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重视的新闻理论的新理念——有感于《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

2011-06-01 09:59陈力丹
传媒 2011年12期
关键词:解释学传播学间距

文/陈力丹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个值得重视的新闻理论的新理念
——有感于《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

文/陈力丹

我们常说的新闻理论的“理论”,其实理论上颇为单薄。也就是新闻定义、新闻真实、新闻价值、客观公正、传媒职能、新闻政策、新闻法和职业道德等,或者从传播学那里搬来受众、传播效果调查,再用某些政治要求替代新闻专业主义,说说舆论导向和政治家办报等。新闻实践中需要提升到理论层面的话题应该很多,但被开发的新话题较少。

陈秀云的这本《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为新闻理论增添了一个新的重要话题:受众对新闻的误解。这是一个在新闻传播中经常出现,但又常常被忽略的理论问题,应该受到重视。

陈秀云本科学的是中国文学,硕士读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为鲁迅研究,在文学研究和鲁迅研究方面写过不少文章。读博转到新闻传播方向,需要毅力和兴趣,但她知难而上,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3年内刻苦努力,取得了这一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在新闻学和传播学方面,陈秀云在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前,曾在一家省级期刊社做了两年半的记者和编辑,这使她对新闻实务有了实际经验。后来她又通过脱产进修,为自己补上了本科和硕士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基础课程。读博前她已有了6年的新闻理论、新闻写作和舆论学等新闻传播学的授课经验。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了解,再加上她以前在文学研究方面的经验积累,使她的跨专业不但没有成为研究的障碍,反而成了她的长处。

陈秀云在这一研究中进行的理论建构,基于解释学这一在文学研究中应用较广的理论。解释学在新闻传播中虽有少数人论及,但像她进行如此深入研究和应用的几乎没有。解释学,特别是文本解释的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路径。

我国新闻传播学界跟踪社会热点,就事论事的较多,从学术角度思考常见的新闻传播现象的不多。能够从芜杂的新闻传播现象中理出头绪,在别人忽略的地方有所发现,并加以明辨和分析,这是作者的敏锐之处,“新闻误解”的研究,是一个很有开掘前景的选题。

这项研究从我国受众各类新闻误解现象入手,着眼于建构一个新闻文本间距的理论框架。新闻文本间距,这是前人研究中未曾涉及的概念。人们在研究新闻理论的时候,注重的是具体的传播要素,从新闻源到媒介,再到受众的可见可感的具体存在,但却忽视了一个在新闻传播流程中起到中介作用的重要因素——新闻文本,更没有注意到与新闻文本相联系的间距的作用。间距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却被以往的研究者忽略了。这一研究,使看不见摸不到的间距得以呈现。在新闻的传播中,意义是在间距中流动和变化的,新闻理解因为间距的不同而不同。这样,这项研究就为现有的新闻理论增加了新内容。

关于新闻误解的研究,作者没有被常用的心理学研究视角所局限。人们对新闻的理解和对其他文本的理解,不同点在于新闻传播是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影响新闻理解的社会因素很多,发现这些因素间的联系应该是研究的重心。她的研究,与已有的关于误解研究的不同就在于,她能够从心理取向的研究中超拔出来,回到广泛的社会联系中,特别是社会语境中关照受众的新闻理解,使研究具有了相当的深广度。

作者摆脱了惯性的传播者研究立场,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新闻误解,认为新闻误解的存在是由于新闻文本间距的存在;而新闻误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并不像传播者所认为的仅仅是消极的,而是具有文化建构的意义。理解创造认同,误解可以产生新文化。

陈秀云为完成博士论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了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她做了大量的访谈和调研工作,其研究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读者从她的这本书中,会看到很多鲜活的案例,也会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新闻背后的故事。

这本书既有理论,至少对新闻学界和业界颇为新鲜的理论,也有很多生动的案例,很好看。理论研究做到这个份上,应该肯定。这种研究的风范,值得提倡。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解释学传播学间距
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小间距LED应用探讨
李永刚著《历史主义与解释学》推介
“生活转向”的解释学意图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算距离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内在话语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同网络结构上的连接处过小和假间距的工程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