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河邓州市城区段河道整治

2011-06-14 09:32黄玉晓河南省南阳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年12期
关键词:邓州市抛石河床

□孙 珂 □黄玉晓 □李 乐(河南省南阳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

一、河道概况

湍河是白河较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内乡县夏馆镇湍源村,流经内乡县七个乡镇后,横穿内乡县城,经邓州市、新野县汇入白河,河流全长216.30km,流域面积4946km2,主要有黄水河、默河等21条支流汇入湍河。湍河河道比降上游为1/90,中、下游为1/400~1/800,城区段为1/1000,河道宽一般在300~500m之间,最宽处达1000m左右。湍河邓州市城区段全长约10km,河道宽约230m,河道比降1/1000左右。

河南省邓州市位于南阳盆地西南边缘,白河支流湍河下游,全市80%的企业均集中于湍河两岸。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湍河防洪标准下降,河堤减灾抗灾能力日益降低,洪灾损失越来越大。给邓州市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

根据有关湍河的历史文献记载,自1422-1951年设立水位站时,期间530年中湍河干流主要发生了1592、1632、1786、1919年四年特大洪水。解放以来,发生较大洪水10余次,其中1964年、1979年、1996年的3次洪水灾害较为严重,毁房83420间,堤防决口898处,溃堤1200m,死亡27人,受灾人口74.01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10000万元。另外,随着湍河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城市逐步向湍河岸边发展,为拉大城市框架,对湍河进行防洪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气象、水文特征

(一)气候特征

邓州市气候特征为北亚热带与温暖带的过渡地带,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较为充沛,气候温和。夏秋两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多东南风,炎热多雨;冬春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少雨。

本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2℃,冷月(一月)平均气温0.9℃,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为45.1℃(1934年7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1.2℃(1955年1月11日),年均≥10℃的活动积温4798.7℃,年均日照时数为2003.1h,无霜期228d。年均绝对湿度为14.0mbar,年均相对湿度为72%,七、八月份最大为80%,最小相对湿度在冬春两季。

(二)暴雨特征

该区处于南阳市降雨量最小的区域,1952-2006年多年平均降雨量756.7mm,降雨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雨量1207.2mm,最小年降雨量411.7mm(1976年);降雨在空间分布不均匀,其变化规律是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由于受季风进退大的影响,降雨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匀,据统计汛期(6-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7.4%,丰水年高达75%,其中7-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34.2%,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冬季雨雪稀少,雨量仅占全年雨量的5%。

区域内1952-2006年多年平均径流深170.7mm,水面蒸发量1100.4mm,最大1334.1mm,最小853.1mm。降雨量小,蒸发量大,相对湿度相应较小。

(三)径流

湍河邓州市段设有两处水文站:杨寨站和急滩站,控制面积分别为2283km2、4265km2,观测项目为流量、水位等,系列长度18年和55年。湍河干流的现状径流受人为影响较小,径流深随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表1 湍河径流深统计特征表

湍河邓州市城区段控制面积为2853km2,考虑长系列(1952~2006年共55年)的稳定性及准确性,采用急滩站的径流深,年径流量为5.26亿m3。

三、工程地质

工程区位于湍河河床及两岸一级阶地上。该段河谷深切,多呈“U”型谷,蛇曲发育,侵蚀岸呈直立状,堆积岸河床发育有漫滩。该处河床宽约150~400m,河底高程在101.10~104.50m之间;两岸岸坡高2.0~8.0m,河床中遗留挖砂形成的砂丘及砂坑,河床平整度差。

根据地质测绘及钻探资料,该区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

(一)含砾砂质粘土(Q3al+pl)

在河床中有零星出露。黄褐色夹灰绿色粘土团块,可塑状,含少量铁锰结核、黑色碳质结核及零星钙质结核,土体含粗砂颗粒;具弱膨胀性。

(二)壤土(Q4al+pl)

分布于河流两岸表部。黄色夹褐色斑点,稍湿,结构松散,含砂粒,水平层理发育。

(三)中砂(Q4al+pl)

分布于河流两岸壤土的下部及河床。灰黄色、灰白色为主,稍湿~湿,该层结构松散~稍密,中间夹有10~30cm厚的粘性土薄层,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白云母等。

(四)杂填土(rQ)

分布于河床表部局部地段和沿河路基。灰黄色、青灰色,结构松散~稍密,主要由生活建筑垃圾、淤泥、壤土、中砂组成。

四、河道整治方案

(一)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1.堤防防洪标准低

第二级橡胶坝上游段左岸现有河道防洪标准低,与规划的20年一遇防洪标准不相适应。城区部分河段河床淤积、堤防较低,堤身单薄,加之河道内建筑物阻水严重,几乎每年汛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水越堤进入县城,居民房屋受淹,洪水严重威胁到居民安全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对提高河道防洪标准要求日益迫切,如不提高河道防洪标准,遇较大洪水,损失将越来越大。

2.河道弯曲,坍塌淤积严重

湍河邓州市城区段岸坡地层为双层结构,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壤土,下部为中砂夹薄层粘性土透镜体。由于中砂的抗冲能力差,在汛期河水的冲刷作用下,凹岸冲刷严重,并使岸坡逐渐后退,长期以来河道缺乏治理,河床地势起伏不平,土壤渗透性强,形成洪水来势猛,峰高量大,迎水顶冲。洪水过后,河岸被垂直切割多次出现坍塌,边坡不稳定,致使河道过流能力及防洪标准降低。

3.局部河段过水断面窄,洪水渲泄不畅

湍河邓州市城区段存在多处卡口,洪水期过流能力不足,常出现洪水漫堤现象。卡口的存在使上游水位壅高,水面比降弯缓,加大了堤防压力,危及市区安全。

(二)城区段的河道整治方案

1.城区段堤身单薄,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需提高防洪标准。具体措施: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加固堤防,内坡采取护坡衬砌,保护河道岸坡稳定。

2.城区险工段堤身凹岸,由于中砂抗冲刷能力差,河水迎流顶冲,深泓逼岸,岸坡垮塌严重。具体措施: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加固堤防,内坡采取护坡衬砌,坡脚采用抛石外侧加铅丝笼抛石,保护河道岸坡稳定。

3.河道台地岸坡抗冲刷能力差,在汛期河水的冲刷作用下,使岸坡逐渐后退。具体措施:清除河道淤积及阻水建筑物,扩大行洪断面,并对两岸进行护砌,保证洪水畅泄;河底采取以削高填低、挖填平衡为原则,进行整治至设计高程。

五、河道整治方案

(一)堤线布置

根据少占地、少拆迁、工程量少,且与城市建设规划相一致的原则,尽量利用原有的堤线,并以满足河道行洪断面为前提,优化堤线布置。

(二)护砌方案比选

为了使河道通畅,减少河堤渗漏水,保护河堤自身安全,对城区段湍河第二级橡胶坝上游两岸共计6.0km进行衬砌。护岸衬砌材料一般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采用浆砌石衬砌结构稳定性高,耐冲刷、抗破坏能力强,施工工艺简单,但劳动强度大施工进度慢;采用混凝土衬砌堤岸耐久性好、美观,能减少河道糙率,增加流速,但衬砌厚度与施工方法、气候、河道大小、混凝土强度等因数有关,投资略高,质量难以控制,且抗破坏能力差。两种方案每平方米护砌面积的方案比较见表2:

表2 护砌方案比较表

从工程安全及投资等方面综合考虑,并结合景观要求,对台地以上岸坡采用浆砌混凝土预制块护坡,与已做橡胶坝工程相辅相成,景观效果较好。台地以下护坡由于经常处于水下结构,需选择耐冲刷、抗破坏能力强的材料,因此,采用浆砌石结构衬砌。

(三)堤岸设计

本次规划治理的范围是桩号0+350~3+850之间3.50km范围内河道,分别对左岸3.5km长,右岸2.5km长作岸坡护砌,并在此治理范围内,对河道进行清淤,整治成标准设计断面后,做护砌工程。其中桩号1+750至2+250左岸为险工治理段。

结合城市规划及长期发展的要求,护坡段堤顶宽取5m,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堤顶高程确定为设计洪水位加超高,同时结合现状地形,并与已建第二级橡胶坝工程相连接。

堤防外边坡为1∶1.5,内边坡为1∶2,台地以上岸坡采用浆砌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厚度12cm,台地以下护砌选用浆砌石护坡,厚度40cm,下铺10cm厚碎石垫层,岸坡设Φ60mm排水管,用以排泄坡后积水,间距2m,梅花型布置,底排距河底1m。浆砌石护坡沿长度方向每隔15m设沉降缝一道,缝内填充聚乙烯闭孔泡沫板。坡脚处设Mu60M7.5浆砌石齿墙,平台处基础埋置深度为1.0m,顶宽为40cm,底宽75cm,坡脚处基础埋置深度为1.5m,顶宽为50cm,底宽95cm。

险工段堤防坡脚处设Mu60M7.5浆砌石角槽,顶宽为100cm,高度为100cm,角槽河道一侧设4m宽抛石,抛石厚度最薄处不低于70m。抛石外侧设铅丝笼抛石,用Φ6钢筋作骨架,采用8#铅丝编网,其孔眼为15×15cm,规格为200×100×50cm,两端大石头堵头,外侧打木桩防护,抛石平均粒径大于30cm。

为方便管理和人们下河取水、游览等,台地以上堤岸每隔90m设置踏步一处,台地以下堤岸每隔60m设混凝土踏步一处,踏步宽5m,采用C15混凝土现浇。

六、河道整治的效果

湍河已修建的河道整治工程还很短,但在目前湍河邓州市城区段已修建的工程河段,减少了河势变化范围和摆动强度,保护了河道岸坡的稳定,初步控制了河势,基本达到了河道整治的目的。

猜你喜欢
邓州市抛石河床
小狗的自述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两种新型抛石护岸工艺在深水区应用效果对比*
邓州市
沉箱抛石基床整平施工技术
邓州市
ArcGIS在河床冲淤量分析中的应用
邓州市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缱绻的回眸诗歌
长江专用抛石工作船取、抛石系统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