云朵上捣药的玲珑玉兔,整个宫廷中人人都以类似的方式点缀自身,也点缀良辰佳景。紫晶兔簪与嵌宝玉兔耳环拥有着不逊于现代设计的简洁,还多一分现代设计所缺乏的生动,倘在今天直接加以复制,肯定会受到追捧。不信,且把万历皇帝金簪头紫晶兔的复制品开发成项链坠子试一试!

逢到传统节日,便推出各种既符合当代人生活方式又表现相应民俗的服装、飾物,这一风气如果能够重新振兴,在时髦的年轻人当中形成时尚,想来可以大大恢复古老节日的活力与魅力,而且,也很符合商家的生意经。了不起的古代艺术家们留下的各种作品则是现成的资源库,为如此的任务提供了再好不过的条件。一直没有人致力于这个领域,原因恐怕在于今日设计界对传统文化存在着盲区。实际上,我们不仅要重新启动古人留下来的成果,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发挥今人的创造能量,让旧典故转变为新情趣。像捣药的玉兔,就不能变身成马克杯、卡片夹、台灯或者蛋糕、巧克力糖?真该有个发扬传统节俗的协会每年为各个节日逐一开展设计大赛,鼓励设计师为玉兔、灯笼之类设想出当代的创意。

但愿,在不久后的中秋节,会看到精美的玉兔耳环、项坠、戒指、别针装点着女士们的淑容,丝巾、衣裙甚至手包、领带都有月宫、桂花等现影,让千里共婵娟的心愿如月光一样,在人们当中流动。

猜你喜欢
节俗衣裙玉兔
在雨中
何 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以夏至节俗为中心的考察
灰姑娘的魔法衣裙
西班牙节俗及语言文化
雨后
伪满时期东北文学的节俗书写
水调歌头·玉兔巡宫
玉兔卖萌
“玉兔”月球之旅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