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西方的新干预模式?

2011-05-30 10:48郑若麟
新民周刊 2011年38期
关键词:萨科齐利比亚联合国

郑若麟(巴黎)

我曾撰文认为,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是西方创出的一种新的干预模式。其特征是以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动荡为机遇、以支持反政府武装为掩护、以联合国决议为幌子、以空中轰炸为手段、以“保护平民”为道德借口,实现推翻一国政府的目标。香港某电视台一位主持人居然就此讽刺我是“冷战思维者”。几天后,美国《时代》周刊亦发文认为,在利比亚,美国开创了一个“有限军事干预模式”的“新时代”。这一新模式有四个条件:一,出现反政府武装;二,地区联盟支持;三,国际社会承认其合法性;四,盟国分担责任。这一观点与我不谋而合。看来《时代》周刊也是“冷战思维”。这是题外话。

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新干预模式将很有可能再度应用于叙利亚。据非洲媒体报道,萨科齐在利比亚表示,要将他对利比亚的访问“献给所有渴望看到一个自由叙利亚的人民”。上周末法新社披露,法国正与叙利亚反对派秘密接触。此前在巴黎召开“利比亚之友”国际会议时,萨科齐也曾表示,“利比亚变成一个民主国家……对于叙利亚反对派来说,是一个机会”。法国总统承认,他与卡梅伦长时间地讨论了叙利亚问题,并表示“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加速在叙利亚的作为……”显然,叙利亚已被纳入被干预的视线之中。

西方对中东、北非和阿拉伯地区的一系列干预行动,都有着两个非常明确的标志:一是被干预国家十之八九拥有战略资源,其中以石油资源为主,而且这些资源尚未被西方百分之百地控制。所谓控制,并非一定要美欧公司来开采。有人以为伊拉克石油在战后有一部分合同被中国获取,就认为美国发动伊战并非旨在石油,这是太过天真的认识。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读者都是国际战略问题专家。事实上控制的意思,就是一旦出现大规模战争,美国的敌人休想从伊拉克拿到一滴石油!法国一位著名国际战略问题专家早在伊战爆发前就写道:“伊战唯一目的,就是美国要实现永久驻军,以将中东最后一个石油产地控制在手。”从这个标志出发,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伊拉克和利比亚等国会遭到西方军事打击。同样,我们也很容易预测未来西方将会武装干预哪些国家。美国和西方干预的国家的第二个标志,就是具有地缘战略重要性。叙利亚恰恰具有这样的地缘战略意义。特别是对以色列而言。

叙利亚如果发生“颜色革命”,将切断伊朗对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什叶派武装的支援,改变整个中东版图,并将这个沙漠地带最重要的水资源控制住。所以,叙利亚动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用“新干预模式”来分析,即可见法国正步步朝着这一方面迈进。

首先是叙利亚内部已出现动荡。这一动荡的真正原因是西方媒体很少涉及的。究竟是生活在叙利亚的库尔德人、什叶派、逊尼派之间出现相互冲突,还是普遍民众已经无法再忍受“独裁统治”而揭竿而起?在阿拉伯、非洲、俄罗斯媒体上,与在西方媒体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描述、报道和分析。

其次,叙利亚反对派日前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成立了自己的“全国委员会”(其发言人“凑巧”是生活在法国的“叙利亚人”帕斯玛·卡德玛妮,在法兰西学院从事叙利亚问题研究的专家),扶持反政府力量已成现实。但该委员会140名成员中,一半以上生活在海外。他们在境内是否真的获得民众支持?再次,法、英、美等国确实正向联合国施加强大的压力,试图再次获得“动武通行证”。

然而,在中东地区和阿拉伯国家中,几乎没有任何国家支持推翻叙利亚政权。在这种情况下,五大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会一起放弃它们的否决权吗?如果没有联合国的动武授权,法国舆论还会支持萨科齐投入“第四场战争”?最后,发动一场针对叙利亚的战争,法国还能组织起一支北约联军吗?阿盟的态度还会与利比亚时一样吗?“囊中羞涩”的法英两国,在利比亚烧掉了大笔预算外经费之后,面对欧元国家债务危机,还能凑到足够的战争费用吗?面临大选、眼下又遭遇在联合国因巴勒斯坦进入联合国问题陷于国际孤立状态之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敢再次将国家投入一场新的战争吗?

由此分析,军事干预叙利亚的条件显然还不成熟。但,锣鼓正在越敲越密……

猜你喜欢
萨科齐利比亚联合国
布吕尼和萨科齐的婚姻
联合国呼吁提供55亿美元以免3400万人陷入饥荒
利比亚首都争夺战牵动世界
联合国提议2015年召开第五届世界妇女大会等5则
萨科齐现场督战抓嫌犯
朝韩“打到”联合国
布朗与萨科齐在G20上的“妥协”
美帝侵朝“联合国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