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稻肥料施用与运筹效应研究

2011-06-14 09:09阳跃长兰智涛曾宏宾陈爱忠
作物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分蘖期超级稻穗数

阳跃长,兰智涛,曾宏宾,陈爱忠,肖 灵,刘 永

(冷水江市农业局 ,湖南冷水江 417500)

氮、磷、钾是水稻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三者对产量的贡献同等重要。合理施肥与作物高产高效密切相关[1]。近年来,随着超级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人们对超级稻品种的养分吸收特性与肥料运筹技术也不断重视。有研究表明,两优培九对氮、钾的吸收高峰主要在分蘖期和孕穗期,尤其以分蘖期最多,占50%左右;对磷的吸收主要在分蘖期,占 50%左右[2]。但有关研究表明,氮、磷、钾的吸收特性受水稻品种[3,4]、施肥技术[5~7]、土壤条件[8]以及环境因 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本实验通过肥料施用效应与肥料运筹效应小区试验,探索冷水江地区超级稻的施肥增产效果与适宜的基追肥施用比例,以为指导该地超级稻施肥提供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超级稻两优0293,肥料为 40%复合肥(20-8-12),有机肥为厩肥。试验地点设在冷水江市毛易镇柳溪村 14组。土壤为灰黄泥,其养分含量为有机质34.2g/kg,碱解氮184.5 mg/kg,速效磷13.6 mg/kg,有效钾 93.4 mg/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 5个处理。 CK1不施肥,CK2施用有机肥(基施厩肥 15 000 kg/hm2),其他 3个处理为在基施厩肥 15 000 kg/hm2,P2O542 kg/hm2的基础上,氮、钾化肥基、追肥施用量比例按施用总量(N 105 kg/hm2,K2O 63 kg/hm2)的 7∶ 3,6∶ 4,5∶ 5三个水平设置 ,追肥在分蘖期施用。各处理其他农艺措施与管理水平一致,试验设 3次重复,小区面积 30 m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超级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与不施肥(CK1)比较,4个施肥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均明显增加,其中以基追肥比例为 7∶3时增加最大,有效穗数增加3.5穗,每穗实粒数增加 15.54粒。与施用有机肥(CK2)相比,3个施用化肥的处理除千粒重外,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也有所增加,其中基追肥比例为 7∶3时增加更明显,有效穗增加1.8穗,每穗实粒数增加 4粒。在3个施用化肥但基追肥比例不同的处理中,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均随基肥比例的减少而减少,但处理间差异较小(表1)。可见,超级稻施用肥料明显有利于各产量构成因素的提高。

表1 各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2.2 不同处理对超级稻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超级稻产量有较大的影响,以基、追肥比例为 7∶3处理产量最高,平均产量7 242.75 kg/hm2,不施肥(CK1)产量最低,平均产量只有 6 008.25 kg/hm2(表2)。方差分析表明,4个施肥处理相对不施肥处理(CK1)增产达到显著水平,增产幅度在 6.4%~ 20.7%之间;基、追肥比例为 7∶3处理的产量在 4个施肥处理中为最高,且与施用有机肥(CK2)、基追肥比例5∶5处理相比差异显著。这表明施肥对超级稻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且对基追肥比例变化有明显的反应,当基、追肥比例由7∶3降到5∶5时,产量有下降趋势。

表2 各处理的超级稻产量(kg/hm2)

2.3 基追肥不同比例对超级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在施用等量养分的情况下,从基追肥不同比例对超级稻经济效益的影响来看(水稻价格按照 1.8元 /kg,化肥成本1 036.35元 /hm2计算),各处理净收益为11 336.25~ 12 000.60元 ,产投比达 11.94~ 12.58,且以基、追肥比例 7∶3处理最好(表 3)。可见,在不进行掠夺式生产、维持耕地产出能力前提下,超级稻施肥经济效益显著。

表3 基追肥不同比例的超级稻经济效益

3 结论与分析

(1)施肥有利于提高超级稻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水稻产量构成因子包括有效穗、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不同品种、不同群体对产量构成因子的要求不同。徐正进等[9]认为,降穗数、促大粒大穗是提高生物产量和高产的主要原因;程在全等[10]则认为,超高产水稻在有效穗、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干物质积累上均有优势;杨惠杰等[11]确信高产水稻应有足够的穗数和穗粒数。本试验表明,施肥对提高超级稻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有显著作用,能促进高产的形成,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不同基追肥比例对超级稻产量与经济效益均有一定的影响。超级稻吸肥能力强且到后期还有较大的吸肥能力[12]。据报道,协优9308对氮、磷、钾的吸收主要在分蘖到穗分化期;穗分化到齐穗期氮的吸收速率下降,齐穗后养分吸收量仍有 10%~ 20%[13]。本试验表明,进行肥料施用时,掌握好基追肥的分配比例,有利于取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冷水江地区,基追肥比例以 7∶3较为适宜,产投比达 12.58。

[1]Peng SB,Buresh RJ,Huang JL,et al.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low agronomic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irrigated rice systems in china[J].Field Crops Res,2006,96(1):37-47.

[2]裴又良.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营养特性研究 [A].见:袁隆平.超级杂交稻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11-315.

[3]张耀鸿,张亚丽,黄启为,等.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产量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比较[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5):616-621.

[4]胡 泓,王光火.钾肥对杂交水稻养分积累以及生理效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2):184-189.

[5]Hu RF,Cao JM,Huang JK,et al.Farmer participatory testing of standard and modified site-specific nitrogen management for irrigated rice in China[J].Agric Syst,2007,94:331-340.

[6]Dang TH,Cai GX,Guo SL,et al.Effect of nitrogen management o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rainfed wheat and maize in northwest China[J].Pedosphere,2006,16(4):495-504.

[7]吴文革,张四海,赵决建,等.氮肥运筹模式对双季稻北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5):757-764.

[8]叶全宝,张洪程,魏海燕,等.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氮利用率和增产效益研究 [J].作物学报,2005,31(11):1422-1428.

[9]徐正进,薛亚杰,车正昭.水稻高产品种与产量分析 [J].辽宁农业科学,1992,(3):1-4.

[10]程在全,宋令荣,黄兴奇,等.高产和超高产水稻产量差异比较及其原因探讨[J].西南农业学报,1997,10(2):20-25.

[11]杨惠杰,李义珍,黄育民,等.超高产水稻的产量构成和库源结构 [J].福建农业学报,1999,14(1):1-5.

[12]蒋彭炎 ,洪晓富,徐志福.超级稻的栽培特性与调控途径[J].浙江农业学报,2001,13(3):117-124.

[13]朱德峰,孙永飞,陈 苇 ,等.超级稻协优 9308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 [J].中国稻米,2002,(2):18-19.

猜你喜欢
分蘖期超级稻穗数
香稻分蘖期减氮侧深施液体肥对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小麦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早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
浅谈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2017年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