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影视解读《赣风之李渡酿酒》的写意表达

2011-06-21 06:19刘致君
声屏世界 2011年10期
关键词:色变作坊纪实

□刘致君

一部成功的民俗纪实影像,应该是纪实表达与写意表达的完美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纪实影像“一旦超越了再现和叙述的功能,潜入心灵的深层并找到确切的感情外化的形式而引发心灵的共振,就诞生出电影的诗情”。①《赣风之李渡酿酒》正是在这种“化诗情为影像”的探求中,实现其民俗纪实影像的写意表达。

色变写意

在黑白影像时代,影视艺术主要是通过镜头、文字、话语、音乐以及音响五种表意元素来构筑影像的整体效果。而自彩色影像问世后,色彩不仅大大丰富和提升了视觉品质,而且为影视作品开辟出全新的色彩写意创作空间。在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中,具有民俗特色的迎亲颠轿镜头,运用的便是“红”色这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喜庆元素。如:红轿子、红嫁妆、红盖头、红灯笼、红席子、红丝带等等。在这里“红”色已不是单一的装饰符号,而是象征着天界之火、生命之火,以古老意象构建“天人合一”的人类涅槃再生的动态镜像。色彩写意如此,色变写意更是如此。大型史诗纪录片《故宫》在表现皇家宫廷时代变迁时,导演运用黑白向彩色过渡这一“色变写意”方式,完成其影像构建,让观众随着色彩的渐变,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替,仿佛置身于时空穿梭、时代更迭之中。

在“色变写意”表达方式运用上,《赣风之李渡酿酒》同样有着很好的尝试。例:

表一

表一中的解说叙述了两个年代的不同传承方式,为了形象地呈现出时空转换的意境,导演基于同一画面,采取了同景别、同角度、同人物、同调度,却不同色彩、不同服装的“色变写意”手法,完成了李渡酿酒技艺传承,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的时空表达。在这里“色变写意”表述始终服务于内容,服务于情节,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

镜头写意

从美学角度看,任何艺术形式都具有表现性因素,也就是超越本体的非自然因素。纯自然、纯常态的呈现表述,不能成其为艺术。即便是在现实生活画面上构建的影视作品,导演也会根据内容需要和情节设置,赋予镜头以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内涵。经典电影《林家铺子》结尾时的镜头设计,为影视艺术的“镜头写意”描绘出清辉的一笔。电影《林家铺子》是一部反映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日趋衰败、前途迷茫的现实题材影片,影片的镜头表述自始至终充满了浓浓的民族诗情。尤其在结尾,随着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亲历目睹并感受旧中国黑暗统治的林家父女,乘着破旧的小船,在烟雨迷蒙中离开那动乱的小镇,驶向天边透着一线亮色的历史景深。船桨划出的条条水带;船帮激起的层层涟漪,犹如林家父女逃离灾难、向往新生的万千思绪和心潮澎湃之心境。这时镜头缓缓拉开;小船渐渐划远,溶入在波光粼粼的水色之中,给人以画尽意未尽、音断情不断的无限遐想。

在经典影视“镜头写意”的观照下,《赣风之李渡酿酒》借鉴写意表达理念,探索着自身的“镜头写意”表述路径。该片开头有一组这样的镜头:古屋中四方形天井屋檐下,四周漆黑一片,唯有天井上空透着亮光。叠映出的出酒壶嘴虽冒着热气,却断断续续地只滑落几滴酒滴。应该说,这组镜头即便没有解说,也能让人感受到旧时的李渡酿酒,由于恪守“嫡系传承”的祖训,如天井般相对封闭,因而酒业发展相对迟缓,只干冒气,不出酒醇。又如:在反映初始“前店后坊”式酿酒作坊因技术不够而好景不长现象时,导演极富想象地捕捉到旧时店面窗台上,凋零的只剩下几片枯萎叶子的植物。在镜头急速推进叶子,继而慢慢虚化中,形象地喻意出旧时酿酒业的萎缩。这比用闲置的作坊、废弃的酒具,甚至蹲在墙角的伙计、面无表情的神色等写实镜头更为含蓄,也更富意蕴。《赣风之李渡酿酒》正是通过这一个个富有意蕴的“镜头写意”表述,实践其以外在之“景语”表达内在之“情语”。

构图写意

任何镜头都得讲究构图艺术,作为以镜头构筑的影视艺术,其镜头构图越完美、越独特,欣赏性就越强,冲击力也就越大。当然,“构图写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常规性构图,它必须在完美的基础上,追求其构图的独特性,以非常态、非自然的视角构建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并由此引发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赣风之李渡酿酒》在表述因水质欠佳而导致部分酿酒作坊陆续淘汰时,导演运用“构图写意”,作了这样的设计:

表二

解说的前半部分,导演用了一组写实镜头来反映李渡“前店后坊”式酿酒作坊随处可见的景象;后半部分则采取“构图写意”手法,在充斥大半个画面且虚化的水井背景下,两只木水桶斜置在画面的左下角,显得渺小而孤独。这时的木水桶已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物件了,而依附承载着酿酒人失落的心境,寓意因水质而导致李渡酿酒的不景气。一大一小、一实一虚,强烈的反差、独特的构图,其寓意形象而深刻。

类似的“构图写意”表述,在纪录片《沙与海》中,也有着成功的运用。大远景呈现出的苍茫浩瀚的沙漠上,只见远处几株孤独的沙枣树。沙漠如大海般一望无际、寂静空灵,唯有空灵之中的沙枣树坚韧挺拔。诗意的画面,非常规的构图,让观众在美轮美奂中,深刻感受到牧民那“沙枣树”般的顽强生存意志。

同样渺小而孤独的“木水桶”和“沙枣树”,其构图一样,寓意却不同。这除了解说词的主观导向外,便是观众对镜头的自身感悟。意大利著名心理学家梅内盖蒂曾多次说过:“一个画面形象,足以引起人的感觉反映和情绪、机制器官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以一个人的一段经历为基础的”②。

叠画写意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叠画处理,但这种叠画多半为两个画面的交替过渡,只是技术层面上追求画面衔接的流畅性,并无写意诉求。而“叠画写意”则是两个画面在一定时间上的叠映重合,以此达到双重叙事效果,它既有技术成分,更有强烈的写意诉求。电影《巴顿将军》中有一组这样的经典“叠画写意”镜头:行军途中,巴顿将军摘下军帽,在风雪交加中虔诚地宣读祷文。这时在巴顿将军宣读祷文的画面上,淡淡地叠映出盟军英勇奋战、大获全胜的镜头,两个画面长时间的叠映重合,蕴含着双重的深层内涵。其一画面的巴顿将军祈祷,体现了盟军胜利是天意所向;另一画面的盟军奋战,则体现了正义的人道主义,其胜利是民心所向。对于这样的双重叙事手法,安德烈·戈德罗等电影人将它归结为“讲述之下的讲述”③。

“叠画写意”正是这种“讲述之下的讲述”。《赣风之李渡酿酒》在表述今日酒作坊荒废和昔日酒作坊兴盛双重意蕴时,正是通过“叠画写意”的双重叙事方式,实现其“讲述之下的讲述”。首先,导演将青砖木梁结构的酿酒作坊作为第一画面缓缓摇出,浅灰色的作坊显得暗淡而无生气。随着画面的摇进,一束太阳光斜射进来,继而在光束上叠映出热火朝天的酿酒镜头。如果说第一画面的暗淡寓意萧条、冷清,那么第二画面的光束和所叠映的酿酒镜头,则寓意昔日酒作坊里曾呈现的繁荣景象。暗与亮的反差,衰与兴的对比,恍如时空隧道的太阳光束,给观众带来时空穿越的视觉感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说:“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学形象”④。可以说,对这一美学形象的创造性把握,凝聚了无数影视艺术家的心血和智慧。“山之精神,云霞写之;春之精神,草木写之”。民俗纪实影像的写意表达,正是在纪实中“化景物为情思”,营造出诗的意境。

猜你喜欢
色变作坊纪实
消除谈“添”色变,靠科普更靠监管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汾酒老作坊
“WINE IS INHER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LAND AND CAN BE USED TO PROMOTE THE REGION AS A WHOLE”
砚边纪实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徽墨作坊》
吃什么,让牙齿为之“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