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 精彩人生——宜城市学校体育工作侧记

2011-06-25 05:48侯辛锋
湖北教育 2011年11期
关键词:宜城市教体局体校

◎/本刊记者 侯辛锋

通讯员 覃永红 李红五

>>校园集体舞表演。

8月中旬,记者来到宜城市环翠小学采访,恰逢该校门球队代表湖北省参加2011年全国青少年儿童门球赛载誉归来。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甚至连门球场都没有,只是利用课外时间借用社区里的门球场进行训练,居然能代表湖北省在全国体育赛事中获奖,这让记者惊叹不已。

面对记者的惊叹,宜城市教体局体育科科长李红五淡然一笑:“宜城市一向有良好的体育氛围。”随即他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材料:近几年,宜城市在校学生共获得省、市级以上比赛金牌187枚、银牌176枚、铜牌214枚,有2人成长为国家级运动健将,50余人成长为国家一、二级运动员。世界军事五项团体冠军主力队员王小康、亚洲划船冠军陈龙、全国残疾人游泳冠军龚潇婧都是从宜城走上国内、国际大赛领奖台的。

这些成绩,大多与宜城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有关系。

下午三点,烈日当空。少儿业余体校校园里,在投资20余万元修建的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上,几名小运动员正在做热身活动,准备参加下午的短跑训练。校长贾菊莲亲自在旁指点,不时纠正小运动员的动作。自1995年调入体校后,贾菊莲再没离开过。16年来,她率队参加襄阳市、湖北省及全国性的体育比赛50余场,向国家、省、市专业院校和运动队输送队员80余名,王小康、陈龙都是她的得意弟子。贾菊莲见证了体校的发展,尤其是2003年少儿业余体校与宜城市龙头中学合并,实施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后,教体局投入100万元修建了集食宿、训练功能于一体的运动员公寓,实现了“三集中”,即集中食宿、集中训练、集中学习。教体局将体校财务单列,作为财政保障单位,每年从体彩基金中划拨5万元、从省里争取3万元用作日常经费。为解决体校学生的进口和出口问题,教体局出台专门文件,规范了学生的学籍管理,疏通了学生升读高中的渠道。

在龙头中学的荣誉室里,摆满了各种体育竞赛的奖杯、证书和奖状。宜城市教体局局长王宪奎一面为记者介绍奖杯背后的故事,一面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很不容易、很不简单,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必然结果。如果把这些成绩比作花,那么这花儿之所以开得娇艳,是因为有一个庞大的根系为它提供养分。这根系,就是宜城市各中小学多年来形成的重视体育的传统。”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有条件参加体育运动,宜城市教体局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创建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实施方案》《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教体局同各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学校体育工作量化指标纳入其中,做到年初签订目标责任、年中检查督办、年底述职考评。各校均建立了由校长统筹、分管校长主抓、体育教师主导、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南营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据校长王红艳介绍,学生每天的运动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天早上起床后,开展15分钟的早操活动;上午第二、三节课之间安排25分钟的课间操;下午第二、三节课之间组织学生做好10分钟眼保健操;初中每周有3节体育课;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1课时的体育活动。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保证在1个小时以上,这项制度雷打不动,如果有的老师占用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学生可以直接向校长反映。宜城市教体局办公室主任覃永红告诉记者,目前宜城市的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阶段每周2节体育课,全市各校体育开课率达到了100%。

在雷河前锋小学校园内,一组自制的体育器材引起了记者极大的兴趣。这些器材有跷跷板、滑梯、滑竿、浪桥等,大都是利用东方化工厂的废旧材料,如散热管、槽钢等焊接而成的。校长刘振强自豪地说:“8件器材一共才花了18000元,如果买新的要几十万。学校定期对器材进行检修,确保学生安全。”前锋小学并不是宜城市唯一的“自主研制开发”体育器材的学校,在环翠小学校园内,同样有这样一个快乐体育园地。而南营南洲小学自己动手制作了多向投篮架、旋转轮、独木桥、攀岩墙、保龄球等20多种体育器械,小河菜园小学则在空地上安装了以旧轮胎为主的跑、跳、钻、爬等组合器材,在操场边建起了障碍墙、梅花桩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设施。尽管宜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几年来共划拨1000多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改善、新建体育场地和设施,市教体局也采取“挤、省、捐、借”等办法,多渠道筹资800多万元,对全市100多处体育设施进行了装备和维护,建设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基地,但许多学校仍然自制了不少别具特色的体育器材。王宪奎对体育的解读或许可以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体育是一种态度,一种阳光心态。体育的精髓不在于设施的高端、完备,而在于对体育运动本身的参与和享受,在于对困难的无畏和制胜,在于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和突破。”

如果体育仅仅是跑跑跳跳,如果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仅仅是机械地做运动,体育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必须挖掘、丰富体育的内涵,才能让体育发挥出更大的功能,为学生生命注入活力,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营养。在宜城,体育是作为一种创新活动、一种文化活动来开展的。宜城市实验小学的体育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学校在围墙上描绘生动活泼的运动图案和激励性口号、标语,在大块场地添置翻跃、追逐的组合器械,在边角空地建立蹬踏、攀爬的小型设施,在林间树空悬挂跳跃、翻转、线性器材。操场四周设置了18个高低不一的篮球架,篮板上绘有各种神态各异的动物卡通画;树林间修建了32个画有象棋、围棋、五子棋、国际象棋棋盘的小方桌;硬化路面上描绘有24处跳房、走迷宫、跨步等游戏图案。

创新不仅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匠心独运上,更体现在体育资源的挖掘和体育课程的开发上。学校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以签订合同的形式,聘请了兆龙武校、欣欣围棋俱乐部、康乐乒乓球馆、神风跆拳道馆等市内体育会所的8名顶尖高手,作为快乐体育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学校还要求校内117名专任教师每人必须学会一门体艺特长,每人都能指导一项“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活动,每人负责指导一个体育兴趣小组或训练队。“全员出智慧,全民抓体育”的结果是全校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的体育校本训练项目。郑士强老师创编的“多人短绳”项目,集竞技性、民族性、协作性为一体,独具特色,在全国中小学集体竞赛项目评比中,荣获创编和表演两个第一名,并向全国推广;包付方老师将宜城地方戏曲“兰花鼓”中的舞蹈动作融入篮球运动,创编出一套“篮球操”,气势恢宏,动作优美,深受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喜爱;陈海鸥老师结合自己的体操专业特长,开发出大型集体项目“棍棒操”,组合形式变幻多样,健身、怡情有机结合,被推荐为襄阳市中小学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节目。学校教师自编、自创的韵律操、跳长绳、跳皮筋、滚陀螺、跳花房等多种校本教材,被湖北省教科所、教研室联合主编的《新课程小学体育教案》所采用,并加以推广。

其他学校也不甘落后。宜城市南街小学开发了“快乐体育三分钟”“课间吉尼斯”等活动;鄢城太平小学将书法与体育有机结合,创编了别具风格的“书法韵律操”;环翠小学开发的百人围棋赛、组建的小甲A俱乐部,也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教体局将校园集体舞作为各校的共同文化特色倾力打造,每年举行一次全市校园集体舞比赛,至今已举办了三届。这些活动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健康的身体、欢乐的童年,它们还将成为一种好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营养融入学生的生命,丰富学生的人生。

采访结束了,记者问王宪奎为什么如此重视体育运动。他认真地说:“基础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而身体素质是基础的基础,阳光心态是根本之根本。让学生从小养成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培养受益终身的体育爱好和特长,塑造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阳光心态,这比奖杯更重要,也比分数更重要!”■

猜你喜欢
宜城市教体局体校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教体局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策略研究与思考
平顶山市召开202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
大数据下教体局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探究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湖北省宜城市农作物现状普查与分析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宜城市连江河泵站水泵选型分析
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调查与研究——以宜城市城市管理为例
略阳县教体局圆满上交全年工作“年终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