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自我塑造与反抗: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2011-07-12 20:16刘松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
关键词:历史主义弗吉尼亚伍尔夫

■刘松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之一。戏剧以20世纪60年代为背景,通过对话以及疯癫的行为建构和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知识分子阶层的生存状态,即不愿面对现实,生活在各自编织的幻想中,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痛苦地挣扎着”。本文将运用新历史主义中的自我塑造这一理论观点挖掘出作品中所暗含的对主流意识形态权力反抗、颠覆这一重要命题。

一、知识分子选择

新历史主义的代表者格林布拉特认为“人之所以有主体性是因为其不满足于现状,力图塑造自我而实现善”。20世纪50、60年代正值冷战时期,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推行,知识分子阶层受到了严重打击。乔治是一名大学历史老师,但是他却说“历史什么都不是……而是失望”。在否定过去以及现在的同时,乔治将自我架构于复杂的权力关系之上。玛莎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和乔治是夫妻。她朴实,精力充沛,自称“地母”,肆意用脏话咒骂,公开挑逗。在她身上反映着60年代女权运动的时代色彩。面对男权社会,玛莎发出自我的呐喊,对当时的权利网络发出了颠覆性的抵制。格林布拉特认为,“文学可以通过再现将社会能量表现、传播,影响观众。从而变革社会”。玛莎高唱“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视为女权主义的第一个代表人物,玛莎将她引入歌词,是对正统的修改,重新建构了属于自我的权力世界。

尼克是一位大学生物教师,但是却被塑造为一个“异己”于主流社会的形象。他和哈尼结婚,“完全是出于金钱考虑而不是爱情”,他甚至在哈尼面前,与玛莎调情。格林布拉特认为“人之所以有主体性是因为其不满足于现状,力图塑造自我而实现善”。哈尼是尼克的妻子,是一位质朴的知识分子。然而在她身上体现了,自我的价值与社会权力相抵触时,所经历的挣扎。哈尼说“我不怎么喝酒”,后来,哈尼主动要求“我来一杯白兰地”。最终,她和尼克选择了加入狂欢与疯癫的行列。

二、人物名字安排

阿尔比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选取了四个主人公,人物名字的安排也别具匠心,“愤怒是他所选取人物的一种普遍的反映”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权力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剧中两个男主人公的名字分别为,乔治、尼克。关于乔治夫妇,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第一个“第一家庭”—乔治华盛顿和玛莎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 and Martha Washington)。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的首位总统,代表了美国精神及其传统。而剧中另一个男主人公的名字尼克与前苏联统治者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则十分相似。阿尔比将两组代表不同政治制度的人物安排在一起,并且在剧中两组人物之间进行着辱骂甚至是公开挑逗的行为,是世界大背景下,权力之间相互抗衡,相互冲突的另一种表现,实现了新历史主义所说的“不参与、不作判断的,不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的写作是无任何价值的”,而新历史主义所关注的政治特征,并不是要去颠覆现有的社会制度,而是在思想文化领域质疑现有的社会制度,由此窥视复杂的社会权力中被主流意识所忽略的、被压抑的声音。

三、无孕现实对决

阿尔比将主人公无法生育、没有孩子这一事实进行了重点构建,“没有孩子这一事实被作者用来象征生活荒诞和精神空虚”。剧中的两对夫妇都被剥夺了拥有亲生孩子的权力,主人公们在幻想和现实的空隙中用荒诞行为和语言来获取精神上的自我解脱。乔治和玛莎没有孩子的事实一开始被他们隐瞒。他们假装自己有个儿子,在儿子20岁生日前,召集邻居尼克夫妇来聚会。他们的儿子生活在想象之中,乔治夫妇以此自娱自乐。剧中玛莎想哈尼透漏了自己没有孩子的真相。而当现实来临,在荒诞之中他们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最终落入无孕的现实中。自我的权力诉求于现实形成了冲突和对抗。尼克夫妇虽然年轻,但是剧中他们也没有自己的孩子。尼克阳痿的现实使得这一幻想破灭。尼克的妻子哈尼骨盆太窄,这样尼克夫妇也被剥夺了拥有自己孩子的权力。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研究应当关注于“轶闻趣事,意外的插曲,奇异的话题,去修正、改写、打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居支配地位的主要文化代码”。二战之后,美国出现了所谓的“生育高峰”(baby boom),一些家庭拥有多个孩子,而在阿尔比的笔下,这一历史事实并非如此,戏剧中的人物代表了一部分美国人,这些自我需要重新塑造,而塑造的方法则是通过建构异于主流社会的事实来实现的。这样,主流文化代码被重新编译,自我的权力也在这样的编译中得以重新塑造,这样文本和历史之间得以接通。

四、结语

作者阿尔比通过此剧构建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历史状况。借助新历史主义的“自我塑造”理论,作品中潜伏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力反抗、颠覆这一重要命题得以发掘。《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颠覆关系更为明显,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在剧中得以充分构建和表达。

[1]梁琰.幻想与现实的对抗—评《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7).

[2]高广文,胡小花.英美戏剧选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213).

[3]苏珊·C·W·阿博森.20世纪美国戏剧名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42).

猜你喜欢
历史主义弗吉尼亚伍尔夫
从先锋到新历史主义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xtual View between New Criticism and NewHistoricism
与伍尔夫相遇
浅谈历史现象学与历史主义
历史、意象与身体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弗吉尼亚就是爱